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虎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江苏南京211100)
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初探
孙小虎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江苏南京211100)
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对社会和各个领域正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找出一条适合新的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优化课堂教学,不能离开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离不开一线教师;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有现代教学模式的理念。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了: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导航为引导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对学习的影响,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通过讨论、争辩形成统一的认识。
根据本人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优势。
1.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容量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可以将图、文、音、像集于一体,可供高、中、低不同层次选择。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沃土。
2.创设相关情景
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A、与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B、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C、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D、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A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B时,稀盐酸和石灰石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C和装置D时,稀盐酸和大理石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C和装置D进行比较,由于稀盐酸和大理石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D是正确的答案。
3.适合微观教学
复分解反应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的一个概念,制作一个复分解反应的动画课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动画可以做出离子间发生反应的模拟图,点击“暂停”按纽,物质在溶剂(如水)中电离成离子,此时可清楚地表现物质电离过程。再点击“开始”按纽,有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即:特征离子或形象表述为“参与者”)结合形成新的粒子,而有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即:非特征离子或形象表述为“旁观者”)不能结合,仍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通过点击“暂停”与“开始”,这个课件就比较形象且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又能加深其印象,助其理解。此外,还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工艺复杂的生产流程、爆炸实验,如工业制氧等;模拟危险系数很高的实验,如: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发生爆炸等。还有反应时间快的实验的慢镜头等等。还有一些是实验不能演示的:如浓H2SO4的稀释,错误地将水倒入浓H2SO4,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但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又如用镁带与氧气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生成物的质量>参加反应的镁带的质量;②生成物的质量=参加反应的镁带的质量;③生成物的质量<参加反应的镁带的质量)。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学生感受到其中一种,教师再通过讲解说明另两种情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可通过FIash动画模拟该实验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就比较清楚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避免了“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教学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1008-0546(2010)12-0028-01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