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思考

2010-04-10 09:41叶民英
湖湘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湖南经济发展

叶民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 10006)

·兴湘方略·

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思考

叶民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 1000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从湖南省自身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和分析湖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压力,要加快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应更新发展理念;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湖南;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正从沿海向内地加深扩散,对湖南省商品市场开拓和部分产业、部分企业的发展已造成较大冲击。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危机的冲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如何把握湖南自身发展现状,研究和分析湖南改革开放以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压力,对于推动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区域发展出现新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加快进行,国企改革成效显著,研发投入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管理得到加强,宏观管理不断改善。

1.经济增速加快,总量不断扩大,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增强。从经济总量观察,初步核算,2008年湖南G D P 1 1 1 5 6.6 4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 9 7 8年的60多倍;从人均水平看,继2004年湖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2006年超过1 500美元,2008年达到1 7 5 2 1元,2008年经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从增长速度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湖南G D P速度曾大部分时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波动幅度比全国略小,90年代后半期以来,湖南G D P增速开始在多数年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最多时达2个百分点(1 9 9 6、2004)。从2000年开始,湖南经济保持了年均10.8%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步入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特别是近几年以来,2006、2007、2008年,湖南的增速分别达到1 2.2%、1 4.5%、1 2.8%,比全国平均增速分别高出0.6、2.6、3.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以及在各省市区之间的排位曾一度呈下滑趋势,湖南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市区的排位1 9 90年第1 1位,1 9 9 5第1 1位,2000年第1 2位,2005年退到1 3位,2008年跨越北京、福建上升至第1 1位。与此同时,湖南经济增长协调性增强,突出表现在各区域共同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07年,作为湖南优势地区的“长株潭”和“一点一线”地区经济,分别增长1 5.7%和1 5.2%;“3+5”地区增长1 5.3%;经济基础薄弱的“大湘西”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增长速度达到1 3.3%,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非农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一是工业占G D P比重稳步提高,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明显。从统计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2000年为30.8%,2008年达到3 8.4%,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则相应地由4 3.8%提高到4 7.1%。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三产业占G D P比重稳步提高,由2000年的7 7.9%提高到2008年的8 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8 8.9%上升到2008年的9 3.8%。二是产业结构内部高度化特征开始显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有较大程度提高。2007年,全省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 40.7 6亿元,比上年增长40.7%,是2000年的6.02倍,年均增长2 9.2%,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基本形成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技术四大高新领域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力加大。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 4 1 3.3 9亿元,比上年增长1 5.5%,增速超过第三产业增速1.1个百分点。

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经济集约型增长特征初露端倪。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技拨款1 7.9 1亿元,比上年增长1 9.2%,是2002年的1.6倍。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3-2007年,全省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4 7 7 1项。其中,8 6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奖成果居全国前列。2007年湖南专利申请量为1 1 2 3 3件,比上年增长近10%。近三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 D P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8.7%、9.7 3%和1 1.7 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分别为1.04、1.1 3和1.4 4个百分点,表明科技进步对湖南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经济集约型增长特征初露端倪。

二、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压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的“症结性”问题。多年以来,湖南省虽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取得根本性转变,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等情况依然严重存在。当前,湖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面临的压力有:

1.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湖南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据投入产出资料测算,1 9 9 7-2002年间,湖南G D P总量由2 8 4 9.2 7亿元上升到4 1 5 1.5 4亿元,增长1.4 5倍,而同期各产品部门对燃油类能源、钢材、水泥、电力和水资源的消耗却分别增长了1.7 8倍、2.04倍、1.3 2倍、3.1 9倍和2.3 2倍,各部门对资源消耗的增长快于经济总量的增长。从投资结构看,2007年全省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化工、建材、有色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 4.4%、6 8.2%和9 5.6%,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较快,加大了后续经济结构调整难度。从环境污染看,据测算,2006年全省每生产1亿元G D P需排放30多万吨废水,每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需排放2 70多吨粉尘、1 40多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物排放强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2.重视投资拉动但面临投入大效益低的压力。一方面是投资率不断攀升。1 9 7 8年到2000年,湖南投资率多数年份在30%以下。2000年以后,投资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年均上升约2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00年的2 3.1%上升到50%以上,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却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开始,湖南省经济开始步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投资率连年攀升,但投资效果系数却出现了下滑。2000年至2006年,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3 1 7 7,表明投资效果减弱。

