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延龄,倪 燕
(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云南昆明 650228)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罗延龄,倪 燕
(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云南昆明 650228)
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从认识上、技术上、投入不足、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并提出了对策。
新农村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作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
1.1 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在一些流域地区,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而在蔬菜、水果和花卉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和有机肥的超量使用现象十分常见。有的地区单季作物氮化肥纯养分用量为普通大田作物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作物对氮肥的利用率仅为 10%左右,远低于大田作物平均 35%的氮肥利用率。高肥料用量的蔬菜、水果和花卉农田的不断扩大,正在成为我国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最大潜在威胁。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目前我国平均农田施用化肥量已达 360kg/hm2,分别是德国、美国的 1.6倍和 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 10%~20%,比发达国家低 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使用农药量为 150g左右,是欧盟国家的 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 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 50%。滇池流域蔬菜种植化肥平均施用量达 735.3kg/hm2,花卉种植化肥平均施用量达 1644kg/hm2,分别是国际上为防治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的化肥平均施用量225kg/hm2的 2.3倍和 6.3倍。滇池流域年施化肥10万多 t,有效利用率只有 20%~30%,近 40%残留土壤层,约 30%~40%进入水体。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普遍,超量施肥、偏施氮肥,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
据统计,云南省农药施用量 3.18万 t,按常用耕地 420万 hm2计,每年施药量达到 7.5kg/hm2,其中 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农药过量施用和无效流失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使农作物害虫产生严重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用量剧增。
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不仅使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等物质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江河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并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2 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畜禽存栏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农村建设占地使得可有效销纳畜禽粪便的农田面积不断减少,集约化的养殖使得某些地区畜禽粪便的产出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地农田可承载的最大负荷。目前绝大多数农村畜禽储粪池建设不规范,许多养殖户通常是将畜禽的液态粪水直接排放到沟渠中。据调查,云南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产生量 333万 t、流失量 37万 t;生化需氧量产生量 78万 t、流失量 25万 t;氨氮产生量 34万 t、流失量 9万 t;总磷产生量 17万 t、流失量 2.04万 t;总氮产生量83万 t、流失量 22.26万 t。
1.3 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也是农村水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污水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含丰富的植物营养,且含有大量细菌(包括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目前,因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的缺失,致使缺乏废水的处理设施和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据资料统计,滇池污染负荷中有27.4%来自农业农村。还有,由于农村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受城镇垃圾处理能力有限的影响,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地被堆放到城镇周边的农村原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令人担忧。
1.4 盲目利用资源造成的污染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加剧了对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变,加重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大量开矿、挖河取沙、毁垦养殖、围湖造田、毁林造田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持人口增长、提高收入所造成的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强度,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从而导致滥伐、滥牧、滥垦、滥采、滥用水资源等现象,使环境因不断超载而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每年流失的地表土超过 50亿 t,这不仅使得农地大量养份流失,同时,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的淤塞,也导致蓄洪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发生。
(1)认识上的原因。部分领导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的部门职责划分和分工不明确,未对农资和农业投入品制定相关标准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没有长远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防治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政策、环保管理体系 (包括机构和人员)、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等都严重不足。同时农村污染问题量大面广,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如上游污染转移;有的是责任主体太多,如农田污染。这在污染治理、管理、运作模式上都难于工业和城市。目前农村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都难于应对这些污染问题。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发展方式上过于注重经济指标,很少考虑环境约束,一些地方在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时候却造成了生态退化。
(2)农村污染治理还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农田污染排放主体具有分散性和隐蔽性,量大面广,且随土地利用状况、方式,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作物的品种等不同而具有空间和时间的不均匀性。表现为有时候不排,有时连续排放;这边不排,那边却在排放;有的排得多,有的排得少,有的常年在排,有的旱天蓄积、雨天输送;虽然都是面源污染的构成部分,但情况各异,既分散又隐蔽。其次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同作物,不同的生长期,不同的生长状态,其施肥、用药均不同;不同的天气、温度、湿度、降雨时间、降雨量与强度都会导致化肥、农药的品种、用量的变化与流失量的变化。农田的管理还因人而异。因此对农田污染不可能指望采取一种或几种技术或几种治污设施就能解决。以上问题使得农田污染难于管理、难于治理。再者污染监测难于做细,因而也就难于有效地指导污染防治工作。
(3)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上投入不足;广大农业生产者普遍缺乏科学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科学生产知识宣传、生产技能指导和服务不到位。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工作无单位抓,特别是县级环保、农业等部门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人员和资金,难以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以致环境管理薄弱,污染治理乏力。农村很少得到从财政渠道来的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资金。可以说农村环保工作长期被边缘化了。环保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公共服务,一般没有投资回报或回报率极低,难于吸引社会资金。即便是小城镇市场规模也很小,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也难于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的主导投资不仅是建设期还要涵盖运行管理才能扭转这种局面。
(4)广大农民受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农村农业生产者环保和卫生安全意识普遍淡薄,农村许多地方卫生习惯普遍较差。目前,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对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建设拥有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领导,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整合多方资源,点面结合,综合治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和提高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自觉性、主动性。
(2)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及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督管理。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在基层设立相关环保机构,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妥善处置农村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对农资和农业投入品制定相关标准并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从源头减少、控制面源污染。建立省、市、县三级管理和监督体系,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环保、农业等部门的监测手段,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对农产品的农残监测和监管体系,依靠经济杠杆来控制对农药的使用量。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基础性调查和监测工作,摸清农业面源污染基本情况和特征,研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结合整脏治乱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积极探索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加大沼气推广、普及和指导力度,加大沼气建设发展步伐,以沼气为纽带,结合改厕改灶工作,推广“养殖 -沼气 -种植”的生态农业模式。处理好畜禽养殖业发展和粪便有效处理及利用问题,减轻农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以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为载体,积极规范生产技术规程,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重点产业标准的实施。
(4)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力度。建议各级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积极推广精确施肥、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测土施肥和生物及物理防治等新技术和新成果,开发和推广可降解农膜,推广秸杆氨化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和农膜污染。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应作为今后流域内面源治理的主要任务。首先,要改善农业的耕作措施,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代替以有机肥和生物肥,减少农田营养盐的流失;其次,实施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通过建立沼气池将有机肥转化为可利用的沼气、沼水、沼渣资源,推动农村生态系统建立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此外,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引进高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达到间接降低营养物入湖负荷的目的。
(6)加强工矿和城镇点源污染治理和监管力度,遏制新的污染源产生。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确保饮用水安全,保障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完善水源地环保工程,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并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城镇垃圾集中式填埋、废水排放的处理设施,完善已建处理设施的配套工程,严禁污染物向农村转移。要解决垃圾、污水处理及有机肥的使用,为农村污染源找到出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同步规划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1]刘伟光.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J].当代生态农业,2006,(1).
[2]杨勇刚.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2).
[3]聂国卿.我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6).
[4]刘玮.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J].中国论文,2009,(3).
Present State and Problem 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LUO Yan-ling,N I Yan
(Kunming EnvironmentalMonitoring Center,Kunming Yunnan 650228 China)
The present state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aspects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nd investment and life style of the local persons.The shap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pollution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present state;countermeasure
X32
A
1673-9655(2010)02-0029-03
20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