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年级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圣经》文化导入

2010-04-08 21:54:02李锦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圣经英语专业文学

李锦焱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谈高年级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圣经》文化导入

李锦焱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石,对于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外交流的现状要求英语专业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更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当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对圣经文化的导入存在着缺乏深度和高低年级不平衡的弊端。笔者探讨了圣经文化导入在高年级阶段的定位问题,并提出把《圣经》纳入高年级阶段教学课程的建议。

圣经文化导入;文学典籍;意识形态

一 圣经文化导入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圣经》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翻译成的语种最多的书,被称为“万书之王”(book of books)。它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其影响力不再局限于宗教的范围,而是渗透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法律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今我国英语教育界,对《圣经》重要的文化意义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圣经文化,提高广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共识,无论是大学英语教学还是英语专业教学,都把圣经文化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基本能够做到利用教材引入圣经背景知识,并且不少教师对此颇有心得,发表了为数不少的学术论文。综观这些研究成果,笔者注意到一个共同点:圣经文化导入主要是作为对教材的补充进入课堂教学的。许多教师和研究者都注意到,对于《圣经》背景文化知识的缺乏,影响了学生对教材中语言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格外注重引入《圣经》中的成语典故、警句、格言、习语、隐喻及词汇。这对于尚未修过或刚修过欧美文化或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一二年级学生来讲是极其必要的补充。一方面,这样的知识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语言点和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引导他们扩大学习视野,并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初步思考,建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然而,就笔者的观点看来,目前,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引入圣经文化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许多教师虽然认可在教学中加强圣经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无法摆脱多年来我国英语教育界流行的以语言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圣经知识仅仅作为阐释语言的背景知识来看待,缺乏把《圣经》上升到深层次文化之根的高度上去理解的远见。英语界泰斗胡文仲教授早就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1]。其次,据不完全调查[2],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对《圣经》的了解极其有限,他们的很多关于《圣经》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课堂上的“背景知识介绍”;即便一些学生有阅读的兴趣,由于缺乏指引,《圣经》独特的叙事风格,修辞手法,文学题材以及众多的人物带给学生的是阅读的挫折而非收获,阅读《圣经》最后常常退化为阅读“圣经故事”,学生仅仅满足于了解某些《圣经》典故。最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圣经文化导入存在一种不平衡状态,即对圣经文化的导入主要集中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也满足于在低年级阶段对圣经文化背景式的介绍,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造成教学内容喧宾夺主的局面;而在高年级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圣经文化导入的重视,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的圣经文化导入的缺失,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在高年级阶段设置相关的《圣经》课程。据笔者了解,国内只有少数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把“圣经释读”列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程之一,把“圣经与英美文学”列为以英语文学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课程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把“圣经故事”列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方向的课程之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设“希腊神话与圣经”为限制性选修课等。[3]对于《圣经》这样的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作,这种教学中的缺失对于广大学生和我国英语教育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损失。

二 《圣经》在高年级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定位

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更注重训练他们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2000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根据大纲要求,学生早在进入第三学期以后,在文化素养方面的素质就要达到如下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明确包括《圣经》。

基于以上《圣经》的学习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圣经》为基础的圣经文化导入就不能再局限于低年级阶段的背景知识介绍式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的《圣经》教学中首先要做好《圣经》的定位问题。

首先,《圣经》是一部有机的文学典籍。一方面,《圣经》对英语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 多恩的诗歌就体现了个人如何通过文学想象力来表现对《圣经》的景仰和爱慕;班扬把《圣经》当作完美的文学样板来模仿,因为它是上帝的话,非人间作品;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认为希伯来诗歌是崇高美的出色体现;雪莱和拜伦虽然不信基督教,却是首批特别欣赏《圣经》的浪漫主义诗人。正是基于英语作家们对于《圣经》的推崇,英语文学史上才有米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以及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还有后来霍桑那些探讨原罪和人类救赎的长篇和短篇小说。更多的作家则采用《圣经》的引文或借用那里面人物的名字来给作品附以象征和语言层面上的深刻含义,如梅尔维尔的小说《莫比· 迪克》(又名《白鲸》)里的亚哈船长和水手以实玛利,福克纳的名著《押沙龙,押沙龙!》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基督教或《圣经》的影响,即使没有明显地取用其内容和人物的名字,它们也渗透着基督教的善恶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另一方面,自20世纪中期犹太学者艾里克· 俄尔巴赫发表了《模仿:西方文学中对现实的表现》以来,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圣经》的文学研究高潮,《圣经》已经被当作一部世界名著去阐释和解读。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圣经》进行了文学阐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80年代开始,西方大学普遍开设了《圣经》文学课程,一批圣经导读手册也应运而生,这些圣经研究者大多是刚刚转入《圣经》的文学研究的教授和文学批评家,他们采用诸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等等各种植根于后现代的理论对《圣经》进行高层次的解读。在这批学者的努力下,自奥古斯丁《忏悔录》就开始的,认为《圣经》毫无艺术性可言的定论被推翻了。例如,罗伯特·艾尔特就通过《圣经的叙事艺术》、《圣经的诗歌艺术》和《圣经的文学世界》三部著作认真考察了《圣经》的叙事特点和修辞手段,证明了《圣经》文本并非杂乱无章,它是一个统一体,结构上有前后呼应,也有十分细致的人物刻画。艾尔特的研究把《圣经》文本带出了宗教和神学的藩篱,树立了《圣经》纯文学研究的典范。当然,还有更多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例如,梅厄·斯腾伯格教授就在其代表作《圣经的叙事诗学:意识形态文学与解读的戏剧性》中指出,《圣经》的确是文学作品,但它是意识形态很强烈的文学作品,对《圣经》的研究应当与它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目的紧密相连。这种强调意识形态的着重点更加符合《圣经》文本的实际情况。苏珊· 韩德尔曼教授则从西方文明两大思想体系的互动角度探讨了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宗教思想对当代文学批评的不容置疑的重大影响。[4]这些学者只是众多研究者中的一小部分,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圣经》研究的前沿状况,我国英语教育界在当下有必要更新观念,以新的眼光审视教学中的圣经文化导入问题。

