王向军,李桂清
(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52)
2010年2月初,笔者根据“河南省人文社科文献资料共享可行性研究”课题调研的需要,通过走访、电话采访、网络检索等多种渠道了解河南省科研院所人文社科文献资料的收藏与服务情况,为探索实现河南省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寻找思路。调研结果表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以及河南省文化厅下属的四家专业科研院所收藏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料较丰富,其文献资料的服务对象多为本所工作人员。由于历史原因,科研院所与社会其它文献收藏机构,比如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工作极少开展。现阶段实现所校之间人文社科文献共享尚存在较大困境。现分三部分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
在河南省的科研院所中,有较高专业研究价值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料主要收藏单位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文化厅直属的科研院所。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院所中有图书馆(室、部)设置并配备了专门管理人员的共五家单位:社科院图书馆、博物院图书资料部、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室、艺术研究所图书室、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信息资料室。其中仅河南省社科院图书馆有独立馆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河南省历史研究所资料室(在开封市)和1959年成立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资料室(在郑州市),1979年12月成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藏书合并组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当时叫资料室)。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5人。馆舍于1983年落成,面积4080平方米。藏书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原河南省历史研究所藏书,约15.6万册,这部分书籍专业特色强,价值较高,是图书馆藏书的基础;二是原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藏书,这部分藏书数量为3万余册,经过筛选,仅一部分投入流通;三是78年之后的国内社会科学出版物和港台中文版古籍图书。从数量上讲,藏书量共43万册,其中中文图书36万册,外文图书1.1万册,报刊合订本5.6万册,线装古籍8万余册,善本书66种,880余册,甲骨残片31。该院局域网以10兆光纤为主干,办公楼通过光纤与网络中心连接,联网电脑70余台。
全馆43万册藏书中有80%按科图法做了编目,书目可以联机检索,借还书使用丹诚图书馆集成系统(DT1500)管理。图书馆购置了CNK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研网3个商业数据库。社科院图书馆基于自身馆藏,自建了民国时期出版物、港台地区出版物、馆藏外文书、期刊合订本、馆藏线装书等5个数据库。
河南博物院图书资料部由河南省博物馆图书室和中原石刻艺术馆图书室合并而成,藏书以原河南博物院的馆藏为主,是一个馆藏内容偏重于历史、考古和文物研究的专业图书馆。它始建于1927年,藏书量七万余册,资料报刊杂志近十万份。书刊资料分三室存放:图书室、期刊室及资料室,有7名专业人员管理。各库工作人员负责所在库室文献的采购、分编加工、上架及借还阅览工作,图书资料部上行政班,周一到周五全天开放。
河南博物院图书资料部的七万余册藏书,共有三万余种,分丛书、历史、综合三个主要类别。丛书类图书有《丛书集成》初编、续编,《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丛刊》初编、续编、三编等大型丛书,还收藏辞典索引八百余种,此类藏书不提供外借服务;历史类有历史要籍、地理名胜、文物考古、人物传记等七千余种,这类藏书在该馆利用率最高;综合类藏书包括艺术、哲学、军事、自然、政治、经济、工业、理化、文学等九千余种。这类藏书多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出版物,除工具书与资料性图书外,内容老化严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6月的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81年更名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4年又更名为文物考古研究所,该所资料室经过五十年的积累,现有藏书五、六万册,内容以考古、文物类图书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物考古发掘报告。该所现有过刊二、三万册,订购专业期刊与其它社科类期刊六十余种。书刊资料分别存放于安金槐图书室、张文斌图书室、普通图书室与期刊室。
从50年代至今,河南省艺术研究所图书室积累了约2万册文字及音像资料,从年代上讲,有新中国成立以前积累的文献资料,包括刊印于宋元明清时期的珍贵图书,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开发行的艺术文献以及文艺工作者、图书室工作人员记录整理的非正规文献资料。从内容上讲,戏曲、曲艺文献是其特色馆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音乐、舞蹈、民歌、民间故事等文献资料。图书室由1名专职人员管理。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信息资料室包括图书室与资料室两个办公地点。该所资料室收藏古建筑设计与施工用设计图与规划图约6千余种(份),有专职管理人员1人。资料室的利用率较高,是该所科研人员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图书室现有藏书三、四千册,但图书的利用率一直较低。该所07年对馆藏图书做了剔旧处理后,并未将剩余三四千册图书的分类、编目工作进行到底。图书室也只设了一名兼职管理人员。
