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 培育新型农民大学生*

2010-04-11 04:38:50胡春华朱四明屠立红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大学生

胡春华,朱四明,屠立红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前 言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提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新农村要充分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离开农民,建设新农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大学生,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逐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重大任务[1](P55-57)。

2007年,在中央、各级政府和省电大的支持领导下,湖州市正式启动了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湖州电大与各乡镇成校紧密配合,开展了“实施农村大学生培养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活动,深入农村第一线调研农村大学生培养工程,走村串乡、深入农村、走向企业,积极抓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组织实施。2007年至2009年,湖州电大共招收农民大学生664名,农民大学生对此项目反应普遍良好,取得可喜成果。随着几年发展经验的积累及社会形势的需要,“一村一名大学生”已逐渐成为继开放教育品牌之后,又一个社会反映良好的项目。但由于新型农民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教学和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才能使这一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民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专业偏少

目前,电大开放教育针对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开设的专业比较少,局限性比较大,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相适应。事实上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向依靠科技和生产力要素优化的集约型增长,变传统型农业经济为循环农业经济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大批农民大学生作为科技带头人。随着农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已经从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转型,农产品市场环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的第一目标。这就需要大批经贸型的农民大学生研究如何调适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同时伴随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逐步深化,农经体系队伍将面临职能转换、人员缩减的挑战,农经工作人员承担的任务更重,肩负的责任更大,特别是湖州地区存在农技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迫切需要适应体制机制转型的要求,培养自己的农民大学生,强化农经队伍建设。因此,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度扩大专业设置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专职的专业教师缺乏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职的专业教师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电大系统多年来一直从事成人学历教育,对于刚开展不久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农业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教师较为缺乏。而兼职教师队伍尚不稳定,且在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等方面参差不齐,特别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熟练开展两门以上课程教学、具备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则更少。就以目前开设的畜牧、园林等试点专业而言,在专业教师聘请中就遇到不少困难。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不错但实践能力差,有的教师实践能力强,而教学经验缺乏[2](P190-191)。

(三)实践教学活动少,效果不显著

对于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实践教学是帮助农民大学生验证、消化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农科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否有效地提高学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是顺利实施的关键。但是,由于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办学时间短,实践教学的客观条件创建不到位,教学经验积累少,实践活动开展不丰富,效果也不显著。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各自优势,共同推进项目的深入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民大学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尤其要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狠抓农村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1](P55-57)。就湖州地区而言,区、镇(乡)政府的领导还应提高对农民大学生培养的认识,切实采取措施,做好农民大学生培养的宣传、发动工作。主动与地方高校合作,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工作。

作为办学主体的湖州电大,应该在当地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建立熟悉现代远程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和技术队伍,以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和面向农村办学的经验优势,依托中央电大广泛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断拓展办学思路,依托各乡镇成校办学系统,根据农村发展需要,开设针对农民需求的种植类、养殖类和管理类等专业。积极探索和改进适应农民大学生培养的教学模式,努力化解农民生产与学习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保障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加快适应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首先应加强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训,积极拓展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结合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特点开展一些短期培训,以掌握农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次,由于电大自身的原因,专职教师队伍中有关涉农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应积极与当地农办、农技等涉农部门积极合作,积极引入专家型教师,在加强教学方法与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第三,应紧密结合办学实际、教学实践,认真开展教研活动,重视对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研究和探索,推进教学型、专家型教师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以保证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与实践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造就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操作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应用型中高级人才的基本任务。实践基地是学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农民大学生教学内涵建设,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农民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农村实用人才,学校必须结合专业的要求抓好实践基地建设,从而确保教学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

按照中央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教学要求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全面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实施意见》(浙电大〔2008〕90号)精神,湖州电大非常重视农民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深入农民大学生相对集中的菱湖和埭溪开展实践基地考察,在考虑规模性、专业性、示范性的基础上分别与菱湖精精生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和埭溪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签订了合作共建农民大学生培养实践基地的协议,并在每个教学实践基地聘请一位专家当指导老师,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坚持开放教育能力本位导学模式,这是以农业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借助自主协作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契机,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变革传统的文化课堂,使其成为教、学、做相统一的特殊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以教学带动实践、以实践促进教学,努力探索和建构以应用型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努力围绕主导产业,培养专业农民。在这方面,湖州电大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学校聘请的辅导教师是有丰富农村专业工作的专家,如:畜牧专业聘请了市农业局高级工程师以及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的专家。同时与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老专家保持联系,学习经验。其次,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如:园林专业的学员通过“花卉栽培技术” 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各类花卉开花的时间知识,解决了生产中“保证四季有花”的难题。畜牧专业的学员通过学习“动物营养学”课程,懂得了饲料配方和营养组合知识,懂得了饲养与饲料的科学关系,为改变生产中“只能模仿”的现状,为饲料的开发与创新,改变粗放型饲养现状打下了基础。

3.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除了根据专业教学实施细则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外,关键是要关注这些制度的落实与实施,学校应建立责任制,明确教学、教务和后勤管理各方的责任要求,各行其责,协同抓好实践教学工作。同时及时掌握实践活动的进度和质量,确保实践教学环节按时按量开出,并按质完成情况。

总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实施以来,湖州电大坚持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新世纪人才为己任。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成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方向,不断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的教学过程管理。尤其是加强学生对农业技术、生产操作及管理等工作的了解,让学生接受新的农业技能的基本训练,使他们具有运用农业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确保农民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查永军,马 雷.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2] 朱四明.开放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