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益增,莫文杰
恩施州中心医院(湖北恩施 445000)
土家族医药是指以东经 110°、北纬 30°交汇点为中心的土家族聚居区[1]的民族医药。土家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土家先民在漫长艰难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病疾”,防病治病的医药知识开始萌芽。两千多年以来,在无数“药匠”的不懈努力下,使土家族医药得以在民间流传至今。但由于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土家族医药主要靠“世袭相传”、“跟师学徒”、“民间流传”[2]等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留存部分,还有大量的珍贵史料在流传中散失。在过去的 30年中,在以田华咏为代表的一批土家族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使土家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土家族医药由过去的只言片语、散枝蔓叶到如今的理、法、方、药自成体系,可以说在框架上已初具规模,在整个民族医药研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加大了对民族医药的投入,“十二五”规划实施在即,民族医药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现将土家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作一论述。
1.1 收集整理成绩斐然近30年来,湘、鄂、渝、黔土家族居住地的医务工作者,对土家族医药散落在民间的著作、手抄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收集整理。如《七十二症》、《三十六疾》[3]等 20多种涉及医、药及内、外、妇、儿、眼科和兽医等学科的文献,对流传在民间的单方、验方、特技也进行了发掘和归纳,如《土家医方剂学》等。特别是清末民初恩施名医汪古珊的《医学萃精》和秦子文的《玲珑医鉴》经校勘整理出版后,改写了土家医药只有“口传”,没有“文传”的历史。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诸国本副局长在为《恩施州民族医药研究丛书》作序时称“《医学萃精》一书,医理颇深,医术极精”[4]。此外,《土家族医学史》、《土家族医学概论》等著作的问世,把土家族医药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健康报》、香港《大公报》均载文盛赞土家族医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2 学术论文、科技成果异彩纷呈据不完全统计,从 2000年至 2009年的 10年间,在省以上医药刊物发表的土家族医学论文达 884篇,科技成果 32项。这里收集的只是标明有“土家族”字样的论文和成果,不包括未标明“土家族”但内容却是土家族的论文和成果。上述论文和成果有临床研究、有理论探讨、有实验研究、有文献综述,有论著、有个案、有已故的名医医案,还有当代名医的经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土家族名医黄子均医案精选》、《赵昌基临床经验与学术研究》、《土家族药物志》等经鉴定均获优秀科技成果奖。《九一升白口服液在恶性肿瘤放化疗中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竹芪口服液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等课题,均是用土家药竹节参等作原料制成的抗肿瘤辅助用药,临床效果好,深受患者好评。目前已上恩施医保用药目录,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3 土家族医学教育方兴未艾土家族医药从口口相传到如今登上大学讲堂,期间也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湖北民族学院已故土家族名医赵昌基、黄子均早年在传授中医药知识时,不时掺夹着土家族医药知识,赵敬华教授率先在湖北民族学院招收了第一个土家族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目前湖北民族学院已开设了土家医学课程,设立了民族医药硕士点(研究方向为土家族医学)。据悉,三峡大学、吉首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均开设了土家族医药的相关课程,一批“经过系统培训的学子”,必将为土家族医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4 专业研究机构成绩卓著据统计,在湘、鄂、渝、黔相关地区,相继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均有不菲的成绩。特别是“一根针、一把草”的时代,大部分研究机构在整理、挖掘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恩施民族医药研究所,在 70年代,制作了近千幅中草药标本,出版了《恩施中草药手册》,根据民间收集的土家族药“独正杆”研制的“接骨膏”获国家科技成果奖。湘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更是硕果累累。因为该机构所需的人员、经费得到保证,成立至今,从未放弃。特别是领军人物田华咏,带领他的一班人辛勤工作,坚持不懈,为土家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人誉为“湘西的李时珍”[5]。几十年来,该所出版著作近 20余部,发表论文近 200篇,取得州、省级以上科研成果 10余项。
1.5 土家族医药开发初见成效近 10年来,各地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及医疗单位注重土家族医药开发与利用,取得了较好成效。恩施州中心医院打出了“全面推进民族医药大发展”的口号,作为该院办院方向。近 30年来,先后开发了 50多个土家族自制药品,其中获得省药监局批文的达 22个。一些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自制药品,已深入人心,远至上海、北京等地患者慕名求购。如降脂活血片、复方独正片等由于深受患者好评,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湖北中医学院采用土家药“四块瓦”研制的“宫血灵”已取得国家正式批准文号,临床应用广泛。
