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军 罗士云
(河北省迁安市卫生局农村卫生科,河北 迁安 064400)
临床中常常见到一些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表现出胃纳强而脾运弱的一种临床病证,常被称之为胃强脾弱证[1,2]。2007-02—2009-10,我们运用自拟益气养血补脾和肝方治疗胃强脾弱证 56例,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均为迁安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男 32例,女 24例;年龄 29~65岁,平均 41.6岁;病程 6个月 ~6.7年,平均 3.4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2]制定。①胃强如中消,脾弱似五更泻:常见纳食旺盛如消渴的消谷善饥的中消证,食不知饱,即使胃部胀满,食欲照样存在。大便常完谷不化,夹有大量食物残渣;或出现溏薄泄便,或现腹胀而痛;有时五更即欲便,状若五更泻。②胃旺苔黄腻,脾弱舌胖嫩:苔黄而腻,但非全舌满布,而多见于舌中、舌根,有时为白腻;舌尖、舌边往往无苔,或见薄白苔。舌质常见为胖嫩边有齿印,以晨起所见明显,病程日久,舌质淡而无华。③关脉浮滑,重按无力。
1.3 治疗方法 予自拟益气养血补脾和肝方。药物组成:人参 10 g,白术 15g,茯苓15 g,山药 30 g,黄芪 20 g,熟地黄 15 g,当归 15 g,白芍药15 g,川芎 15 g,茯神 15 g,柴胡 10 g,香 附 10g,枳壳 10g,延胡索 10g,栀子 15g,甘草 10g。日 1剂,水煎早晚 2次分服。连服 1周为 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3]。痊愈:证候基本消失,证候有效率较治疗前改善相比,减少达到 95%至 100%;显效:证候有效率较治疗前改善相比,减少 75%以上;有效:证候有效率较治疗前改善相比,减少55%以上;无效:证候有效率较治疗前改善相比,减少50%以下。以痊愈、显效、有效统计总有效率。
本组 56例,痊愈 16例,显效 21例,有效 15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92.86%。
中医学多认为胃强脾弱证为早期饮食失节,导致胃阴不足,脾虚不运,后期则影响气血的生成,导致气血两虚,或多脏虚损。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曰:“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这为胃强脾弱证的辨治指明了基本大法,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故治宜以益气健脾除湿,养血和胃,兼理气疏肝为法。益气养血补脾和肝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黄芪益气健脾,脾健则运化功能得以正常,体内湿浊之邪可除;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养血柔肝且滋阴养胃,肝得柔,胃得养,则胃的受纳功能正常,中消诸症可得到治疗,饮食如常;同时,气血双补,则全身气血充盈,诸脏得养,功能正常;茯神养血宁心,安神除烦,补心火而强脾土,起“母能令子实”之作用;柴胡、香附、枳壳、延胡索疏肝解郁兼除中满和腹胀,起“土得木而达”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栀子清除体内之郁热;甘草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补脾、和肝之效,则胃得养,脾得运,诸症可除。
综上所述,益气养血补脾和肝方治疗胃强脾弱证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1] 董汉良.胃强脾弱证的辨治体会[J].中医杂志,1998,39(2):75-76.
[2] 秦英.胃强脾弱证的辨证论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3):31-32.
[3] 危北海,陈治水,张万岱.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12(11):27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