3.自主创新面临投入不足、人才缺乏压力。尽管湖南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 3 2.5 3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4 6%的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但全省从事创新活动的研究开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只占全国的2.6 5%,中部六省的1 5.5%,在全国和中部仅列第1 5位和第3位。说明湖南尚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的较低层次。创新能力不强直接带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后劲乏力。虽然“十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提高了1.7 7个百分点,但2004年以来年均只提高1.1 5个百分点,比重提升呈疲软态势。

4.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面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压力。经济结构是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内外结构、所有制结构等。从结构指标分析,由于多方面原因,湖南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具有鲜明的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1 9 7 8年,湖南第一、二产业各占全省G D P的40.7%,但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仅占G D P的1 8.6%。1 9 7 8年以来,随着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湖南传统服务业迅速恢复发展,湖南第三产业呈现不断上升的历史趋势。2001年,湖南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跃居第一,达到3 9.8%。2008年,湖南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 8:4 4.2:3 7.8,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由1 9 7 8年的5 9.3%提高到8 2%。三次产业结构由1 9 7 8~1 9 9 1年的“一二三”,演变为1 9 9 2年的“二一三”,1 9 9 3年的“二三一”。1 9 9 3~1 9 9 8年,第二产业比重居首,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互起落;1 9 9 9~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06年后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强力推进,三次产业结构重新回归为“二三一”。

但湖南第一产业占G D P比重在中部六省中最高,分别比全国和湖北高6.7个和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中部六省最低水平,分别比全国和山西低4.4个和1 7.3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第一产业偏种养;第二产业偏重化,企业规模结构偏中小;第三产业偏传统型服务业和消费行业。

(2)就业结构不合理。对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从劳动力的侧面来反映和体现产业结构的状况,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2005年,湖南的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中第一产业占5 3.6%,在中部仅低于河南,高出东部近20%,比全国平均水平也高8.8%;第二产业人员占1 7.5%,为中部最低,低于东部1 6.8%,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6.3%。由此可见,湖南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重之所以表现合理的“三二一”形式,是在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基础上形成的低层次比例关系,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庞大,第二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使湖南的就业弹性系数低,从而导致湖南整个产业发展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此,“三二一”就业结构并不能真正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历史趋势,是一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演进。

(3)城乡结构不协调。2008年城镇化水平为4 2.1 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4 5.7%低3.5 5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低于山西和湖北居第三位。湖南省农村人口占6 5%,十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虽然达到3 1 1 8元,但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500元要低得多,城乡差距很大,农村生活水平,人居环境,出行条件,健康保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远落后于城镇,这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不利于湖南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建设,不利于和谐湖南的建设。

(4)内外结构不完善。2008年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全省对进出口总额由1 9 7 8年的1.5 9亿美元,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 2 5.6 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 9.7%。2001年我国加入W T O以后,湖南对外贸易总量一年一个台阶。但全省经济对外依存度低,由1 9 7 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8%(全国平均已达6 7%),2008年湖南进出口总额处于中部末位,这说明湖南的外向度不高。

三、加快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一)更新发展理念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更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展观是我国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其中,要注意抓好两个政策引导,一是从先“污”后“治”向又“防”又“治”转变,推动湖南省产业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全过程预防型转变。二是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调节作用,通过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和谐发展的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运作,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流程。

(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增长方式。只有摒弃片面追求G D P产出而不计环境资源的成本投入,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湖南省的经济才可以保持较好较快地增长。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湖南省目前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在优化产业结构上挖掘潜力。湖南省工业耗能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高耗能企业能耗占全省工业能耗总量的90%。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发展肯定是难以为继的。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地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现在,湖南省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上“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涉及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重大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

