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付明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土家族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为土家族人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贡献[1]。本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避免出现趋同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各中医院校在不同层次上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色”[2]的思路,我校率先开展了中医药本科专业学生的《土家医药学》课程教育,并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致力于土家特色方药、实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体现了地方院校的显著特征——以面向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办学宗旨[3],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逐渐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自开展《土家医药学》教学活动以来的反思、研究,结合我们的教学体会,思考了相应的实践对策,分述于后。
1.1两大理论基础一种医药学之所以存在,其核心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土家族医药学同样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过程中,《土家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教学是首要的教学重点,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1.1 三元理论 土家族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三元理论,并以三元理论为基石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土家族医药学》理论体系。土家医药认为人体有三元体架、三元脏器、三元孔窍、三元物质。单就三元脏器而言,土家医学认为,上元包括了心、肺、脑髓的共同功能,中元包括了脾、胃、大小肠的共同功能,下元则是肾、肝、膀胱及生殖系统在内的功能综合,从而以三元为核心阐释了正常人体观。总之,土家医药理论体系认为人体是以三元为基础建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讲授好三元理论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1.1.2 气血精理论 土家医药认为气血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精由三元脏器功能活动协同产生,反过来维持和促进三元脏器的功能活动,且气血精相互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也就是说,气血精不仅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联接人体三元脏器、三元体架、三元孔窍的根本途径,同时其正常与否又是人体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在原因。因此,气血精与三元理论一样,同为土家医药的重要理论基石,共同构建了土家医药的理论体系。
1.2病因学基础——毒气学说土家族医药对疾病产生原因的认识特点,除了重视饮食失常、劳伤、气血精异常等因素外,突出“毒”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土家医发病学中,毒邪致病是重要病因之一。土家医认为,凡急重病,某些疑难杂症的成因无不与毒气侵犯机体有关”,“毒邪进入人体,破坏正常的机能活动而发病,统称为‘毒气’”[4],通常分为天毒(包括风毒、寒毒、潮毒、热毒、火毒,瘟毒等)、蔫毒(包括虫毒、草毒、水毒、食毒等),和玍(音ga)毒(包括血毒、气毒、尿毒、脓毒、胎毒、巴达毒、粪毒、痰毒等),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病因认识观。因此,讲好毒气学说,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内容。
1.3病理学基础——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土家医药对疾病病理的认识虽然不够深入详备,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构架,认为疾病产生的基本病理为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营养源泉,气血充足则生命壮旺,如果气血失调,则会出现气亏、血亏、气阻、气逆、血瘀、出血等异常改变,并认识到气血不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认为冷热平衡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的基本条件,如失衡则为病,冷则出现肢体清冷、腰膝冷痛、腹泻清稀等,热则痰黄、舌红、目赤,甚至出现疱、癀等。同时还认识到冷热可以转化或兼夹。土家医药运用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来阐释复杂多变的疾病产生原因,是土家医药病理学认识观的基础。
1.4土家族医药学的文化背景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特殊发展历史,明显地体现在土家族医药学中,形成了复杂的土家族医药文化背景。“在医学理论方面,土家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巫医理论体系以后,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于是土家医充分吸收汉医的药学理论,特别是创造性地把《周易》的太极、河洛、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等引进土家族医药学中,从而构建了极具土家民族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 ,即土家医的‘三元论’,借用汉族文化中的中医学理论,构建了土家医学文化的三元论体系;借用汉字汉语整理土家族民间医学文献,形成了土家医学文献学;借用汉文化成果,形成了众多土汉演化类药材品种等”[5]。此外,“土家族医药产生和发展于特定的时代,特别是早期受到巴楚文化、梯玛文化、巫文化、傩文化的影响”[6],如土家医药中的“祈祷”、“咒语”、“神水”、“还愿”、“风刀接骨”等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些文化在土家医药学中的交汇融合。只有对这些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理解土家医药表述的内涵和意义,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涉及面较广的内容。
2.1土家医药学与中医药学的区别与联系土家族医药由于受到汉文化的重要影响,在其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中医药学的相似性, 如关于肝土家医药认为其主要作用是疏泄气机,促进水精、谷精的生成,为人体营养物质的发源地。即肠中的精微沿下肝管输送至肝,在肝的作用下生成水精与谷精,经上肝管进入筋脉,流注于心,通过心气输布全身。与中医学相较,其疏泄气机同,其促进水精、谷精的生成,以及生成过程则异。又如关于药物的性味,中医学归纳为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土家医药则概括为三性(寒、热、平)九味(苦、酸、涩、麻、辣、咸、甜、淡、滑),二者亦有较大区别。这种现象不难理解,既反映了祖国传统主流医药学不断普及渗透入少数民族医药的事实,同时也反映出中医药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赖于各民族医药学发展并不断吸收养分加以补充。然而,要真正领悟土家医药,特别是其有别于其他医药学体系的内容,就必须将它与中医药学进行区分,特别是忌用中医药学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模式去解读土家医药学。由于我校《土家医药学》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是在学完较为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之后,学生已经形成习惯的医学思维模式。因此,明确土家医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成为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难点问题。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讲好土家医药学基础理论,建立有别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根本途径。
2.2土家族医药学教学语言难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土家族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医药文化只能口耳相传,以“口碑”形式世代传承,包括集体传承、专业传承、借物传承等[7]。因此,土家族医药以现代文明表述出来,出现了一些不易理解或表述的现象。如称关节为“榫”、肾为“腰子”等。尤其是对一些病证的称谓更为突出,如称“疟疾”为“打摆子”、“喘咳”为“齁病”、“脱肛”为“翻脏”、“炸腮”为“猴儿疱”(也只能是大致相当)等等,这就要求不仅要熟悉土家族医药的医药学知识内涵,还要熟知土家族目前甚至比较久远的语言习俗,况且土家族人聚居范围较广,由于各地区语言习俗存在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域的土家医药不同的表述,这些均是教学中师生需要共同面对的难关。我们采用的聘请土家医学者以及确有一技之长的土家医进行学术讲座,用道地语言表述相关知识内涵和他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对克服语言难关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3实践教学难点我院附属医院有一定规模的中医药教学力量,包括土家族医药的教学和实践,这为我校土家医药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例如,竹节参、隔山消、扣子七、江边一碗水、三百棒、楤木、冷水七等30多个品种的土家族药物,长期使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满足其实践教学的需要。一是存在多利用土家族药物而少用土家族医药理论的倾向,难以体现土家族医药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二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实习教学需分散到多个实习教学医院,这些医院单就土家族医药学的实习教学而言,多不具备相应的条件。由于这些因素,导致了完成土家族医药学实践教学的困难,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针对这一难点,笔者认为,联合我校分布于土家族地区的实习医院,依托中医科开展土家医药实践活动,逐渐培植土家医药学实践教学基地,将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莫益增,莫文杰.土家族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3):60-62.
[2] 高思华,翟双庆,罗祥云.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1):3.
[3] 范昕建,方晓明.把握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特征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医教育,2009,28(3):2.
[4] 田华咏.土家族医学史[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112.
[5] 曾超,彭丹凤.简议土家医学文化的特点[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5):35.
[6] 田华咏.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189.
[7] 田华咏.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3-诸国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