其次,《圣经》是理解西方思维方式的一把钥匙。《圣经》作为宗教典籍在西方国家流传了千年以上,其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已经深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认真学习《圣经》,把握其中的深层次观念,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从一定深度上理解西方,进而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近年来,随着对《圣经》文本阐释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圣经》对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及它的意识形态在目前世界上造成的巨大后果。一个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圣经》中宣扬的上帝对亚伯拉罕及其子孙的应许之地的思想。这一典故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所熟悉,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识形态却未必为多数人所理解。亚伯拉罕及其子孙终生的事业就是要到达上帝的应许之地,并在那里扎根定居,繁衍强大,回到故乡就意味着对上帝的背叛。因此无论是后来的摩西还是基督徒,都提倡征服异国土地。如果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会发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与亚伯拉罕的首要考虑是不能回到故土相比较,中华文化更强调以故乡和家为中心,比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万难,最终还是要把经文带回故土。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在建国初期毫无顾忌地占领印第安人的领土,并将其几乎种族灭绝的行为;也不难理解当代巴以冲突的深层次原因;甚至对我们探究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好扩张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深层次文化根源也有所帮助。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圣经》中的选民思想。《圣经·旧约》充满了民族主义思想,体现了犹太民族的种族优越感,其中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上帝选择了亚伯拉罕和以色列部族作为特殊的关照对象,保证他们战胜敌人,比其他民族都繁荣昌盛。随着基督教的广泛流传,后来的非犹太基督徒们也承袭了这种优越的“选民”心态。从这一角度看来,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最早的移民把自己的迁徙比作摩西和以色列人在上帝的指引下逃离埃及到达应许之地的壮举,为什么他们能够理直气壮的占领印第安人的家园,为什么美国有着这样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到处插手干涉别国事务。应许之地和选民思想仅仅是《圣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两个体现,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了解了《圣经》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识形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历史,并帮助我们看清当代复杂纷纭的世界局势,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 关于圣经文化导入的教学建议

如上所述,《圣经》既是一部文学典籍,又深刻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那么,在当代我国作为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亟需具有高度文化敏感性的优秀的外语人才的背景下,它有必要成为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高年级阶段圣经文化导入。

第一,《圣经》可以作为一门系统的文学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前所述,《圣经》在当代学术界已经被看作是文学典籍,它不仅对英语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本身也极具文学价值,这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著名学者马修·阿诺德就首先倡导在大学里设置《圣经》阐释课程,力图把《圣经》从狭隘的宗教范围里解放出来,置于世俗教育范围内,使其成为一部西方思想、文化知识的重要教材。他的设想过了将近整个世纪才得以实现,到20世纪下半叶,由于广大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对于《圣经》的普遍无知,影响了学生理解从乔叟到乔伊斯的所有文学作品,于是一致提出了开设《圣经》文学课的要求;当前西方几乎所有英语国家的大学都开设了《圣经》文学课程。目前在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院校开设《圣经》文学课程,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是通过课外自学的方式学习或了解《圣经》故事。而这种自学,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老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交流与讨论。由于《圣经》本身的浩繁复杂性,直接阅读《圣经》原文,学生们难免会感到艰涩难懂,不得要领,往往会放弃或半途而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英语专业中开设《圣经》文学课程,给学生必要的引导,介绍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文学阐释理论,可为学生以后进行相关语言文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激发其科研兴趣,逐渐培养并增强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第二,可以开展中西方对比文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例如,可以进行中西方传统价值观念的比较:西方人尊崇个性的文化与基督教思想密切相关,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的文化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西方人强调人性的原罪,源于《圣经》中偷食禁果的典故,中国人强调“人之初,性本善”,则源于礼乐文化;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强调征服自然,正如《圣经》中上帝嘱咐亚当要“…… 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5]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育以技能训练为框架,存在浓重的功利主义和轻人文的倾向。在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文化缺失症。一方面,对自己国家的文学文化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经典著作《圣经》的了解不多。通过比较文化课程, 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英语文化的价值观、道德准则、信仰和看法等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文化意识。

四 结 语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目前,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日益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英语专业教育必须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作为一门人文教育课程,圣经文化知识课程有必要成为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思维方式提供有效途径。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龚伟英.圣经文化知识与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2): 41-44.

[3]李项.英语教学中圣经文化的融入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11): 230-232.

[4]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9.

[5]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责任编校:凌 云)

Bible Culture Teaching for Junior and Senior English Majors

LI Jin-y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Bible, be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footstones of western culture, has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cultural, artistic and other walks of the western life. In the waves of globalization, the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actuality requires English majors to be armed with not only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humanistic qualities. At the present time, lack of profundity and imbalance are the shortcomings of Bible culture teaching in English major educ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position of Bible culture education for junior and senior English majors and proposed that Bible should be one of the courses for junior and senior English majors.

Bible Culture Teaching; Literature masterpiece; Ideology

H319

A

1673-2219(2010)08-0197-03

2010-05-13

李锦焱(1979-),女,陕西榆林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

猜你喜欢
圣经英语专业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南方周末(2021-07-15)2021-07-15 19:49:39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4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