1.处理好消费、投资、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消费、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湖南省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驾马车”的协调是关键。目前湖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投资为4 7.9%,内需为6%,外贸只有0.8%。鉴于湖南经济现状,现阶段扩大投资是必要的,大投入带来大发展,快投入带来快发展,不投入则不发展,但长久而言,还是要转向消费、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消费,投资的最终目的也是满足需求促进消费。

(1)以适当加快最终消费需求型产业发展为着力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产业政策的导向上,要坚持中间需求型和最终需求型产业相结合、强周期性行业和弱周期性行业相结合。在进一步巩固有色金属、钢铁、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化工、建筑建材、造纸、新能源设备等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加快具有区域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带动中间需求的最终消费需求型产业发展,尤其要在现代农业、纺织服装、食品制造、中成药加工、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性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其对保增长、增财税、扩就业的贡献度。

(2)以优化外贸环境为抓手,努力扩大出口贸易。为了继续保持我省外贸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应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加强大通关建设,推进出口商品分类管理,进一步规范口岸中介服务组织,抓紧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实。要积极引导出口企业争夺欧美之外的新兴市场,力求形成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外贸新格局。

2.在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优化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

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现象,是劳动人口从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我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产出比重30多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 D P和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虽然稳定上升,但就业比重大大低于产出比重百分点。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努力提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等优势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制造能力,同时加强基础制造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及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元器件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设计与制造,加速实现向“湖南创造”的转变。

(2)重化工业是湖南工业的基础,建设“两型”社会,特别是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建设,我们不仅要发展重化工业,而且要积极而有选择地发展新型重化工业。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制造业拼劳力、拼能源、拼材料消耗,附加值有限;服务业拼脑力、拼人才、拼知识产权,附加价值高。因此,我们通过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才可能在国际分工中进入产业链的高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发展实践和理论都表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推动力。湖南省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投入,在过去经济总量较小的时候还可以承受。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和资源与环境利用方式,延续以往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生产规模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将越来越严峻,甚至可能因为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发展的步伐受到阻挡。如何发挥好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作用,努力提高这三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战略问题。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

解决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环境、资源、社会方面的不协调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方式。但从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向后工业化过渡时期“增长极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才是有后劲的、可持续的。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在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低成本弱化的情况下,只有把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基础上,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的。

1.实现产学研金一体化

湖南作为科技大省,聚集了一大批全国有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袁隆平、黄伯云等著名的科学家,产出了许多世界级的科技成果,连续4年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居全国前5位,中部第1位。但成果转化率不高,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学研金各自为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如何将湖南省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做法,产学研金一体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产学研金一体化,就是产学研金四者有机整合,协同作战,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成功对接。运用好这一抓手,增强湖南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产学研金要以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准确定位。“产”要营造科研商品的“卖方市场”,“学”要生产不断增量增质的各类技术创新适需人才,“研”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科研成果,“金”要拓宽多元投资渠道。

2.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部门要出台各种地方性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引导产学研金密切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做好公共政策服务平台、融资投资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及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平台等,当好产学研金联合的“后勤兵”。

二是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促使开发类科研机构尽快实施转制,着力提高公益类科研院所服务能力和效率;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创新评价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人员激励机制,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力;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从事创新活动,创办创新实体,建立风险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的良好机制。

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面贯彻实施《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中各方的合法权益;构建覆盖全省的成果交易市场体系,促进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多种资源融汇流通;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以敢为人先为精髓的湖湘文化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合起来,激励、凝聚大批创新人才加入到建设创新型湖南的伟大事业中来。

[1]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J].求是,2007,(18).

[2]周天勇.高级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一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J].理论视野,2008,(1).

[4]裴小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探讨[J].红旗文稿, 2008,(2).

[5]盛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湖湘论坛,2009,(1).

[6]钟芸香.循环经济与湖南发展方式转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8.

责任编辑:詹花秀

F0

A

1004-3160(2010)03-0040-05

2010-03-21

叶民英,女,湖南常德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期刊社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湖南经济发展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