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瑛
(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现在,全球每年在奢侈品上的花费高达3000亿美元,奢侈品似乎成了人们的必需品。可说到底,拥有奢侈品的人只占少数,为什么人们会如此渴望奢侈品?我们应该欣慰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还是应该焦虑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畸形?人们能在奢侈品中真正得到什么?现在以奢侈、时尚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为什么越来越多?对人们而言,电影和奢侈品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那就是他们从中获得了体验和服务上的满足。
生活似乎有点盲目。当世界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灰色的时候,你没有任何激情去捕捉生活中那微弱的色彩;当一位领袖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他有足够的信服力和影响力使世界变得活泼起来,人们甚至会将他树为奋斗的榜样。人们对世界认知得越多,对未知的渴望也就越多。奢侈品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人们渴望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品位。奢侈品打造出引领新思潮的口号,将人们的视线吸引过去,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和讨论的话题。并且,奢侈品在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崭露头角。早在1960年就出现了一部关于奢侈品的电影《蒂凡尼的早餐》。近几年这一题材的电影纷至沓来,2006年的《穿PRADA的恶魔》,2009年的《购物狂的自白》、《香奈儿传》、《时尚先生》、《欲望都市》等,里面充斥着世界上的顶级奢侈品。电影嗅到了奢侈品的好处,奢侈品利用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电影媒介,两全其美:一方面,在电影的平台上表现奢侈品牌的精神;另一方面,奢侈品使电影在票房上获得了保障。
(一)奢侈品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时尚电影的轰动归功于奢侈品,它在表现时尚的同时,传达了人们对时尚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人们通过电影可以感受到代表自己个性的服饰,并期待在现实中也能如此。早期的奢侈品仅供贵族享受,平民望尘莫及,而现在,即使你不是贵族也能享有同等的待遇。香奈儿品牌的出现,使20世纪的着装风格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掀起了女性叛逆思潮,将自己设计的服饰融入男性元素,打破了女性始终软弱、柔美的形象,更多地表达出女性思想上的一种独立,甚至向男性发起了挑战。她的服装与贵族、名望、权势联合在一起,奠定了她在上流社会的地位,使得她的服装成为有钱人的专利,成为当时服装界贵族的必需品。她的品牌也成为奢侈的代名词,人们更注重的不是服务而是奢侈品的光环。当人们对时尚的认识越多,对奢侈品的渴望就会越多。目前,汽车、服饰、美容产品、珠宝等成为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必须消耗的奢侈品。
(二)电影与奢侈主义同步。当下,随着“富二代”等事件的出现,不难发现贫富差距让社会上的“仇富”情结在加重,甚至形成一种畸形的心态。电影《穿PRADA恶魔》充分展现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将平民那种憎恨和爱慕奢侈品的复杂心理展示给观众,并通过故事的铺垫,以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化解了平民和富人的矛盾,树立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将奢侈品作为一种生活的辅助,帮助人们回归平和的心态。这部电影反映出当下人的思想,在商业时代下,奢侈品的注入使得电影和奢侈品牌得到了双赢的效果。奢侈品本就有让购买者心情舒畅的“功效”,但调查却显示,32%的受访者在购买奢侈品后会受到内心谴责,电影也一样。有人在看完电影后表示后悔,那么他们最初选择购买电影票的动机是什么呢?答案是体验消费。
根据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理论,人们对消费品体验的追求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转变和自我实现的需求。[1]在电影《穿PRADA的恶魔》中,女主角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改变生活状态,她试图证明自己不会为奢侈品的魅力动摇。虽然她一度迷失自己,但最后找回了自己,她从根本上没有失去自我,反而经历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发现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获得了不同的生活体验。
(一)购买体验。在电影和现实生活中,喜欢逛街购物的人通常都会抑制不了自己购物的心情,在反复的挑选中感受不同商品带来的不同体验,在购物后向所有好朋友分享新买到的物品。在《购物者的自白》中,当奢侈品打折商场的大门一打开,女孩们像难民一样蜂拥而入,商场顿时爆满,只见无数双手在疯狂地抢购商品。在抢购的同时,女孩们甚至来不及思考这双鞋子是否合脚、这件衣服是否合身,她们在看到商品的那一秒就被商品散发出来的魅力所吸引。在短短的购物过程中,女孩们经历了期待、兴奋、焦急等多种心情的体验。
(二)虚幻体验。奢侈品的价格往往令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特别是20~28岁之间的青年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处于自己容貌的鼎盛期,再加上现在的品位潮流,她们凸显自己地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物质的附属给自己增加光彩。电影大多描写了年轻女孩对奢侈生活的一种向往,映射着现实生活中和她们处境相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奢侈品的观众,将这种愿望寄托在影片中,通过影片了解更多时尚奢侈的品牌,从而将自己设定成一种有品位的高雅人士。尽管这种幻想体验是短暂的,但它是一种目标,并会激励着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这种片刻的满足能达到心理上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三)冲动体验。“冲动是魔鬼。”这句话对于购物狂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在电影和现实生活中都有购物狂的例子。每个月的工资用完后还贷款,贷款还没还清,又被不必要的奢侈品吸引过去,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将不必要的物品收入囊中。喜欢购物的人总是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想将所有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电影中往往着重刻画冲动消费的情节,一些迷失的购物者会认为那些商品上刻着他们的名字,某个限量版的商品一定要买,等等。过于夸张的表现手法,让电影中的购物狂或挚爱奢侈品的角色,看上去是个完全没有头脑的人。生活中的购物狂在默认自己是电影中角色的现实版的同时,也期待着自己就是电影中的主角,他们将电影中的情节模糊化,安放在自己身上,给予自己更多的理由去冲动购物。
随着时尚奢侈品市场日益扩大,人们接触到奢侈品的渠道越来越多。奢侈品可以贯穿到电影中,表达一种时尚和品位的概念。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和服务式的文化,能够融合进奢侈品的特性,突出奢侈品的体验价值。但不同层次的人对于奢侈品的要求不一样,在摒弃金钱至上的观念的前提下,精神的奢侈品更值得被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应该成为大家共同的奢侈品。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能享受到奢侈品的体验和服务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奢侈品本身散发出来的品位,而不要一味追求贵的东西。奢侈品只属于那些和它品位相吻合的人,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符合自己特性的奢侈品,奢侈品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帕米拉·N·丹席格. 流金时代——奢侈品的大众化营销策略[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