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舜娟 陈秋芳 胡穗儒
(广东省人民医院整形血管外科,广东 广州 510080)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王舜娟 陈秋芳 胡穗儒
(广东省人民医院整形血管外科,广东 广州 510080)
血管 超声消融术 观察和护理
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国外首先开展的一种血管内微创介入新方法[1]。近几年我国学者也有报告血管内超声消副技术的应用[2]。该技术是在完全闭塞的血管内建立一条通道,重新建立血流,有利于肢体肿胀消退;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治疗过程安全,疗效好。2005~2010年,我科应用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治疗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成功挽救了患者的肢体和生命,明显提高了动脉阻塞性疾病病人的保肢率,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26,男性376例,女性150例,35~83岁,平均年龄56岁。动脉性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44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362例、周围动脉栓塞28例、糖尿病足36例、脉管炎17例。静脉性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主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3例。
1.2 方法
1.2.1 对443例动脉性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均行下肢动脉螺旋CT三维重建(CTA),确定动脉闭塞部位。83例静脉性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行彩色B超声波检查,确定静脉阻塞部位。526病例均采用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其中354例采用硬外麻醉,172例采用局部麻醉。
1.2.2 抗凝药物应用 血管超声消融后,必须正规抗凝治疗防止再次血栓形成。本组患者术中均配合应用肝素6 000 U配合治疗,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纳、双嘧达莫片(潘生丁)、拜阿司匹林抗凝、祛凝治疗,术后7 d常规使用罂粟碱、前列腺素E(德纳)及5-羟色胺(安步乐克)治疗[3]。
2.1 全身情况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应用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注意心率、血压、呼吸变化。呼吸增快,说明可能存在毒性物质损害致肺水肿,甚至肺动脉急性栓塞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本组有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应用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后,出现肢体肿胀、休克。主要原因由于肢体血液循环复通后,血液循环重新分布,导致血液循环血容量不足。另1例由于股静脉损伤,导致腹腔内出血,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均及时积极采取抗休克治疗。
2.2 患肢的观察和护理
2.2.1 动脉性疾病血管 术后患肢平放,避免屈髋屈膝及膝下垫枕,放松的体位有助于肢体血流通畅,4~6 h可以下床活动;观察肢体血运,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增强,肢端皮肤颜色是否变红润,温度是否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患者疼痛感觉是否减弱。由于血供恢复,可观察到患肢皮温逐渐升高,术后6 h可与健侧皮温一致。足背动脉在术后4 h内搏动较弱,但随后可逐渐增强。如果肢体皮肤颜色苍白、温度低、肿胀、足背动脉不能触及搏动,疼痛感觉增强,提示动脉再栓塞,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如肿胀明显,可能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或静脉血栓形成,极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应抬高患肢并及时通知医生。本组病例中15例术后出现肢体血运差,7例经抗凝治疗后,肢体血运好转,8例再次行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其中1例行截肢术。
2.2.2 静脉性疾病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后患肢抬高15°~20°,观察肢体温度、皮肤颜色、肿胀程度,肿胀明显可能为静脉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
2.2.3 疼痛 如果患者疼痛感觉增强,早期给予镇痛药物治疗,肢体保暖,密切观察肢体血运。若患者疼痛感觉无好转,应及时行CTA检查,本组出现8例,5例为血管痉挛,经抗痉、镇痛治疗后,肢体血运好转;3例再次行血管内超声消融术。
2.3 用药观察及护理 术后根据病人有无出血倾向来选择抗凝药物品种、剂量、时间和途径。一般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肠溶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行抗凝、祛聚、溶栓治疗,防止动脉血栓形成。
2.3.1 使用抗凝药物 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用量。要求PT达20 s,INR达2.0~3.0。如偏低提示抗凝不足,可引起血栓;如数值偏高提示抗凝药物过量。抗凝治疗期间应注意:(1)按时准确使用,不随意更改;(2)若有出血倾向,应注意患者安全,避免受伤,打针抽血时压迫针眼的时间至少10 min,每2~3 d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1次,以调整剂量;(3)有增强或降低抗凝效果的食物、药物,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如黑木耳、银耳,丹参、当归、田七等可增强抗凝效果;卷心菜、菠菜、动物肝脏、利福平、雌激素、抗组胺药等可降低抗凝效果;饮食上嘱患者进食高纤维、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胆固醇食物,禁食生、冷、硬及过烫刺激性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加强自我预防意识,如勿抠挖鼻腔,选用软毛刷刷牙,防磕碰等。
2.3.2 用药不良反应 观察口腔黏膜、牙龈、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穿刺局部有无渗血和血肿,有无腹痛、呕血、便血等情况。有5例皮肤出现瘀斑,应特别警惕脑出血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持续性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情况。本组病例中未发生脑出血。
2.3.3 尿液颜色变化 发现有肉眼血尿时,及时报告医生,更改抗凝药物,本组有2例出现血尿。
2.4 伤口观察及护理 由于术中局部反复穿刺及使用抗凝药物,要密切观察局部伤口是否有新鲜渗血、瘀斑、血肿,术前停用抗凝药物,术中如果局部反复穿刺,术后给予沙袋压迫伤口局部12 h,未再出现伤口血肿现象发生。5例伤口血肿及时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沙袋压迫伤口局部24 h,更改抗凝药物,肢体制动,血肿逐渐吸收;1例血肿切开清除。本组病例中有12例出现伤口出血。
2.5 肾功能监测 由于肢体缺血产生大量有毒代谢物质,可致肾小管上皮坏死,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4],仔细观察尿量变化,并检查血液肾功能指标。本组无一例发生。
2.6 骨筋膜室综合征 任何原因引起的肌肉缺血,都可使缺血肌纤维的坏死产物启动了炎症反应,炎症介质的释放,激活了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了血栓形成和侧支循环血管的痉挛,都将使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内膜通透性增加,发生严重水肿,使肌肉的体积和组织压剧增,发生缺血、水肿形成恶性循环。观察早期“5P”征:由无痛转为疼痛;苍白或紫绀;感觉异常;麻痹;无脉[5]。其他肿胀等。本组12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给予抬高肢体15°~20°以利于静脉、淋巴液回流,肿胀逐步消退。
2.7 其他并发症 术后还可出现动脉夹层形成[6]、切口淋巴漏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等。本组无一例发生。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后严密观察病人全身病情变化是确保安全的保障;严格遵医嘱抗凝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患肢血运、伤口的观察是挽救患者肢体的有效措施;用药不良反应的观察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达到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治疗效果,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后有效的观察与护理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1]Goyen M,kroger K,Btress C,et al.Intravascvlar ultrasound angiopsly In peripheral occlusion [J].Acta Radidal,2004,41(2):122-124.
[2]陈翠菊,尹存平,周兴立,等.腔内超声消融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828.
[3]邓健,匡斌,邓国三.血管内超声消融在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优势与局限[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2):2049-2050.
[4]聂中林,高涌,李晓强,等.急性下肢动脉缺血47例治疗分析[J].蚌埠医学院报,2005,30(2):127-128.
[5]陈云赢,陈宇斐,匡斌.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J].广东医学杂志,2005,26(12):1609-1610.
[6]吴石白,袁群,史国珍,等.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及小球囊介入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足坏疽[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1208-1212.
Vascular Ultrasound ablation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王舜娟(1963-),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研究方向:临床基础护理
R473.6
B
1002-6975(2010)20-1877-02
201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