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龟山灌区旱灾成因及对策

2010-04-09 05:02梁志铎潘庆伟河南省白龟山水库工程管理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年9期
关键词:龟山旱灾旱情

□梁志铎 □潘庆伟(河南省白龟山水库工程管理局)

一、灌区发生旱灾的基本情况

白龟山灌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设计灌溉面积3.33万hm2。灌区地势从浅山丘陵区逐渐向开阔的平原区延伸过渡,气候变化受季风影响较大。旱灾是灌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灌区旱灾主要发生在冬春和夏秋2个时段。灌区冬春旱灾一般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就2009年的旱情来说,从2008年10月开始,至2009年2月中旬,灌区平均降水量为11.0mm,较常年同期偏少79%,由于降水严重偏少,加之气温偏高,灌区小麦受旱面积达总种植面积的80%。异常的干暖气候使耕地土壤失墒加快,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持续受旱100余天。灌区夏秋旱灾一般发生在7~8月,就旱情较严重的1999年来说,这年6月下旬和7月下旬先后2次出现罕见的高温酷热天气,日最高气温高达37~40℃。灌区降水比常年同期少近8成,水库水位急剧下降,致使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干旱造成灌区秋作物大面积干枯绝收,灌区人民群众旱灾损失巨大。

二、灌区旱灾发生的原因

(一)气候因素

通过多年观察研究,发现引起旱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条件异常,长时间不降水,再加上气温升高,导致土壤中水分严重缺失,从而形成干旱。

(二)土壤因素

灌区土壤土质也是形成旱灾的重要原因,白龟山灌区土质大部分是壤土和砂壤土,土壤的保水性较差,在风吹日晒下土壤中水分很容易蒸发掉;另外,由于土质疏松也容易形成深层渗漏,从而形成干旱。

(三)种植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灌区农业生产种植技术也突飞猛进,灌区群众为了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蔬菜瓜果等高需水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加大;另外还由于先进的耕作方法不断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掌握,许多耕地上都采用轮作套作,单位面积作物成熟次数、种植数量都在增多,所以作物生长周期内需水量也不断加大,从而导致作物受干旱影响的敏感性增强。

(四)供需因素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城市工业生产用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断增加,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挤占农业用水的情况,致使灌区干旱缺水时不能及时进行灌溉,这也直接加大了灌区作物受旱的概率和受旱程度。

三、减少旱灾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

灌区要进一步加强旱灾宣传力度,树立长期抗旱、科学抗旱的思想。使灌区各级领导和群众切实了解旱灾发生的普遍性、多发性、持续性、严重性,以及做到做好随时投入抗旱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并通过宣传教育引起灌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重视、支持、参与,使人们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长期抗旱、科学抗旱的观念,推动灌区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

(二)综合运用灌区资源

要坚持不懈地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在水资源方面,要立足于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回收利用废污水,优化配置灌区水资源,节约用水,减少浪费,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为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在水利工程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现有灌区工程的维修、改造、配套,有计划地新建必要的工程,努力恢复并扩大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要通过加强耕作、育种、栽培、施肥等综合运用工程,提高农艺、生物、化学等措施,不断增强旱作农业的抗旱减灾能力。

(三)发展灌区高效节水农业

要大力发展灌区高效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灌区农业全面节水,要坚持工程、管理和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发挥综合技术优势,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推动灌区节水事业的发展。

(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加强抗旱减灾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协调、相促进。要抓住国家鼓励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因地制宜做好灌区农业区域结构、区域内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的调整,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发展区域有特色的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旱灾损失。

(五)加强灌区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要加快灌区抗旱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及时掌握灌区旱情,准确预报旱情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指挥提供信息和参谋。要加强灌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抗旱节水的机具设备、科学技术、信息等服务。要强化灌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推动抗旱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建设。要加强抗旱组织机构体系建设,建成一支机构完善、人员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抗旱队伍,推动灌区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赢得灌区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猜你喜欢
龟山旱灾旱情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白龟山水库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白龟山水库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白龟山水库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