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国 刘 耀
(1.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2.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略论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当代启示
张俊国1刘 耀2
(1.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2.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从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开始萌芽,经过《农村调查》和《第二次苏维埃全国大会上的报告》的发展,到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阶段基本成熟。扫除文盲是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利益,最终号召广大农民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当今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启示。
毛泽东;农业思想;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他一生都关心农民,关心农村,关心农业。他的农业思想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够指导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27年 3月 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一篇报告。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一九二七年春夏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叛变,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主要就是抓住了当时共产党的这个弱点。在《报告》中毛泽东把“文化运动”放在十四件大事中的第十二件,指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1]。这里初步提出了农民是中国文化运动的主体和主要对象,是毛泽东农村文化思想的萌芽。
毛泽东在 1933年 11月分别从文化运动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对长岗乡和才溪乡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各乡小学、夜学、识字班等各种教育情况后,分析了农村文化教育的现状[1]。1934年 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即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大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让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毛泽东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理论问题,号召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农村,面向基层,为工农大众服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农村文化活动比较普遍地开展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的发展,标志着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基本形成[3]。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4]在这次会议宣言中他又郑重宣布:中央人民政府 “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与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4]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个以扫盲教育为重点的文化教育运动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在扫盲教育中,毛泽东提出了将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扫盲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等思想,丰富和完善了其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这一时期 “毛泽东从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科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5],这些探索与尝试标志着毛泽东农村文化思想的成熟。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愚民的气质。林语堂先生尝说:“人民坐在他们(中国官僚)的荫蔽之下欣赏其茂密的绿叶者,不知此乃吸收土地之液汁而荣发者。”从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以愚黔首”开始,发展到汉武帝独尊《春秋公羊》,再到朱熹所谓“去人欲,存天理”及至满清王朝大兴 “文字狱”……只有极其专制又腐败的社会情境之下,人民才会生出反抗之心,但稍有治世智慧的政府是不会让这种事件发生的。所以真正长久的政府是不会愚弄广大人民的,真正的民主的政府是应该 “使民知之”。而“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所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接着说:“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1]
1945年 4月 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要求 “中国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应该觉悟到将自己和农民结合起来的必要。农民正需要他们,等待他们的援助。他们应该热情地跑到农村中去,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小事情做起,在那里了解农民的要求,帮助农民觉悟起来,组织起来,为着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即农村民主革命而奋斗。”[1]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一直认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知识分子改造的必由之路,也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的根本途径,是改造农民思想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倡导城镇知识青年回乡务农,以及其后的下乡上山,都同毛泽东同志这个一贯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的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使得农工商对于士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可以说是盲目的。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统治及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村各阶层在建国后的各项社会活动中是比较被动的。旧社会的地主、富农由于其物质利益受到损害,比较消极。贫下中农虽然比较积极,但对社会主义也知之甚少,比较盲目。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宣传和教育。“使我国五亿多农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能在一种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出现的,它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向着背上背着旧制度包袱的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4]在宣传中 “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主张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包括识字扫盲、办小学、办适合农村需要的中学”。1955年毛泽东在《征询农业十七条意见》中指出:“在七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每人必须认识一千五百至两千个字”。并引用列宁的 “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6]来强调扫除文盲的重要性,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和根本就是在农村扫除文盲。
人是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的,团结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元素。随着社会的进步,自觉团结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直以团结为贵,以团结为荣。《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国语》中也有这样的话:“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华民族拧成一股绳,就繁荣兴盛,而如果分崩离析,则民不聊生。毛泽东在评论《学习经济学教科书》时候,说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归劳动者享受的消费资料,一部分是个人财产,一部分是公共财产,如文化教育、公共医疗、体育等设备,以及像西湖这样的游览地区。而且,这一部分公共财产,会愈来愈多。当然,这一部分也归劳动者享受,但他不是个人财产,如果把这两部分统统说成是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是不对的。”他还批评说:教科书“在谈到物质利益的时候,不少地方只讲个人消费,不讲社会消费,如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我们农村的房屋还很不像样子,要有步骤地改变农村的居住条件。我们居民房屋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房屋,主要应当用集体的社会的力量来搞,不应当靠个人的力量。社会主义社会,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他强调的是团结的力量,进而在团结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利益的教育。“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教科书对于为前途、为后代总不强调,只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常常把物质利益的原则,一下子变成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有一点偷天换日的味道。他们不讲全体人民的利益解决了,个人的利益也就解决了;他们所强调的个人物质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这种倾向,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经济主义、工团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表现。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1]