土家族医药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特别是藏医、蒙医、苗医近年来的走俏。人们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希望运用这些大山里的绿色药品祛病除疾、健体强身、延年益寿[6,7]。相信土家医药在未来的“绿色革命”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提高整理质量,加深挖掘深度过去的工作,重点是文献的收集、整理。从已出版的 20多种文献资料看,大多是全盘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挖掘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将这些文献的精髓提炼出来,我们只有加大文献整理的力度,投入高素质的人力,在文献的深度上下功夫。比如土家族的外治法,民族特色浓厚,火功疗法、封刀接骨术、扑灰碗蛋滚法等。这些疗法效果好,但其机理、操作程序不十分明确,需要逐项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同时还要有改进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科学、有效、价廉的原则。这样才能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2.2 重视土家药的开发研究纵观中国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理论框架固然重要,然而真正能让老百姓认可的是药。藏医、蒙医、苗医之所以能风生水起,是因为他们的药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土家族药的开发,恩施州中心医院开了一个好头,每年自制药品产值近千万元,但只限于在该院内使用,不能走出山门。要想将土家医药这块瑰宝推向市场,只有加大投入,不遗余力地将开发研究工作扎实地开展起来,将开发成果转换成生产力,像“四块瓦”的衍生品“宫血宁”一样,走出山门,占领市场。
2.3 加强宣传,争取政策相对藏医、蒙医、苗医来讲,土家族医药名声太小,需要进行包装,要从土家医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诊疗特技、神奇疗效、生物资源、研究成果、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宣传,要让大众认识、认同、认可,只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占领市场。同时要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在药品注册的过渡时期,土家族医药错过了一次发展的机会。现在只有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在即将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项目中,充分利用政策、争取政策为土家医药的研发上市创造条件。贵州省的经验值得借鉴,在“九五”“十五”期间,贵州倾全省之力,拼力打造苗药品牌,成了药材强省的典型。土家族医药在“十五”“十一五”期间也有多个课题,如“土家族医药史”、“土家医药概论”、“玲珑医鉴”等均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文献整理课题。
2.4 走出圈子,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在过去的研发过程中,大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而且互相封闭,结果造成资源缺乏,课题重复,经费短缺等局面,致使一些课题或多年不能结题,甚至胎死腹中的情况发生。即使做出来的结果也多因样本少,经不起重复,因此很难有高水平的成果问世。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各地成立专门的班子,组织课题,并经严格筛选,交叉论证。在实施阶段,进行广泛的区域合作,跨地区、跨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验证,使其能经得起重复。然后举各方之力,共同申报专利、批号,共享成果。在过去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的课题中,就是采用了大课题集中、小课题分散的办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5 开设土家族专科门诊药店土家族医药有一些特色疗法,如雷火神针治疗关节炎,烧灯火治疗小儿惊厥,封刀接骨治疗骨折,刮痧疗法治疗感冒等等。对一些疑难病,包括常见病都有独特的疗效,远远超过抗生素等现代医学的效果,而且没有毒副作用。土家药也有不少珍品,如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等都是老“药匠”视若“人参”一类的宝贝。还有像“半截烂”、“强盗药”等这些是对跌打损伤疗效独特的品种,是现代医药不能比拟的。但这些特技、药品,只有部分“老药匠”会用,会识别,面临失传的危险。如能开设专门的土家药店、诊所,推出这些疗法、药品,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咸丰中医院开设的“苗医门诊”,影响较大,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可以借鉴。
土家族医药是民族医药中的一朵奇葩,相信在广大土家族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下,在西部大开发的支持下,凭借其本身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一定会在未来的卫生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田发咏.略论土家族医药文化圈中南北流派的学术特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2):27.
[2] 田发咏.湘西土家族医药论述[J].湘西科技,1986.3、4,1987.1.
[3] 田发咏.土家族医药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6(1):32.
[4] 谭宗艾.恩施州民族医药研究丛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4.
[5] 田发咏.土家医药研究新论[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6:257.
[6] 陈龙全,张金红.土家族医药的基本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3):1-3.
[7] 朱国豪,朱娜琳.土家族医药的学术价值和开发研究概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