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耀,王皓娟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手术室,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面临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介入手术室为高风险科室,一旦出现护理缺陷,将产生严重后果,为有效地规避和降低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手术护理,介入手术室从2007年6月起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重新评估现有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重点对手术过程及手术前后各个环节的监控,突出事前预防,严把质量,取得满意的效果 ,对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较大作用。
根据近两年来介入手术病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人、物品、(高值耗材)先进仪器、专业技术、环境、制度及流程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评估,对介入手术室工作各个环节中存在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归纳以下几方面:
(1)手术量逐年增多而复杂,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与2007~ 2009年相比 ,手术量增加 1.5倍,其中危重病人手术增加 55例,新开展手术 3种、250例,节假日急诊手术平均增加37%。以上手术量增加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护理人员仅增加1人,未达到1张手术台配备2名专业护士标准。
(2)工作量忙闲不均,工作忙时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3)突发事件,介入手术室特点极易发生突发事件,2007~ 2009年术中心跳骤停6例 ,失血性休克1例。
(4)并且高值材料多,先进仪器使用增多。
(5)同时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涉及自身的医疗和护理过程尤其关注。
2.1.1 提理风险管理知识及安全知识培训
护理管理者组织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各种风险管理组织。科室每月以提问,考核等形式进行一次护理风险测评,为完善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和再造流程提供依据。
2.1.2 专业技术培训
按照护理部的要求科室第月组织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对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操作及相关业务知识每月考核1次,成绩季累年计,内容纳入护理部年终考核范畴,对新开展的手术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必须先由医师向科护士长讲授主要配合内容,护士长制定操作规程后再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在工作中对业务能力差的人员护士长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业务指导,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室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近两年来,我科护士成功配合医院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经股动脉置管腹主动脉带薄网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
根据介入手术特点,制定各种风险项目的应急预案及防范风险的操作流程,如制定术中大出血及心跳骤停、交叉感染、防导管脱出堵塞,预防坠床,坠车(交换车)等应急预案。根据专科手术特点完善急性脑造影,急性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中大出血 ,心跳骤停等抢救操作流程,建立急救小组 ,实施责任制的管理。护理管理者要熟知病区内的高危环节,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制度包括药品、物品、各种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等。管理者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手术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如地面潮湿应给予提醒,极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降低环境风险的发生率。
介入手术室主要护理风险的种类为高值耗材开错封、异物遗留体腔、输错液、用错药、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前 4种均与查对制度的执行落实与否密切相关,最后一种与消毒隔离制度执行落实关系密切,因此加强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是化解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非常重要的措施。
如病人为择期手术,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病人,评估风险强度,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四有:有责任护士,有手术护理计划,有安全防范措施,有完善的手术护理记录,以最大限度在降低此类手术风险。节假日为高危时段,做好应急突发事件准备,合理安排人员在岗,抢救设备、急救物品药品是否充足完好处于应急状态,手术环境、无菌物品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在介入手术室导致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为 X线损伤、血源性疾病感染、化疗药物的侵害等,其中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利器损伤,尤其以针刺伤最多见,为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防护工作,规范安全操作流程,化疗、X线损伤和针刺伤害是可以避免的。2007~2009年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体检(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无职业危险因素造成的任何损害。
介入手术室建立护理风险分析制度,规定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为护理隐患回顾日,在各项检查和查房中发现,识别、评估现存和潜在的风险隐患,督促实施控制措施,对出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着重从制度和流程上查找原因,加大制度落实的执行力度和不断完善流程改造,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系数。两年来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可见实施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管理,对提高介入手术护理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