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造,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然而,“社会主义革命来得急促。在六七年之内,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小生产者人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基本完成了,“但是人的改造,虽然也改造了一些,但一是还差很多”[1]。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人的改造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实践对人的改造提出新任务。为了迎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要集中全力对人进行改造,首先要对全体人民进行思想改造和文化教育,最终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鉴于中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鉴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及不实现工业化就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毛泽东还为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一幅宏伟蓝图,即在本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宏伟工程,如果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参加,没有国际上一切友好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单靠一个政党、一个阶级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共产党领导的正确以外,关键的原因,是因为有广大劳苦群众的参加,有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有国际上一切进步力量的支援。所以,毛泽东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要实行这个方针。并且明确强调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和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都调动起来,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毛泽东农村文化思想的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当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要求愈来愈多的人投身于其中,这就要求在对旧社会过来的人们进行改造——“劳动人民要知识化”——强调劳动者要迅速摆脱文化落后的愚昧状态,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增强其本质力量,提高其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作为劳动人民主体的农民积极的参与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的发展需要文化,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良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电影、参加文化培训与文体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逐渐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相比,生活逐渐宽裕的农民,在文化生活方面还显得比较贫乏,在不少农村依然十分苍白。有些村尽管也有农民书屋,书屋里也有数量可观的书籍,但一年四季光顾的人寥寥无几。有些村 365天中,除了庙会、婚丧嫁娶能看一眼戏或响几声音乐,其余时间则了无声息。相当一部分村,除了一台电视外,再无其它娱乐手段。凡此种种,都说明农村文化建设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很不适应,与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农民的精神需求、生活情趣应引起我们进一步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农村文化阵地亟待我们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去占领。否则,就有可能在物质扶贫之后,还得下气力去精神扶贫。因此,在不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改善、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历程,而且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启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确立先进文化的指导地位;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利益整合相结合,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走群众路线,以农民为本等[7]。毛泽东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这一思想对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现状令人担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缺位、经费短缺、人才流失、活动贫乏等现象。面对这些日益突显的问题,我们要以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其进行分析,吸收其积极合理成分,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不断将其丰富和发展。同时,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今天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 “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条件。[8]
[1]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1077.1079.44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317-320.
[3]李本成,范大平 .毛泽东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舟山学刊,2006,(2):34.
[4]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5,348,460.
[5]孙玉芹,王海燕 .建国后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3-25.
[6]天津师范学院政史系编写组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193.
[7]陈秀丽 .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启示 [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4):31-33.
[8]喻 捷 .毛泽东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9-12.
Research intoMAO Ze-dong’s Thought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ve Enlightenment
ZHANG Jun-guo1L IU Yao2
(1.Schoo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Gansu 730050;2.School of Hum anities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Gansu 730050)
MAO Ze-dong’s thought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was originated when he published Report on Hunan Peasants’Movement Investigation,and it developed after two other articles of Rural Investigation and Report on the Second Soviet National Congress,and matured at the stage of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Illiteracy eliminating is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of his thought.The purpose of his thought is to call for peasants to commi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and socialism through unity and community.MAO Ze-dong’s though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MAO Ze-dong;agricultural thought;thought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G129
A
1009-4148(2010)06-0047-04
2010-11-19
张俊国(1976- ),男,安徽泗县人,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
(编辑:芝山;校对:朱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