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北辰
当今物流业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了蓬勃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统物流业已实现了向现代物流的成功转型,物流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业技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物流业基础设施落后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物流基础落后,二是物流行业内部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财政对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造成我国物流基础设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偏小;运输网络密度分别为1344.48km2,和1043km/百人,分别只相当于美国的19.6%和15.8%;德国的9%和15.8%;印度的24.9%和48.3%,巴西的71.3%和8.8%,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使我国交通运输矛盾异常突出,主要表现为运输线路里程少、密度低、运输负荷大、运输能力紧张、运输瓶颈制约问题尤为突出,对江河的治理不到位制约了船舶的运输能力,铁路干线长期超载运转,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也不合理,54%分布在东部沿海,30%在中部,16%在西部。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物流基础建设上的投资,但物流基础设施整体上落后的局面一时难于改变。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及布局的不合理严重影响现代技术在我国物流业的应用和开发。
在行业内部也存在物流设施落后的问题。我国物流业所拥有的一些设备和设施多为20世纪60、70年代兴建和配置的,大多已陈旧和老化,装卸搬运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作业的需求,制约了我国物流技术现代化发展。
我国物流装备设施比较落后更多体现在企业层面,由于物流企业大都由传统的物资、仓储运输企业等转型而来,受资金短缺和观念所限对物流装备和改造一直重视不够使得许多企业的装备设施远落后于国际物流企业的现代化装备。在运输方面我国缺乏适应现代物流作业的运载工具,公路运输工具多为5t左右的小吨位卡车,而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的企业多用60t以上的绞接式厢式货车和大型平板拖车,铁路运输中电动高速列车的应用不多。在仓储方面,由于我国仓库设施大多比较陈旧落后,立体仓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发展也很缓慢,因而现代化仓储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仓储作业中的货物入库,验收,分拣,在库管理,出库等主要环节中运用技算机技术,条形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搬运技术较少,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成度不够,人工操作的比重较大,这些都使得作业效率低下,费时费力难以满足现代物流的运作要求,在配送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运作货物配送,如应用GPS/GIS系统,TANSCAD软件等,因此企业的车辆配送计划效率不高,难以对配送货物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等.
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信息技术在物流运作各环节中的开发及其运用。目前,在物流行业中,国外许多企业都在业务管理、作业控制、方案规划等方面大量应用了物流信息化技术,如条码技术、智能卡、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技术、自动扫描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EOS(电子定货系统)GPS/GI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为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而且降低了经营成本,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这其中经典案例很多,如‘零售之王’沃尔玛在配送中心充分应用了上述物流信息技术,实现了对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快速配送,为其整体竞争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条件;台湾大荣货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松下公司的配送中心通过广泛采用以ADC(自动数据采集技术)作为关键信息技术,实现了对公司10多万个电视机,盒式录相机,乃至复印机,医疗设备等产品的全面跟踪和配送,然而我国物流企业应用此类技术却极为有限。
据中国仓储协会对中国物流市场第三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信息系统落后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高的“瓶颈”。目前,我国共有物流企业3000多家,其中建有信息系统的只占39%,在建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中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中的功能地位依次为:作业管理占37%,查询功能占34%,远程通讯占26%,决分析占17%。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企业不仅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问题,而且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水平也很低,这从我国物流企业经营成本普遍过高,企业利润微薄,客户满意程度低可以看出来。看来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快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应用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图谋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为改变社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逐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物流布局的规划。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政府要成为社会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和口岸地区,均需要综合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中心(基地,园区)。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在物流基础建设方面应由各级政府充当投资主体,实行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办法来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但在国家财政支出压力比较大,财源不充裕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国家投资有时会延缓建设速度,为缓解这一矛盾,可坚持在政府主导投资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力量来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政府、企业及民间组织共同投资,协手兴办物流产业的经济政策。对属于大型或超大型的建设项目(如铁路干线,重要公路,港口,机场等)和大型物流枢纽工程应由各级政府出资修建;中型项目(如区域性物流中心,支持性道路等)可采取政府和民间资本联合投资的办法;小型物流机场设施(如城市配送中心,地区性物流基地等)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予以承担。为鼓励和吸引社会各方投资于物流业,政府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依据具体情况,实行“集中财力、物力向物流产业倾斜”的经济政策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改造步伐。
其次,政府要合理规划物流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随着物流热升温,目前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物流相关部门和企业都在规划建设自己的物流中心,如工业部门规划建设物流仓储中心,而一些大中城市都试图建立地区性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如深圳,杭州,天津,北京,大连等,这就很容易造成物流设施功能单一,投资分散,重复浪费。国外物流发展经验表明,较大的物流中心建设,一定要和城市的目标定位相结合,一定要和城市发展远景相衔接,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既有的基础设施,加以必要的改造提高,兼顾近期运作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防止出现盲目重复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各级政府也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根据需要和可能,集中各方力量,采用市场机制共同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中心,实现物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
