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伟,陈航
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王跃伟1,陈航2
辽宁省是海洋大省,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滨海旅游业发展对于振兴全省经济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分析了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和区域划分,并在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战略。
滨海旅游 发展战略 辽宁省
在陆域资源日益短缺、人口膨胀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海洋对人类的生存意义重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向海洋进军”的口号。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旅游业与海洋结合是大势所趋,滨海旅游业将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与海洋石油、海洋工程并列为海洋经济的三大新兴产业。
世界各国都在各自的领海以及广阔的公海、大洋领域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基地,开辟了许多滨海旅游项目。全球每年有超过 50% 的旅游者奔向海滨。1978年以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截至2005年,沿岸已开发 1 500 余处旅游娱乐景观;沿海城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接待国际旅游人数达 18 017 亿美元、3 878.14 万人次,分别占全国总数的 70.4% 和 72.8%。辽宁省现有滨海旅游景点 197 处,天然海水浴场 72 处,海洋岛屿 506 个。发挥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滨海旅游业发展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必要步骤,也是建设“海上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对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辽宁省濒临黄、渤两海,位于我国滨海地区的最北部,海岸线曲折漫长,东起鸭绿江口,西止山海关老龙头,大陆岸线长 2 136.87 km ,占全国总岸线的 12% ,其中渤海岸线 1 233.27 km ,黄海岸线 903.6 km ;岛屿面积 187.7 km2,岛屿岸线622 km ,占中国岛屿岸线总长的 4.4% 。沿黄海的主要岛屿有外长山列岛、里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等;沿渤海主要岛屿有菊花岛、大小笔架山、长兴岛、凤鸣岛、西中岛、东西蚂蚁岛、虎平岛、猪岛和蛇岛等。同时辽宁经济文化发达,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悠久。
1.1.1 气候温和湿润,海岸风光独特
辽宁省滨海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8.3 ~10.3℃。四季阳光充足,特别是夏、秋两季气候宜人,适宜开展旅游活动。辽宁省海域辽阔,滩涂宽广,岸线类型相对齐全,许多岸段水质优良,沙细滩平,适宜建设各类海水浴场。近岸岛、礁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构成靓丽的海上旅游景观,尤其是地质珍迹不仅典型、规模宏伟,而且形态各异。
1.1.2 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目前,已发现古、近代遗迹1.1 万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4 处。营口金牛山猿人化石、建平牛河粱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还被列为全国重大考古发现。近百年来,辽宁东部和南部滨海地区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留下了众多的战争遗迹。
1.1.3 经济发达,交通便捷
发达的经济是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辽宁滨海地区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经济一直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同时滨海地区交通运输发达,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航空运输发展迅速,滨海地区港口密集。
根据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际差异性原则,地域相对独立完整性原则,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和旅游区与行政区相协调原则把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区分为 4 个区,即辽南滨海旅游资源区、辽东滨海旅游资源区、辽河三角洲滨海旅游资源区和辽西滨海旅游资源区。
1.2.1 辽南旅游区
辽东半岛海滨风光区位于辽宁南部,包括大连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多种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区域。风光秀丽,海岸线漫长,滩宽沙白,山海相接,浴场开阔,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消夏避暑、度假疗养胜地。该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繁荣,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是苹果、桃及海产品的重要产地。
中心城市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邻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一座三面环海的半岛城市。下属 6 区、3 市和 1 个县,海岸线长 1 646 km ,人口 540.4 万。大连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名胜古迹与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南部沿海风景区、旅顺口风景区,金石滩风景区,冰峪沟风景区是大连四大名胜风景区,是独具特色的海滨消夏型风景旅游城市。其中旅顺又是一个近代战争遗址的人文历史旅游城市。
