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农民工就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04-11 02:25:44
关键词:劳动力困境农民工

王 泽 强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2.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安徽合肥 230022)

金融危机、农民工就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王 泽 强1,2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2.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安徽合肥 230022)

受全球金融危机与低迷的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出口受阻,企业经营遭遇困难,部分企业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在一些企业大幅裁员中,农民工便成为首当其冲的裁减对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却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时常面临着就业的困境。由于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十分不利于就业的扩大,对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成为走出农民工就业困境的重要契机。

金融危机;农民工就业;经济发展方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就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 20世纪 80、90年代的“民工潮”,21世纪初的“民工荒”或“技工荒”,还是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返乡潮”。这些无疑都说明了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却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时常陷入就业困境的波折之中。造成我国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增长的粗放性和不协调性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对此,本文基于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就业困境,剖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性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走出农民工就业困境的结论性建议。

一、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就业困境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于 2008年又进一步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迄今为止,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其影响不断加深并波及美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实体经济。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和能力倍受打击,国际贸易大幅度下降,需求持续走低,造成了企业破产的增加,失业也随之急剧上升。同样,金融危机与低迷的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出口受阻,企业经营遭遇困难,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所受冲击更大,其中部分企业已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这迫使一些企业大幅裁员以度过难关。在企业大幅裁员中,长期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农民工便首当其冲地成为被裁减的对象,造成了大批农民工的失业与返乡,从而出现了“返乡潮”,农民工陷入了就业困境之中。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约1.3亿人;而由农业部组织的对农民工输出较多的 15个省、150个村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也表明,约 38.5%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在2009年春节前返乡,返乡的农民工中 39.6%是因为金融危机而失去了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通过以上的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我国全部的 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约有 15.3%或者是约有 2 000万的农民工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并且 2 000万的这个数字里并不包括因失业又滞留在城市正在寻找工作和节前就失业而已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可见,在全球金融危机外部因素的催化下,我国农民工就业困境的问题又演化成为“返乡潮”的这种形态。从我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看,自 2001—2008年间的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都在逐年增长,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也在逐步上升,劳动力的供求呈现着一种逐年趋于平衡的态势。但2008年劳动力市场的相对平衡的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动,供求缺口相对扩大,劳动力市场的求人率也开始呈现出相对下降之势。若从 2008年的四个季度来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在第一、第二季度保持相对的稳定,而从第三季度开始,求人倍率开始下降,第四季度则急剧下降为0.85,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①。

二、经济增长的粗放性:关于农民工就业困境的一种解释

在较为成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消费、投资与出口,应该是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却很不协调。在整个需求结构中,消费率较低,而投资率和出口率则偏高,国内消费需求并没有能够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通过“拼投资”和“拼出口”,使得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投资与出口的拉动,虽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主要还是依赖资本高投入的惯性[1]。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背后还存在着越来越倚重于物质资本投资增长的拉动,而劳动要素投入的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甚至却在逐年降低,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的特征明显,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之势,从 2001年的0.179下降为 2008年的 0.070,这显然与我国所具有劳动力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特征所不相符;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则从 2001年的 37 214亿元增加到 2008年的172 291亿元,年均增长高达 24.5%,经济增长中的投资率居高不下②。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本投资拉动特征已十分显著,但各地在经济发展中仍普遍存在着“资本投资饥渴”的症状,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性和不协调性的物本特征。因此,在当前经济增长对出口与投资的高度依赖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这种高增长低就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改善,我国农民工的就业空间也就难以得到进一步扩大,其就业困境仍会以不同的形态显露出来。

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也是与强劲的外贸出口需求的拉动分不开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依托于所谓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低成本首先就是低劳动工资成本,这造就了改革开放后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东部沿海地区遍地开花的“血汗工厂”,这些工厂大都属于“两头在外”,依托低廉的农民工工资成本支撑,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也十分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这种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趋势保证了东西部农民工的充分流动,流动的自由以及庞大的劳动力供给规模产生了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竞争,这确保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低工资成本的条件下满足对劳动力的需求[2]。200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额相当于 GDP的32.5%,外贸依存度为 58.2%;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个数值则更高,如 2008年广东省的外贸出口额相当于 GDP的77.4%,外贸依存度达 130.8%②。可以说,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对该地区乃至我国的外贸出口与经济高速增长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

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缺乏产业升级的推助,东部沿海地区相关产业的扩张大多还是属于在同质同构类型下的数量、速度和规模上的扩张。尽管这些地区目前已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但若从价值增值的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基本被固化在“加工装配”的层次上,其中 80%的加工贸易企业充其量也只算作“组装车间”,而处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的末端,这使得我国生产了世界上约 25%的实物产品,却仅仅实现了世界上 3.9%的价值份额[2]。这也就决定了我国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仍缺乏竞争优势且盈利能力较低。那么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需求的任何变化,都必然对消费内需仍待启动的我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损害。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性和不协调性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农民工就业困境的重要契机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增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折点:其一是从依靠资源转向依靠可再生的物质资本的积累,其二是把经济增长的源泉从主要依靠物质和劳动的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提高[3]。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属于第二转折点,这个转变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增长拉动力从主要依靠物质和劳动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发展方式转变中,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从数量转向质量型,农民工就业问题也必然会从数量型的供求失衡演化为结构型的供求失衡。那么,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经济发展目标的民生取向,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投入结构,突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强化人口与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充分利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也就成为破解农民工就业困境的重要契机。