再者,为改变我国物流业内部设施落后的现况,我国物流企业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大设施改造和投资力度,为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奠定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有物流企业3000多家,物流非标准化装备、非标准设施和非标准行为相当普遍,许多仓储设施、运输工具、搬运工具十分陈旧落后,而且设施结构不合理,货场多“低档库多”而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冷藏,调温等专用库少,企业现有物流设施已难于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企业要加大物流设施投资力度,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设施,并在现有设施基础上加大改造力度,努力兴建符合现代物流作业、运作的物流设施.,如将传统的仓储性仓库改造为现代流通性仓库,加大自动化仓库的建设和投资;在货物搬运、分拣、包装出入库等作业环节引进自动化,机械化装置和相应设施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在配送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GPS技术)对货物进行有效监控和全程管理,提高顾客服务满意度,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总之,企业应加大物流设施的技术含量,以全面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物流装备设施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物流运作水平和经营成本的高低。发达国家不仅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多,而且企业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如日本物流业十分注重对先进物流装备的引进和使用,因而日本企业物流装备和设施的现代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如日本最大、最新的综合物流中心-横滨港货物中心(CY-CC)仓储面积约32万m2,具有商品存储保管、分拣、包装、流通加工、展示洽谈、销售、配送等各种功能,并设有保税区,办公区,信息中心,饮食厅等配套设施,其优良的物流装备设施,完善的综合功能服务,为物流配送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提高作业效率,日本物流企业大多运用一些现代物流装备来进行作业,如自动化输送线,自动分拣系统,叉车,铲车,货物升降机,自动化立体仓库POS机,条码识别装置等机电液气一体化设备设施的应用程度较高,计算机管理系统负责控制管理,如佐川急便总公司东京营业部的货物自动分拣系统,装备非常先进,货物出口70多个国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不同货物类别,不同的货物地址不同的需要量自动实现不同的分拣路线出口,它把商品的分拣,配货作业安排得犹如生产企业的生产线一样。
面对入世和发展现代物流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政府应重视物流装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具体来说,政府应积极支持和鼓励物流装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要支持和资助大学及科研机构在物流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提高我国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强应用性物流装备技术开发和应用。
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尽快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先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即加快对落后物流装备设施的改造和淘汰速度,加大装备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物流装备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企业从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型,才能不断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物流产业才能较快的向前发展。
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它通过对条码技术,智能卡,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系统,自动扫描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EOS(电子订货系统),INTERNET,GPS/GI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支持,从而实现对在库管理、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作业环节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及时有效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以达到缩短在途时间,实现准确、及时供货和保持供应链的持续稳定等现代物流管理目标。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已成为现代物流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起步较早,从上世纪60年代起,计算机商用化开发信息技术就被广泛应用到物流领域,时至今日无论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管理手段以及第三方物流等方面而言都已相当成熟,并已形成了一个及时、高效、反应快速的网络系统,相对而言,我国现代物流的信息化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近70%的物流企业缺乏信息系统,许多企业的业务沟通还停留在电话、传真使用阶段。因此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苦练“内功”,缩短与国外物流企业差距的重要一步。
第一,政府推动,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原来分离的商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物流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已成为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打破地区封锁和限制,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并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有机融合,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供应商、制造商以及货主、用户联接起来实现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互联网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构筑全国性、行业性的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调动协调并最终整合大规摸的运输资源,形成区域性或行业性的物流同盟,将为企业物流提供一个低成本的信息交换平台,并大幅度的降低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将个体优势转化为同盟优势,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同时应用新兴的信息技术还能提供便捷的一体化交易,结算服务,把物流的储、运输装卸、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等功能整合成一个涵盖全国的虚拟物流中心。上海航运交易所主办的中国航运网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该网站能提供30类航运分类信息,涉及航运业所有领域的网上电子交易市场,日均提供100条航贸新闻和30多条行业商情,网上航运中心的雏形已形成。
第二,企业行动,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都建有企业级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或其他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物流效率和客户服务质量,而我国物流企业由于观念、资金、技术等原因至今少有企业建立内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物流节点的资源管理自成体系,大量的信息沉淀在节点处不能发挥其效用,大大降低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定货、配送发运、定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同时完备的数据支持为成本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和便捷的工具。
因此建立完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对其仓库、运输工具、人员和客户的全面、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机构能够实时地掌握其货物的发送、到达入库、出库情况,运力的占用情况以及客户的运输需求变动情况,并能对其未来的趋势做出一定的分析与预测,从而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在全面掌握需求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GPS/GIS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还可以实现对运输工具的动态调度,合理安排运力、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空载和营运成本,这些都是过去靠人力所无法实现的。
因此推动我国物流技术现代化,应以完善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改造传统物流装备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装备和信息技术,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全面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技术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