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卓缅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阳江 529500)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敖卓缅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阳江 529500)
文章论述了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任务及现状,强调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总结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以期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的方向。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成为发展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经济、金融、国防及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程,该课程教学任务是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熟悉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和手段解决专业问题。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远远滞后于该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且矛盾相当突出。这给当前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门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也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在全国高中,2003年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2010前在全国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也明确地指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必须改革,增加深度,扩充广度。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大学生素质的突出标志。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必须以社会对岗位从业人员具有计算机使用能力要求为依据,培训学生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获取、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目前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与用人单位、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相适应,这必然要求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难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教学内容陈旧,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缺乏专业特点。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因此要求他们所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但目前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基础的学生,内容偏多,且要求在一个学期完成,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都很大。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对于一些实用的、具体的操作内容则讲解过于含糊,学生自学显得困难。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点,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现在的授课方式大部分还是延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致使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没有个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了记忆的工具,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此外,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网络教学意识薄弱,应用少,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计算机公共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本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研究乃至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使用计算机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提供部分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机会和可能[1]。
(1)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 XP,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件,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应用。在该层次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利用因特网搜索、整理、存储和应用信息,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计算机基础课程夯实基础。
(2)第二层次——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逻辑思维和应用开发。主要课程有:程序设计类,数据库应用类,多媒体设计类,网页设计类,网络技术类,计算机辅助设计类和会计电算化类等,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该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具体问题的能力[2]。
(3)第三层次——计算机专业选修课。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更多地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和爱好的计算机类选修课供学生学习,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在某一信息技术方向上作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知识。通过该层次的学习,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研究创新能力。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教师讲授和学生上机操作按1:1的比例模式进行,每个层次的课程要求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即课程安排54~72学时。除了正常的授课和辅导外,每位授课老师要开设以专题讲座形式的辅导课,不少于6学时。此外,提供给学生不少30个免费上机学时。这样学生就增加了不少于36学时的学习机会,他们有更多机会进行计算机技能操作和实践,从而更好掌握计算机知识。
(1)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对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学生,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网上学习”和“与教师面对面或通过教师网上辅导、答疑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主性学习。向获得免修计算机基础这一层次的学生开设与专业相关第二层次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2)任务驱动教学。将每个章节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围绕任务的设计将章节中的知识与技能嵌入任务之中,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使用计算机技术或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知道各个知识与技能的功能和作用[3]。
(3)主题研究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主题,综合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综合主题的所有问题,达到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融合到专业实践学习中。该教学方法可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4)实验验证教学。理论教学指导实验教学,实验验证发展理论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种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其重要,对于学生成长至为关键。计算机实验验证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种技能、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主创新意识,培养优秀的专业素养[4]。
(5)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一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二是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三是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四是教学发生的先进性;五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络教学使学生既可温习以前所学习的知识,也可以超前学习以后的内容,并能够在网络上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或者在网上寻求帮助或帮助他人,在网上写作业和提交作业等,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5]。
(6)加强小组传帮带。把学生按某种方式(如按宿舍)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开展“传帮带”活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计算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遇到问题一起讨论研究,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分享和交流学习过程,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和心得,让小组各成员一起进步。传帮带,既能减轻授课老师的教学负担,也能让学生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形成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素质的成长。
(1)课证融合。大力实施“课证融合”教学改革,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企业证书逐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完不同层次的课程,即可考取相应的证书,并将考证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真正达到“教考分离”的目的。此举既提高了学生的双证书率,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
(2)网络评价。应用和普及网络考试系统,创建课程试题数据库,自动化阅卷考试。突出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的考核。检查学生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同时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应试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考试的主人。
(3)以赛评价。努力打造各种竞赛、比赛平台,通过此平台展现学生作品,制定了相应的学分机制,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改革团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因此需要整合师资力量,建立高水平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团队,制定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水平。通过建设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新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教学改革任务,积极把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台阶。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逐渐养成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各种条件去获取知识,最终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包括教材、课件、习题与实验指导、试题库、教学实践素材、综合实验项目、网上讨论及答疑、网上自测练习和在线考试系统等,且要求定期更新。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建设,扩展了课堂的教学和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应用技能。
(1)网络课堂。要求计算机公共课程授课老师开通网络课堂,实现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学习,网上提交、批改作业和网上考试等。
(2)学习辅导视频。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各任务解决过程的操作利用工具软件制作成光盘,并配以操作步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任务解决的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率,效果明显。
(3)答疑。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论坛上安排专职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网上答疑,以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此外,还通过QQ(群),电子邮件,个人空间等方式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辅导,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当中,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领域知识。教师之间通过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通过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传帮带”,相互促进,能够提高自身的水平。老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也会得心应手,课程显然深受学生欢迎。
通过教学改革,把“教”与“学”融于一体,营造宽松的自主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如何获取学习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掌握的情况和认知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可以是针对教材的自学,也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发现学习。这样使学有潜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得到应有的发挥。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可得到教师有效的指导,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一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加强了学生协作性能力。
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计算机能力考试的合格率比以往明显提高,参加其它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行业企业证考试通过率也有较大提高,说明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尽可能地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宋佳,刘维群.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8):97-98.
[2]谷岩,宋文,谢舟.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Z].2009年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现场交流会会议材料,2010,(1):4-9.
[3]陈雪莹.华南师范大学二年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经验和成果介绍[Z].http://www.scnuzc.cn:8081/jx/Article/ShowInfo. asp?InfoID=430,2009-04-28.
[4]黄华,张永,江泽涛.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9):886-887.
[5]王新,孙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15):106-107.
(责任编校:燕廉奚)
Exploring the Reforms of Computer Common Courses Teaching in College Education
AO Zhuo-mian
(Yang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Yangjiang Guangdong 529500,China)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teaching tasks and situations of computer common courses teaching in college , it stresses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s in computer common courses teaching in college education , it puts forward guideline and measures in improving this field, 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with an aim to provide orientation for the future teaching reforms.
computer; common courses; teaching reforms; exploring
TP3-0
A
1673-2219(2010)08-0078-03
2010-03-20
敖卓缅(1976—),男,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