1.2.2 辽东旅游区
辽东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区隔鸭绿江与朝鲜相邻,包括丹东、本溪两市,属辽东山地丘陵地区。该区有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古建筑群,有富饶美丽的岛屿,有著名的历史遗迹,有含多种矿物质的温泉。还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丹东鸭绿江风景名胜区、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
中心城市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位于辽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沿江而建,伴山而行,隔江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相望,南临黄海,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境内海岸线长达120 km,人口 240 万,聚居着和睦相处的 29 个民族。
1.2.3 辽河三角洲旅游区
该区主要包括盘锦滨海生态旅游区和营口历史遗迹区旅游资源区。盘锦地处渤海之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是辽宁中西部地区具有水乡特色的综合型石油化工城市。全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坐落于此。盘锦的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乡、红地毯是国家级鸟类保护区,其资源在国内绝无仅有,可作为全国的生态研究和高校生物实习基地,但目前尚处于观光游览阶段。营口市位于辽东北部,临大连市,东北接鞍山市,西北与盘锦市隔河相望。现为辽宁省辖市,下辖 4 区、2 县级市,海岸线长96 km,人口 222 万。
1.2.4 辽西旅游区
辽西历史古迹山海风光区位于辽宁西部,包括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 4 市,属辽西丘陵地区,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间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沿渤海海滨是狭长的平原——“辽西走廊”。该区以历史古迹为主体,名胜古迹、古城与海滨、山岳、温泉风光有机结合,形成许多风景名胜区。该区旅游资源品位较高,有 7 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心城市锦州位于渤海辽东湾畔,辽西走廊的东端辖 2 市、2 县、4 区,是辽西地区的中心城市。锦州地处关内外咽喉地带,被称为“东方门户”,历来是军事重镇,城市历史悠久,遗址甚多,佳景荟萃,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葫芦岛市位于辽西走廊中段,东临锦州,西接山海关,南濒渤海辽东湾,下辖 1 市、2 县、区,海岸线长3 273 km ,人口 270 万。为“关外第一市”,是连接关内和关外的通道,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旅游业开发历史早、人文景观历史价值突出的优势,以兴城古城为核心的海、泉、岛、城相映成趣,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绥中历史遗迹也别具特色。
1978年以来,辽宁省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从1993年开始全省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和行业界限,掀起大办旅游热潮,出现“多层次推进,立体发展”的新格局。为了加快发展,辽宁省政府已于1996年10月11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将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建设旅游大省作为辽宁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以来,各市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经过 3 年艰苦的创建工作,沈阳、大连成为全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上级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使旅游机构设施比较健全,邮电、通讯覆盖各地,购物、餐饮、娱乐设施配套。
旅游业正在成为辽宁省经济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朝阳产业。截至2006年底,辽宁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 1.2 亿人次,同比增长 22.9% ;接待入境旅游者达 160 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1.6% ;全省旅游总收入 92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6% 。滨海旅游业作为辽宁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 6 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 0.47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总人数达到 99 万人次,依次占辽宁省总数的 39.2% 和 61.9% ;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达到 25 676 万美元和30 729 百万元,折合成总收入约占全省总数的40%,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2.2.1 沿海 6 市入境旅游发展迅速
1990 —2004年,辽宁省沿海 6 市的入境旅游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入境旅游人数由1990年的 72 165 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 807 971 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 386%;入境旅游收入则从1990年的 5 296 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 46 939 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 84.6% 。从滨海 6 市各自的发展情况看,除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外,无论从入境旅游人数还是从入境旅游收入,总体上各市都呈上升趋势,尤以大连、丹东和锦州 3 市较为明显,其他 3 市的增长较为缓慢。这一方面与其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有关,另一方面资源开发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也是入境游客和收入不均匀的原因之一。