在馆藏建设上侧重于电子馆藏,重点保障科研人员对CNKI、人大复印资料等中文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利用需要,图书馆网络部负责对庞杂的网络资源做整理,有专门人员建设维护虚拟馆藏。该馆积极宣传教育部CASHL(全称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Sciences Library)文献传递服务,2009年5月为该所科研人员开通了此项服务,但馆内工作人员一年来接到的文献传递请求数量很少。该馆近年来较大幅度减少了图书采购量,年购书量已降到一两千册。馆内每年订购人文社科类期刊两百多种。纸质馆藏仅向社科院内部工作人员开放借还及阅览服务,网络资源也仅限院局域网内计算机访问。
河南博物院图书资料部于2000年左右加大了丛书的购书力度,购置了《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价值四十多万元的丛书。院内近年来未设固定的购书经费预算,造成购书经费紧缩,购书内容限于历史、考古、文物方面的专业图书。博物院图书的另一个来源渠道是同行互赠。
河南博物院藏书全部实现了计算机检索,但借还书仍然采用手工登记的制度。图书资料部不对社会开放,服务对象为博物院二百多名工作人员及临时讲解员,偶有文献考古研究及古建筑研究所同行凭介绍信在此查阅资料,图书资料部的读者在博物院办主题展览时会增多,平时读者主要为院内科研人员、文物讲解员和退休职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主要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比如全国文物考古界同行互赠、以向专业出版社赠送本所工作人员编辑出版的图书换取其它有用的专业书籍,在书店订购专业图书的数量与次数均极少。
该所将收藏的图书基于中图法,并结合本所文献特点进行了简单编目,购进了dBASE-Ⅲ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文献检索、复本查询与借还服务的自动化。为保护图书品种,该所规定,凡单册没有复本的图书只可在室阅览,不允许外借,只有有复本的图书才可以外借。所内文献资料由两名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对该所80余名工作人员开放,个别情况下,也向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及研究生开放在室阅览服务。该所资料室是全所职工开展业务工作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利用率较高。
河南省艺术科研院所图书室服务的主要对象首先是本单位的研究人员,其次是全省的艺术表演团体,如戏曲剧团、说唱团等,还有大专院校的师生,间或也有一些特别爱好戏曲、曲艺艺术的人士。近年来,该所图书室遇到了购书经费严重不足,新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购进量少,读者流失量大等严峻问题。
本所承建的施工项目结束后,相关设计图纸与资料所里要求交由信息资料室保管并收藏。信息资料室文献的另一个来源为兄弟单位交换与赠送。信息短缺与新文献收藏渠道有限是信息资料室工作人员的共同认识。
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推动科研院所与高校间实现文献信息的共享面临诸多实际困难,首先是科研院所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各院所根据各自的经费条件与文献需求特点,形成了适合于自身的“经济实惠”的专业馆藏建设的渠道与办法。另外,其馆藏资料珍本多、复本量小,服务长期以来形成了专业馆藏、珍本馆藏一般不外借,甚至不为普通读者开放阅览服务的特点,加上科研院所图书资料室一般管理人员少,外借馆藏索取回馆难度大等情况,所以向社会开放馆藏的积极性很小。其次,实现所校资源共享还缺乏其它重要的前提与基础,比如,省社科院直属于省政府,是一级厅级单位,其它四所人文社科类科研院所直属于文化厅,而高校则为教育厅的管辖范围,各自的图书馆(室、部)有迥异的办馆历史、经费来源渠道、经费总量。同时,即便高校图书馆、校内资料室与科研院所图书馆、资料室做着近似的文献资料管理与借阅的工作,但同行间的业务往来极少或者没有,以上这些都是制约所校开展资源共享工作的因素。
从上文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五家科研院所收藏的人文社科文献比较丰富,特别是历史、文物、考古、古建筑设计、戏曲、曲艺专业文献在专、全、多、保存完好方面均超过了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但其馆藏文献品种较少,利用率较低,社会服务面很窄,服务能力有限,今后需要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文献的社会价值,积极参与文献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保障率方面有所作为。
[1]苏岩.历史类博物馆藏书结构及利用分析[J].中原文物,2000,(3).
[2]于宏敏.艺术科研院所图书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8).
[3]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回眸[J].华夏考古,2002,(2).
[4]石玉华.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对策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