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既是一项传统的专业性工作,又是一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工作。新形势下,水文面临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切实增强水文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定要充分看到四个方面的事实。
一是水文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全省水文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紧紧围绕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全省水文基建投入1.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预算6 600多万元,到2009年底,全省建有123个水文(位)站,其中国家重点站44处,省级重要站49处,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文监测站网。规划的15个测报中心已完成13个,引进和装备大型监测分析仪器设备近400台(套),65%的水文测站的主要测验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水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9年7月,省里批准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各市(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13个市州水文局加挂地方水文局牌子,桃江等28个水文站加挂所在县(市、区)地方水文局牌子。水文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湘、资、沅、澧等大江大河建立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实现了所有水文报汛站的信息采集和传输自动化。水文科技创新不断深入。《湖南省山洪灾害防治研究》等20多个科研项目获省科技进步、省水利科技进步奖。水文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湖南省水文局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湖南省文明单位”、“全国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何江波、胡雪霜、严钰雯、李铨铨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是全省1 700多名水文干部职工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广大水文职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全局的崇高境界,更是“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的生动写照和诠释。
二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文事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水文是防汛的尖兵,气象预报和水文测报是防汛指挥的耳目和决策的依据,是一条无形的堤防。张春贤书记批示,水文在我省落实“一化三基”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应重视水文工作,不断根据全省的发展研究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党中央和省委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我省水文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提出了新要求。水文信息是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性、公益性信息,信息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用水结构、用水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出了更高要求等等。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加,我国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强,局部地区强暴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突发、多发、并发的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水文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及其不确定性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评估和定量分析,加强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加强应对突发水旱灾害的水文应急监测及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为防灾减灾提供可靠支撑。
四是水文自身发展发展任务很重,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费投入渠道不畅、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我省水文发展的重要因素;水文站网建设与水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旱情、地下水、水生态等方面的监测分析能力比较薄弱;水文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与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水文队伍整体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水文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高度重视水文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水文事业迈上新台阶,全面提高水文服务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文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提升水文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水文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文支撑和保障。
1、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2009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上,陈雷部长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水文工作的基本定位和“大水文”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文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布局和工作重点。水文迫切需要从主要为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较变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服务;从主要为水利工作服务,拓展到为农业、工业、交通、环保等各个领域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务。积极推进由技术导向型水文向服务导向型水文、数据服务型水文向成果服务型水文、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在服务理念上,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方位服务”,以提供更多的水文公共产品。在服务方式上,既要重视水文要素的事前预测预报服务,更要注重事中的应急服务和事后的分析评价服务。在服务内容上,既要重视防汛减灾服务,也要加强旱情和山洪灾害预报服务;既要重视洪水预报,也要加强枯水预报;既要为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提供服务,也应为确保人民的生活饮水安全提供服务;既要做好特殊时期的应急服务,也要重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服务。总之,要按照“大水文”发展的理念,跳出水文谋划水文,跳出水文发展水文,突出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强化水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和地位。
2、加快四大体系建设。一是基本建成完善的水文信息监测体系。优化调整和充实水文信息监测站网,形成布局较为合理和科学的各类水文信息监测站网,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标准,实现水文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实时化。二是基本建成现代化的水文信息传输处理体系。充分利用水利系统计算机业务专网、湖南省水利通信专网资源,结合租用公网链路,在现在设施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省的水文信息传输交换信息网络,实现全省各级水文信息采集点之间的联网。以现有的水情信息中心为基础,基本建成省水文局局域网与水利部、长江委、相关省市区水文局、水文信息需求单位、防汛部门、市州相联,上下畅通,信息共享,覆盖面广,具有综合能力的开放式大型互联网络系统,基本实现水文信息传输处理的网络化、数字化。三是基本建成便捷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设水文数据库和水情、水资源、水环境预测预报和分析评价系统及其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水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水文信息服务的实时化、可视化。四是基本建立健全水文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法规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工作和科研工作,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机制。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水文管理体制改革,使省、市州和县(市)级水文机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与水文承担的任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的需要相适应。加快推进市州、县(市)级水文机构的双重管理,目前县市行政区域还没有设立水文机构的,要尽快设立水文机构。二是建立稳定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文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增加水文资金投入,落实水文设施维护管理经费,按水文业务定额标准安排水文事业费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水文经费投入机制。三是夯实水文基础和科研工作。要加强水文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在水文水资源信息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水生态监测分析评价体系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要加强水文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湖南省水文的整体科技水平。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水文发展在人才,加强水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水文人整体素质已是当务之急。要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基层单位的人才力量。全面启动“十、百、千”人才培训工程,计划通过五年的努力,培养10名水文学科带头人、100名水文技术骨干、1 000人得到全面系统专业的培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训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大胆提拔使用优秀的年青干部和综合能力强的干部,使水文人才在年龄梯度、知识结构方面优化互补,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富有活力、充满朝气、开拓进取的水文人才队伍,为水文事业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
做好水文工作是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的需要,也是水法和水文条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水文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水文工作的领导。
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支持水文事业的发展,在制定政策、安排资金、部署工作等方面充分体现对水文的重视和支持,要将水文“十二五”规划纳入当地水利“十二五”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要稳步推进水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州、县(市、区)水文机构实行省地共同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当前要着力在水文管理体制、发展规划、投入机制、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要切实加大投入,确保水文投入有稳定增长,在水利基建、水利基金、防汛抗旱、水资源、水利科研、水土保持等专项经费安排上向水文倾斜。要充分发挥水文在防汛抗旱减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协调指导水文部门调整和完善水文站网,保护好水文测报设施和测验河段,确保水文监测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要切实关心基层水文职工,继续扎实开展“真情连水文,爱心在测站”活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努力改善基层水文单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着力解决基层水文职工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