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针灸科,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的疼痛,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症状群。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单侧为多[1]。2007-01—2009-11,笔者采用电针加火疗治疗坐骨神经痛 120例,并与单纯电针治疗 7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198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 2组。治疗组 120例,男 86例,女 34例;年龄 20~80岁,平均 50岁;病程 7 d~30年,平均 15年;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40例,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80例(根性 55例,干性 25例)。对照组 78例,男 48例,女 30例;年龄 22~75岁,平均 48.5岁;病程 10 d~25年,平均12.5年;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28例,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50例(根性 32例,干性 1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①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的放射性痛,神经根病变时,咳嗽、喷嚏等动作常使疼痛加重。为了减轻疼痛,脊柱常有侧弯,卧床时膝部常有微曲。②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如腰点、髂点、臀点、腘点、腓点及踝点等。③坐骨神经牵扯征常阳性,如克匿格(kernig)征、拉塞格(Lasegue)征、Bonnet征、Neri征及 Sicard征等。 ④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自主神经障碍,常见的有患肢趾背屈力弱,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张力降低等。⑤由于病因不同,尚可有其相应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表现[2]。根性坐骨神经痛表现为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干性坐骨神经痛表现为沿坐骨神经径路压痛明显[1]。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电针治疗。主穴:腰2~5夹脊穴、环跳(患侧)、委中、阳陵泉。配穴:委中、殷门、肾俞、肝俞、大肠俞、次髎、足三里、三阴交、昆仑、丘墟,均取双侧。操作:主穴必取,配穴据症酌加。根性坐骨神经痛加肾俞、次髎;干性坐骨神经痛加委中、殷门、昆仑、丘墟;腰痛明显加大肠俞;向下肢外侧放射(病少阳经)加悬钟、委阳;向下肢后侧放射(病太阳经)加承山。正气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环跳宜深刺,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使针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阳陵泉亦须深刺,以同样手法令针感到达足背。其他穴位也力求针感向远端放散。一旦得气即可留针。选择 4~8个穴位,接上 BT701-1B电针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留针 30min,每日 1次。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火疗,火、药并用法。中药以散寒除湿、破瘀通经为大法,协定处方痹证Ⅰ、Ⅱ号。痹证Ⅰ号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为主,药物组成:乳香 15 g,没药 15g,威灵仙 20 g,透骨草 15 g,伸筋草15 g,木瓜 10 g,防风 15 g,羌活 15 g,桂 枝 12g,附子 10g,狗脊 12g,牛膝 12 g,鸡血藤 15g,杜仲 12 g,松枝 12 g;痹证Ⅱ号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药物组成:当归 15 g,红花 15g,莪术 15 g,泽兰 15 g,生地黄 10 g,桂枝 10 g,白花蛇 12g,全蝎 9 g,蜈蚣 6 g。将痹证Ⅱ号研成末加酒,以1∶3比例放入 2 000m L的玻璃或陶瓷容器内密封,制成药酒,每日振摇 1次,浸泡 1周后开始外用。操作:取痹证Ⅰ号每日 1剂,文火加水煎取汁 300mL,将 1块消毒方巾浸透药汁,制成药巾,平铺在腰背及患肢处。另取粉碎粗制药面 50g,用 75%酒精 10mL调制均匀,沿膀胱经及督脉条形撒在药巾上,点火(点燃的是与酒精搅拌均匀的粗制药面,药巾是湿的,故药巾不会起火。患者感到灼热后即熄火,故不会烧伤),火起,当患者感到灼热后用备用湿巾灭火,反复操作 3~4次后,待余温散尽,撤掉药巾。另取痹证Ⅱ号药酒 20mL,均匀洒在塑料薄膜上,平铺在腰背及患侧下肢,休息 30min后撤掉药膜。隔日1次。
1.3.3 疗程 2组均 10 d为 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3~5 d,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活动自如,可留有轻微神经体征;好转:疼痛减轻,体征改善;无效:经治疗后疼痛无缓解,体征无改善[2]。以治愈、好转统计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AS 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治疗组 120例,治愈 98例,好转 20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 98.33%;对照组 78例,治愈 30例,好转 36例,无效 12例,总有效率为 84.6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现代医学认为,坐骨神经痛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可以是单独一个病,即坐骨神经炎,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综合征。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 2种:根性坐骨神经痛多由椎间盘脱出、椎管内占位、腰骶神经根炎、脊椎关节炎等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多由坐骨神经炎、髋关节病等引起。究其病因有 3个方面:①破裂的椎间盘组织产生化学性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静脉回流受阻,增加水肿,从而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大多坐骨神经痛为神经受邻近组织炎症及压迫所致[1]。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病因病机虽以正虚受邪、虚实夹杂为其特点,又与体质强弱、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本病的发生,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为内在因素,以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为外在因素。一般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多在经络;久病则正虚邪恋,虚实夹杂,除气血不足外,亦可损及肝肾。发病初期由于风寒湿邪之气侵袭肌肤,流注经络或跌仆闪挫,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致。坐骨神经的分布走向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循行有密切的关系,故临床上多选取该二经上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环跳为足少阳与足太阳之交会穴,能祛风湿、利腰痛;筋会,阳陵泉为八会穴之一,能泻实祛邪,舒筋通经;委中疏通经络,行气止痛,针感至足可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止痛,气至而有效。针刺环跳、委中、阳陵泉3穴,以有触电感及酸胀感向整个下肢传导,并至足趾为佳。诸穴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除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之效。发病中后期邪气渐衰,正气已虚,取足三里、三阴交补中益气,通经活血。取肾俞、肝俞补益肝肾。针后辅以电针有较好的镇痛、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的作用。
火疗是传统中医学火灸疗法的简称,《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坐骨神经痛多由风寒夹湿侵袭肌肤,经络凝滞,气血不能宣通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通道,营卫失其流畅。治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温通之法。电针后施中药火疗不仅运用了灸疗的经络热效应的作用,又综合了针灸的中药贴敷法,即药气经过经络当中的穴位渗透于全身。燃烧部位以督脉和膀胱经为主,因为人体病邪的产生均以督脉气血的强弱变化有关。脊柱为督脉“从肾贯脊”之所。督脉作为一身阳脉的总汇,既可督率周身之阳气,又可以统摄真阳。肾藏精,精能生髓,髓汇于脑而养益骨骼,精化元气,又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当腰背及患肢燃烧时,贴敷的药物成分会通过皮肤的十二皮部进入体内,调动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调理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祛除体内风、湿、寒、热、毒等,具有温补肾阳、温通经络、统领诸经的督脉气血畅达及振奋阳气的功效。
酒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不仅可以提高其他药物的效果,本身也是效果最好的药,具有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的作用[3]。火疗后沿经络敷以自制药酒薄膜,使药物与皮肤广泛接触、浸润、渗透,有效成分透过真皮渗透到肌肉、骨骼及血液中,能使药直达病所,增强药效。
临床观察表明,采用电针加火疗治疗坐骨神经痛,总有效率达 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疗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疗效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清棠,余宗颐.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23-726.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916-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