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桂娟
气管插管是救治危重病人非常重要的措施,对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心理护理往往被忽略或遗忘,但神志清醒病人插管后因不能进行交流、无法进食、呼吸道不适等,会变得恐惧不安、极度烦躁,不配合治疗护理,延长拔管时间。我院ICU收治的 43例应用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均在给予病人呼吸机治疗的一般护理外,配合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减轻了病人的焦虑,增强了通气治疗效果。
2007年 2月 ~2008年 5月,我院 ICU共收治气管插管病人 43例,均为经口气管插管。男 33例,女 10例。年龄 18~85岁,平均 57.8岁。 COPD患者 21例,ARDS患者 8例,脑出血清除术后患者 5例,颈椎损伤患者 3例,重型复合外伤 6例。其中 1例为意外拔管后 2次插管,1例发生喉头水肿,其他拔管后均未产生并发症,好转出院或转科。
由于疾病带来的功能或解剖结构的丧失而导致身体的变化。心理护理的目标在于协助病人接受身体的改变,鼓励病人参与治疗。病人麻醉清醒后,对于口腔插管不能进行交流和周围呼吸机、监护仪产生的噪音,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这一严酷的事实,会认为自己的病情极其严重,产生焦虑、恐惧情绪,甚至濒死感[1],于是会采取否认或愤怒的态度,躁动不安,企图拔管,对此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的重点是给病人较多的心理支持。首先护士应用诚恳真挚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向病人说明机械通气的目的及需要配合的方法,周围各种仪器是为了监测病情使用,并非意味着病危,插管只是暂时的,情况稳定会立即拔管,端正对待插管的态度。其次除病人心理难以承受的信息外,一般信息应如实告诉病人,使其对诊疗情况心中有数,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和忧虑[2]。再者,在不影响诊疗规程的情况下,尽量将诊疗操作集中完成,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细心观察病人的行为表情、眼神、体态姿势等非语言行为,探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其变化[3],进行交流。首先说服教育,提高病人的认知能力,和病人不断交谈,解释插管的原因和作用,取得病人的配合,避免造成恐慌。其次询问病人的自我感受和各种需要,可用手势、点头或摇头、睁闭眼等方法交流。再者经常和病人握手、说话,让病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心,消除其孤独恐惧心理。在与病人进行非语言交流时,要耐心、细致,准确把握患者通过体态语言传递的信息,要对病人的各种动作心领神会,并经常主动询问,做好安慰工作,鼓励病人不要急躁,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由于ICU病房是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病人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放弃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进入陌生的病房,遇见的都是陌生人,更没有家属陪伴,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因此,病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过度的心理反应可破坏心理平衡,加重疾病[4]。因此,医护人员除了认真注意观察病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还可适当扩大病人与客观世界的接触,重视病人家属的作用,必要时请病人家属和病人交流,有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利于疾病的康复。
心理护理的基本任务在于察知病人与疾病有关的需求内容和程度,以及需求不满足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协助病人获得这些需要或正确对待失望和困难。如果病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有以下行为异常的表现,即焦虑、疼痛、感觉剥夺、应激、无能为力、丧失、绝望、敌意、愤怒、孤独、躯体形象改变以及对环境适应不良等[3]。因此,满足病人的需要便成为心理护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气管插管病人语言表达受到限制,因此观察法是危重病人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观察内容包括对表情、动作的观察和对生理反应的观察,如恐惧时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口干或出冷汗;气管内有痰液时,病人会呛咳、脸色发紫、吐管;病人想变换体位时,会躁动不安、眼神示意等等。护士应第一时间察知病人,尽力满足其生理需要,给予精心关照,以减少病人的心理紧张。
鼓励病人有需要时用动作手势表达出来,或者给病人笔和纸写出来。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勤观察病人,熟悉病人的一举一动代表的意思,观察病人口形或面部表情的变化,理解其意思,以达到迅速正确地满足病人需要。对于不能写字或不会写字者,可做一些卡片和病人交流,上面标记有病人最常见的需要或问题,如想见家人、解大便、几点了、喝水、昨晚休息得好吗?头痛吗?自觉通气够吗?憋气吗等等,叫做 ICU气管插管病人指向。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采用规范化手势语、图片卡、写字板和摇铃等 4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有书写能力者可以制作写字板,让病人把自己的感觉和要求写出来,增加视觉信息传递,供医师处理时参考。
长期应用呼吸机者可产生依赖性,要经常告诉病人加强自主呼吸,争取早日脱机,在脱机前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使病人了解撤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其明白万一撤机失败还可以再次上机,从而消除他们对撤机的顾虑,鼓励其主动配合撤机。
心理护理即在对心身疾病病人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流,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接受治疗,以提高心身疾病的治愈率[3]。带有气管插管的清醒病人在忍受身体病痛又无法言语时,良好的心理沟通和心理支持,对消除病人焦虑恐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王保国,周建新主编.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第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7-208.
[2] 张伟英主编.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8-99.
[3] 任会彩.对气管插管患者体态语言的解读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6):86-87.
[4] 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4(1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