一是在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上,从“经济增长优先”转向“就业增长优先”,明确经济发展的民生取向。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并且就业的增长需要经济增长的支撑,但经济增长并非就一定可以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如近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中,就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那么,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稳定也就成为当前的紧迫问题。对此,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积极措施,特别是中央出台了 10项重大举措,将在 3年内投资 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通过积极扩大需求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中 2009年,中央政府的投资总额就高达 9 080亿元,中央财政也在大规模地增加赤字,并新增了 5万亿的信贷规模。加大投资力度,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固然十分重要的,但在出口受阻、国内消费内需有待启动、企业经营困难和投资信心不足时,在借助于政府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状况下,则更加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改善投资结构和刺激消费需求,一定要明确经济发展的民生取向,把就业的优先增长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保增长、重民生和保就业的并举,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不断提高增长的就业效应。

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上,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消费、投资、出口是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消费则应该是其中的最主要的拉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尽管近年来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增长势头良好,但是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需求增长仍旧不快,对 GDP的贡献率不高。如我国消费对 GDP的贡献率通常仅为50%左右的水平,发达国家的则为 70-80%的水平,而美国、英国甚至高达 85%以上,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障碍。因此,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也就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难以摆脱的背景下,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稳定性更具有现实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在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的同时,经济增长也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了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带动,其结果也就使得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那么长期存在的农民工就业问题自然也就相应得到缓解或消除。

三是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上,突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功能,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劳动力与物质资本等都是促进经济增长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投入,但由于资本投资与劳动就业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若经济增长过度倚重于投资的拉动,那么劳动就业的扩大空间就必然要受到挤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于投资的拉动,而劳动或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由于受“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各地都陷入了追求 GDP的狂热之中,竭尽全力扩大投资,试图通过增加投资这种“短平快”的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在强调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同时,忽略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人力资本在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就落入了过度地依赖不断追加投资来维持的怪圈。在我国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整体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缺乏技能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农民工自然就处于被资本投资排挤的地位,时常陷入就业困境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过度依靠物质资本的状况,要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突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

四是在产业发展的层次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从资源比较优势转向产品的竞争优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尽管很快,却是以大量使用具有比较优势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以及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并且由于产业层次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也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和脆弱的,极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相关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同时也给我国今后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必须加强技术的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摆脱单纯依靠资源及劳动力低成本比较优势拉动经济增长的状况,而逐步转向增强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创新产业升级,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动态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企业和产业层面的技术学习速度,充分挖掘国内需求的潜力,在战略性部门和关键的支柱产业中提升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逐渐进入技术机会多、附加值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环节或领域,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4]。

五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其就业能力,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我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这决定了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并非是人力资源强国。农民工在就业中所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源之一就是源自其素质较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和缺乏就业竞争能力。实际上,无论“民工荒”或“技工荒”,还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农民工遭遇的就业困境,折射出的现实意义也正是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而制约了其就业选择。根据 2008年全国部分城市按技术等级分类的劳动力供求数据来看,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仍具有较高的求人倍率,技术型劳动力供求缺口较大。即使一方面是大批农民工因失业而出现了“返乡潮”,而另一方面却仍然存在着技能型劳动力的短缺。早在 20世纪 60年代,舒尔茨在阐述向物的投资与向人的投资之间的关系时,就曾提到,“这种联系的逻辑基础是资源,这种概念不仅适合于各种资本品的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适用于资本品与人的能力之间的投资”[5]。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需要注重对我国丰富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和增强其就业能力,加大对农民工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与素质,这不仅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路径。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http:// wl.mohress.gov.cn/。

②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 蔡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J].宏观经济研究,2005(12):34-41.

[2] 杨先明,等.收入挤压:农民工短缺与出口导向增长方式转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3-90.

[3]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蒋泽敏,等.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升级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9-09-15(10).

[5]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Financial Crisis,Peasant-workers’Employment and Transform 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WANG Ze-qiang1,2
(1.School of Economy and Business andManage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2.Depar tment of Economics,Anhu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Hefei 230022,China)

W ith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depressed world economy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negative impact is deepening.Some companies have been in bank-up,semi-shutdown state,and forced to large-scale reduce the number of staff,inwhich peasant-workers become the firstobject.Peasant-workers have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they are often in a very disadvantaged position and have to face with heavy difficulties of employment. In this regard,transfor m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i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peasant-workers’employment.

financial crisis;peasant-workers’employ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F241.4

A

1007-8444(2010)01-0043-04

2009-08-20

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研究”(07JZD0001);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基于人本视角的整合研究”(08BRK002)。

王泽强(1972-),男,安徽长丰人,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张言彩

猜你喜欢
劳动力困境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