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指标所占辽宁省的比例也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比例从1990年的 63.3% 增加到2004年的74.8% ;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则稳定在77% 左右,由此可见,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辽宁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沿海6市国内旅游稳步发展
2005年辽宁省接待国内游客 10 049 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 7 601 万人次,同比增长 34.7% ,占全部接待人数的 75.6% ;一日游游客 2 447 万人次,与2004年持平,占总接待人数的 24.4% 。全省国内旅游收入为 674.4 亿元,同比增长28.7% ,其中接待过夜游客收入为 632.5 亿元,增长 29% ,占全部国内旅游收入的 93.8% ;接待一日游游客收入为 41.9 亿元,增长 25.1% ,占国内旅游收入总额的 6.2% 。
辽宁省沿海6 市共接待国内游客 4 061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 674.4 亿元,分别占辽宁省的 40.4% 和 45.6% 。其中大连市接待人数超过千万人次,接待量是有些中小城市的 10 倍以上;接待人数在 400 万至 700 万人次之间的有丹东、锦州、葫芦岛等城市,近年来国内旅游稳步发展,2005年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速;其他沿海小城市虽然接待总量不多,但增长速度较之内陆城市仍然较快。从总体看,沿海 6 市是整个辽宁省国内旅游业的发动机和增长极。
2.2.3 沿海 6 市旅游接待能力具有一定规模
根据2007年的实地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沿海 6 市共建有星级饭店 273 家,占辽宁省总数的 54.9 % ,其中五星级酒店仅在大连市拥有5 家,三、四星级酒店主要集中在大连、丹东、锦州等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同时,旅行社数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主要以大连、丹东、葫芦岛等城市居多。
尽管辽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较快,但是老工业基地目前自身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历史形成的包袱和困难还比较多,存在一些问题。
1978年以来,依靠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香客捐资、社会集资及政府拨款,辽宁省修复和重建了一些文物古迹,主要宗教寺院基本恢复了原貌或得到了整修,并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一些景观修建了亭阁、服务部、旅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并修筑了一些通往景点的道路,为旅游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海滨滨海旅游资源和湖泊滨海旅游资源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现已开发的以宗教寺院为主景的景点则因规模小、单调、分散、重点和特色难以突出,因此吸引力不大。目前,辽宁多数旅游景点的经营管理权隶属所在乡村,对旅游景点的开发、管理和保护不够,不少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有界定保护范围,周围土地被占用,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和景区环境。自然滨海旅游资源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海滨资源的开发利用。值得提及的是,由于保护不得力,古牡蛎礁等珍贵的地学遗产受到部分乡民和游客的敲打、破坏。
目前,辽宁滨海旅游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组织,但旅游企业仍未摆脱“小、散、弱”的境况。严重缺乏有实力、效益好的旅行社和酒店为核心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化管理,没能有效地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设计和开发新的产品类型和服务项目,形成旅游企业集团,建立集团化旅游企业。这些直接阻碍了辽宁滨海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另外,超范围经营、恶性削价竞争、购物欺诈等非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缺乏滨海旅游的规范化建设,更多的旅行社难以进入。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缺乏效率。
辽宁省滨海旅游开发因历史短暂、资金不足而缺乏深度与层次,开发程度仅限于对自然旅游资源的直接利用,缺乏陆域和水上体育运动。空间上注重近岸水域和沙滩的利用,忽视海洋岛屿及陆域腹地的开发。由于资源及环境开发利用的局限性,使游客夏季过于集中在海滩,拥挤的局面造成了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旅游气氛的丧失。
辽宁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互映衬,互补性较强,区域特色明显,有些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是辽宁旅游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辽宁省海滨风景带城市较多,有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兴城市为依托,开发条件好。辽宁各段海岸类型不同,风景各异:辽东是淤泥质海岸,在海积平原和潮间带分布着残丘和形态各异的孤岛,形成别有情趣的海岸风光;辽南属于山地丘陵海岸,山丘临海见悬崖峭立,海岸蜿蜒时有奇礁怪石,形成山、海、礁、岛等海滨风光;辽西海岸多为低谷地剥蚀岩岸,海水清澈,沙滩平展,浴场开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较好。辽宁应制定总体规划,确定开发目标、层次和内容,使各段海滨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体现出各段海滨的特色。对已开发利用的海滨要进行微观规划和深层次开发,对未开发的海滨,应注意补别人之所缺、补己之所短,突出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人工构景及设施应注意突出北方特色,不能把“热带风光”构景强拉硬搬过来。开发海滨风景带应注意保护:一是保护海滨环境,减少污染和破坏;二是控制对海滨风景带的不合理占用;三是开发建设不能破坏景观的整体美与自然美。规划和保护是旅游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
