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李燕萍 吴绍棠
人才培养是产学研结合重要的功能拓展,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可实现“人才-知识”的迁移。本文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分析了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动因,探讨了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五种新模式。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使命,也不仅仅是企业、科研院所的责任。以单一部门为主体培养人才明显具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容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离。改变人才培养自我封闭的局面,就要把人才培养放到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的大循环中思考,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切入点,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资源的短缺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以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资源,如先进的研究设备、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充足的科研经费、优越的科研条件、真实的工作场景等,这些资源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高校人才培养资源的不足。当前,要使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变革的客观需要,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就要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优化共享。因此,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正是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教育与人才培养资源利用和共享成为可能。
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现“人才-知识”的迁移。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人才培养是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深化合作的重要内容与重要载体。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高校和企业的利益交换是通过“高校-人才-企业”三者之间的交换关系进行的,在这里,“人才-知识”的双向迁移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产学研结合不仅为参与成员提供了具有极高技术内核的隐含知识传递与扩散的载体,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在知识聚集效应巨大的产学研结合系统里,高技术研发人员之间通过正式的合作和非正式的交流,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知识转移。因此,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将有效地解决企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问题,其优势显而易见。
独立学院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独立的人才培养学院,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吸纳企业的社会化资金与真实化的实践教学环境,在贴近市场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这是一种比较紧密、比较深入、实现优势互补的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并且专业特色明显、依托产业办学、学生有很好的就业保障,可以预期,这种人才培养合作新模式富有很强的生命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就是合作构建了独立学院——上海航空运输学院。其建构的模式与成功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办学理念上追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向学院注入一定资金,支持学院学科的发展。同时,该公司不仅推荐上航的英语翻译来学院担任英语口语教学,而且公司中高层领导多次亲自担任“航空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更具“实战”特点。第二,专业设置紧贴市场,发展方向非常明确。航空运输学院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审时度势、你无我有、错位竞争,使目前6个专业保持了鲜明的特点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第三,双方高层共同参与学院的办学。航空运输学院院长由学校委派,副院长则由校企双方各委派一人担任,学院的日常工作由这套班子主持。同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院务委员会,共同决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事项。这种组织模式由于有双方高层领导的支持,最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校企共建精品课程是一种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增进知识了解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通过开设这种精品课程,实现企业核心技术需求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提供了更加优秀的教材,改善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开精品课程的方式,提升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培养更多专业实践性强、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2000年,北京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实施“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形成了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与做法:一是合作编写精品教材。为解决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有关的大量技术问题、教材与实际发生了严重的脱节问题,2000年微软公司与北京大学围绕Windows操作系统,共同组织一个“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教材的写作班子,并最终出版了三本教材(《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windows内核实验教程》、《WindowsCE.NET系统分析及实验教程》)以及一套教学课件。上述教材已经多次印刷,累计出版了55900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数十所高等学校采用这些教材作为教学参考用书。二是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成功推出围绕Windows操作系统的精品课程基础上,微软亚洲研究院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培训全国各高等学校的授课教师,该建设项目总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快接近和达到国际一流大学同类课程,为培养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从事操作系统设计的能力。三是校企共开精品课程。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在之前的基础上,共同将该课程开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并通过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把该精品课程资源推广到更多的高校中去。可以看出,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公司核心技术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等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进而培养了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这种模式注重双方在人才培养上共同开展全方位、全程式、高质量的合作,这种全方位、全程性体现为大学生从刚进入大学时的教学到大学中段的实习及至最后的毕业设计都有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通过人才的全程培养,一方面有助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全程参与了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大学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将变成企业的“专用资产”,使之成为企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实现自身的人才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人才合作培养战略始于1997年,他们以增强工程意识、拓展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指导思想,以迅速发展的上海汽车工业为依托,将工程研究、工程教育、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而言,这种模式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围绕实践特色联合进行教学改革试点。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开设车辆工程专业本科试点班。考虑到支柱产业中特大型企业集团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型人才的需要,该试点班以工程综合意识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和环境,开展研究性的工程实践。第二,构建培养综合意识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信息化技术在汽车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汽车电子的迅速发展,上海交大和上汽加大信息和控制方面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的能力,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此外,校企双方认真安排每一次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导师和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集中的工程素质训练场地,使学生得到具有职业性的、规范的、专业的实习机会。第三,实现知识、能力的集成和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依托上海汽车工业结合科研任务,提供毕业设计课题。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且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第四,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学生参加学校导师的课题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在浓厚的学术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企业导师着重向学生介绍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和需求,企业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要求。
人才培养计划模式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设立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们提供一系列创新技术研究与市场相结合的实践项目,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提供技术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在校不能学习到的知识、技术与方法,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技术研究与市场相结合的学生实践项目,有助于提高他们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的精神。
2002年IBM推出“青出于蓝”计划(Extreme Blue)项目,加强与中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紧密合作,目前已培养出众多符合IT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业综合型、适合现代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模式的主要运作特色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严格筛选优秀学生。IBM“青出于蓝”计划是通过学生报名、高校推荐、IBM面试的方式,由IBM和高校共同选拔出最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由IBM精心设计的项目。有最优秀的学生参与项目,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了保障。其次,根据自身需要对学生相关能力进行培养。根据自身对人才的理解,IBM“青出于蓝”计划要求学生具备广泛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优秀的中英文沟通和表达能力、敏捷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勇于面对挑战和参与竞争,同时要有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充沛的体力。这样保证了通过项目中训练出来的学生首先能满足公司的需要。第三,组成培养通才型的师资队伍。IBM“青出于蓝”计划组建了一支由资深专家、科研人员、高级经理组成的辅导团队,为学生们提供专业指导,分享经验,帮助他们在专业环境中继续学习,掌握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全方位能力。第四,提供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与实践项目。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IBM还会为学生们组织内容丰富的技术讲座等活动,学生们也可以自行组织各种交流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1995年,我国开始在企业与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的试点。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与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方式,充分发挥设立流动站单位资金雄厚、研究条件好、技术力量强、信息畅通以及企业研究项目与实际紧密结合等优势,培养和造就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作为博士后流动站所在的企业,必须是一些经济实力较强、技术水平先进、科研条件较好的国家重点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和拥有一支研究水平较高的科技人员队伍,并能提出具有市场前景好、学术水平高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由企业根据其产品开发需要提出,经费由企业承担,研究工作主要在企业进行。
这项制度作为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不但在科学研究和投入体制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促进了高校和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发展,而且还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企业的技术更新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以博士后为培养对象,对高校和企业要求都十分苛刻,难以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