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芹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经济探求·
关于黑龙江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的思考
李桂芹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农业是强基础、促发展、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粮食安全问题,既是关系全球的经济问题,也是备受关注的政治问题。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粮食生产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还可以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省;粮食产能;对策
目前,黑龙江省根据国际国内粮食供需的新形势,按照国家中长期粮食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制定了本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的规划,要努力打造一个优质、稳固、可靠的“大粮仓”,这是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工程。
(一)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
粮食生产是黑龙江省的优势,关系到农民增收,关系到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国家统计局最新分析资料表明,2010年我国人均粮食需求为420公斤,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5.88亿吨,而目前国内耕地最多只能供应5.1亿吨。预计到204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新增的2亿人口准备1 000亿斤的粮食产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没有什么物资比粮食更为重要。世界粮食供需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能依赖进口,必须立足国内,坚持国家自立,重点依靠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粮食生产大局中占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早在2004年3月初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来到黑龙江省代表团时,对大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全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因此,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黑龙江省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并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这一重要判断。通过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必将大幅度提升全省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届时,黑龙江省将率先在全国建成装备精良、设施完备、产业发达、机制灵活的现代农业,为全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探索路子,提供经验。
(三)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是解决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黑龙江省与全国一样,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但一些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粗放,组织化程度低,抗灾减灾能力弱,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供给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影响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科技化,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为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粮食生产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雨同季,加之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积累,适宜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生长。全省拥有耕地1.78亿亩,占全国耕地的10%,农村人均耕地10亩,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仅存三大黑土带之一,多数耕地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黑土、草甸土等肥沃土比重占70%以上,适于发展粮食生产。水资源丰富,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和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三大湖泊,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此外,全省开发较晚,生态环境好,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条件优越。
2.机械装备优势。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3%,是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拥有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群,已经建设的220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农业机械化率达95%。
3.规模生产优势。黑龙江垦区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推进场县共建,目前全省1/3地域范围内已经开展场县合作共建,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以各种形式实现了自愿互利合作。农垦机械、科技、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愈加明显。
4.经济社会优势。全省经济和社会条件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种子、化肥、农药、油料、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完全可以满足农民粮食生产需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等一大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生力军,牵动力极强。畜牧业发展基础好,总量大,必将有利地拉动粮食产业发展。
(二)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省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主要江河缺乏控制性工程,水资源调控能力低下。全省各类水库总蓄水能力只有85亿立方米,地表水截留能力不足20%,调控能力只有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27%,大大低于全国40%的水平。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水平不高,工程配套率不足30%,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能够满足标准化深松整地的大型农机具严重不足,耕地不能推行标准化作业。
2.耕地质量逐年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随着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农肥施用量的减少以及小型农机具的大量使用,土壤板结,犁底层上移,理化性状变劣。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新中国初期的7%~11%下降到3%左右。
3.自然灾害频发。旱涝灾害仍然是全省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常年易旱耕地面积达到5 000万亩左右,重灾年份耕地全部受旱。旱灾发生频率逐年增加,几乎是十年九春旱。
4.资金投入不足。全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市、县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有限。农业信贷资金投入规模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对资金的需求,服务亟待改善和加强。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大,粮食市场价格不稳,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5.生产组织方式落后。近年来,尽管在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土地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困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全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面积为5 500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30%。促进产销衔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现代经营管理体制还没有全面形成。
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目标,关键是要结合黑龙江省实际,选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粮食增产潜力。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保障。要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点加快西部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发展节水灌溉;支持中部建坝条件较好的地区拦蓄地表径流,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强东部灌区建设、涝区治理、盐碱地改良和水土流失区治理,实现重点粮食产区灌排工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
2.加强农机化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物质装备基础,也是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的5.5倍,耕地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作业。要大力实施农机化工程,继续实施大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农机大户,加快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搞好现代农业作业区建设,重点装备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和配套机具,以适应深松耕作和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20年,全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5%。
3.加强土壤肥力建设。俗话说,有良田才能谈产量。坚持用养结合,加快建立科学轮作和土壤耕作制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和发展绿肥,支持农民实施秸秆根茬还田,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
(二)优化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生态不开荒,是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坚持的一项首要原则。如何利用现有的土地面积,增加粮食产能,关键是要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推进区域内作物结构调整,通过内涵挖潜,实现规模扩张。
1.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引导农民稳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加粮食种植总面积。到2015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2.扩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巩固和提升玉米、水稻、麦豆等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水平,集中建设中、南部玉米产业带和以三江平原、江河谷地为主的水稻产业带。
3.扩大优质粮食作物面积。坚持一手抓产量增长,一手抓品质提升,逐年增加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比率,全部实现粮食作物无公害化种植,并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研发。
2.抓好高产技术集成。走节本、增温、抗病、密植、高产的技术路线,抓好农业高产技术集成组装,推广五大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3.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抓好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农民实施标准化的能力。加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覆盖面,实现粮食生产全面积、全作物和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4.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应用科技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和根本。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发展实际,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做好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使之具有一技之长,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土地向种田大户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破解现行土地经营制度制约的重要措施。要出台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探索并建立县乡土地流转市场,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效益牵动等方式,有组织地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行连片种植,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抗拒自然风险的能力,又可以形成合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加快发展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支持工商企业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企业,培育大农场、大种植园,推行连片种植和专业化生产。到2020年,实现每个村有一个专业合作社的目标。
3.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作支撑。全省要以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为目标,加快建设农业植保、良种、土肥、信息、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服务机构。同时,要创新农业投入激励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抓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五)推进场县合作共建,提高示范带动能力
黑龙江垦区与农村镶嵌相融,垦区农业生产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发挥垦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1.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发挥垦区大型机械优势,探索土地代耕制、承包租赁制或托管制等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向周边乡村延伸,不断扩大垦区农机服务范围,发展土地集约经营。乡村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为农垦的大机械连片作业创造有利条件。农村组建的农机作业合作社也要向垦区拓展业务,成为垦区大机械的补充。
2.创新科技和人才共建模式。发挥农垦与地方现有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带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服务,推动双方先进种植技术、标准作业模式和先进管理方式互动移植。加强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对口交流任职和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共享。
3.加速垦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向农村的渗透。加快把农垦的模式化栽培、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现代生产方式推广到全省农村和农户,引导农户的家庭生产承包步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在推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共建的同时,不断拓宽共建领域,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六)完善政策支持,提高资金投入能力
增加投入是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的重要前提。
1.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在全面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健全农业补贴制度,逐年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宏观调控,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种粮补贴与农民种粮面积挂钩的补贴机制。全面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基层政府抓粮的积极性。
2.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制定鼓励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在农业基础建设、科技进步、组织创新等方面增加资金投入。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农业的开发和建设,形成加快农业发展的合力。
F327.35
A
1008-8520(2010)03-0007-03
2010-03-03
李桂芹(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梁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