辽宁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间交通便利,景点相距较近。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辐散开发。市内开发以文化为主,突出文化内涵和气氛,逐步实现城市建筑景观化,可以开发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项目。要以中心城市为主进行各城市间的连线开发建设。开发应突出中心建设周围、建设沿线的原则。对重点城市、重点景点应实行“孔雀开屏”(以城市或景点向四周辐散)和“众星拱月”(从四周景点向此城市或景点汇聚)式开发建设。对离城市较远的地域实行点状开发,逐步连接成线、成片。选点设计路线要注意巧配时空,力争多种组合连线,达到景点聚散各领风光的效果。辽宁滨海旅游开发要以大连、丹东、锦州等重点城市为龙头,以接待能力较强、交通方便的城市为重点,搞好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式大旅游网络。
在“海”字上做文章,主要是在增强吸引力及功能上下功夫。根据海岸线不同特点及各段海滨与人文景观结合情况,分别规划建设海上娱乐区、海上运动区、海上垂钓区、海滨度假区、海滨疗养区、海滨文化区、水族展览区等,丰富海滨旅游内容,增强吸引力,提高吸引层次和内涵,海滨浴场的开发应为重点。首先,应加快质量好、海滩长、可浴面积大的新海滨浴场的开发建设,比如绥中的止锚湾、前所、蓝宝石,大连的三堂、八岔沟、驼山乡、将军石等;其次,应对开发较早、较成熟的海水浴场,如大连南部海滨的星海、付家庄、兴城海滨浴场等进行深度开发,扩大海滨浴场接待能力,完善服务设施,发挥海滨风光资源优势,开发其他海洋旅游产品、海上观光旅游产品、海食文化旅游产品、海洋民俗民情旅游产品(如兴城“七月海会”,长海县海灯节、钓鱼会等),开发帆板、冲浪、沙滩排球、水上飞机、海上降落等海洋体育运动旅游产品。
在“山”字上做文章,主要是对东部山地的千山、凤凰山、九顶铁刹山、药山等名山通过借用或深加工的办法,修葺旧景、增添新景,尤其是冬季旅游项目,同时要突出各山特色。对冰峪沟、青山沟等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山地,应在保护环境、突出自然风貌、增强野趣上下功夫,人工构景不宜过多、过显、过大,应就地取材、点景引入,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切忌模仿照搬。对西部山地开发应在增加文化内涵上下功夫,辽西滨海旅游资源以文化为主,辽宁推出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迹线”、“秦始皇东巡史迹线”、“佛教东传之路线”等都经过西部山地,所以开发导向应注意文化内涵,使之具有特色。
辽宁沿海地区近现代战争遗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地位和知名度。突出资源特色,挖掘深层内涵,充实旅游内容,是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又一主题。开展近现代战争史迹游,旅顺口区以日俄战争遗迹为重点,丹东市以中日甲午海战遗迹、抗美援朝战争遗迹为重点,辽西以解放战争辽沈战役遗迹为重点,围绕近现代战争遗迹这条主线挖掘,对有历史意义的战争遗迹要尽快恢复。
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继续多渠道吸引和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大项目建设。努力推进金石滩主题公园、金石冰雪乐园、金渤海岸度假区等 12 个旅游大项目的建设和续建工程。旅游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旅游企业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应注重培养和招用外语、行业管理、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对大中专毕业生、二次上岗人员、转岗职工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进行系统的行业培训。
在投资的国民待遇、税收和市场管理等方面,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兴办个体旅游企业和外资旅游企业。要坚决打击查处非法违规行为,净化旅游市场。要继续推进旅游市场的建设与规范,让更多的旅行社进入。建立高效有序的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健全旅游协会组织,更多地发挥其作用。逐步建立行业自律监理和“先付款、后接待、集中结算、统一支付”的运行机制。
旅游企业集团化可以形成规模综合效益,形成组合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融资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目前,大连旅游业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组织,但旅游企业仍未摆脱“小、散、弱”的境况。应当以有实力、效益好的旅行社和酒店为核心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实行科学化管理并有效地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设计和开发出新的产品类型和服务项目,形成旅游企业集团,建立集团化旅游企业,才能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
[1]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李虹. 试论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3).
[3]李淼焱,王伟伟,刘元晨.辽宁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的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4]李悦铮. 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
[5]程岩,赵凡. 辽宁省滨海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1).
2008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