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玉
(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系,湖南 永州 425100)
祁剧起源考说
李京玉
(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文章对祁剧的起源进行考察和研究,用较丰富的史料把祁剧的起源提前到宋,用祁剧灿烂辉煌的历史唤起人们抢救、挖掘、保护祁剧的意识。
目连戏;弋阳腔;戏祖;祁剧科班
湖南省政府2006年6月10日正式公布,祁剧和祁剧“目连戏”成为湖南省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古老的祁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祁剧又叫祁阳戏,因发源于祁阳县而得名。祁阳县在湖南(古属楚)南部,故祁剧又有湖南班、楚南戏之称,是湖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地方剧种之一。它社会基础深厚,在湖南,它活跃在衡阳、邵阳、永州、郴州、黔阳五地区;在广东,它活跃在南雄、韶关、连州等十四县;在江西,它活跃在赣州、吉安、宁都;在广西,它活跃在桂林、全州、柳州;闽西也常有祁剧班社去演出。在中国戏曲的大观园里,祁剧比京剧、越剧、黄梅戏、徽剧、汉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目发祥都早。因它流传地广,影响大,固有“祁阳弟子满天下”的说法。
关于祁剧的起源,传统的看法是形成于元末明初。《湖南戏曲音乐集成·湖南省零陵地区卷》说:“明代,弋阳与昆山诸腔先后传入湖南,流传到永州一带,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腔、昆腔。清乾隆中期,弹腔南北路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声腔的增多,剧目和表演艺术的日益丰富,逐渐成为一个多声腔的剧种——祁剧”;《湖南地方戏剧史料》也说:“祁剧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独立的剧种为明宪宗年号,即公元1465年-1487年间,祁剧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其论据之一是弋阳腔传入的时间。弋阳腔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它形成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对各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该书摘引祁剧老艺人刘道生、唐福跃的话以资佐证:“祁剧的源头是‘弋阳腔’,早在明代初年,至迟在明嘉靖年间,便从江西传入。”其论据之二是明代徐渭《南词叙录》的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刚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南词叙录》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说明“弋阳腔”应在此前传入湖南。
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祁剧的起源应在宋代,甚至更早。
(一)从被尊为祁剧高腔之祖的杂剧《目连救母》的传入时间看
《目连救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被称为戏曲的剧目之一。祁剧艺人向来称目连戏为祁剧高腔之祖。《目连救母》的演出始自北宋末年,是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的古老剧目,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目连救母》可连续上演七天之久,可见它不但有人物,有唱腔,而且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完全符合对戏剧的界定。现代祁剧史研究家刘回春与我持同样观点,他在《祁剧目连戏的兴起年代与艺术形态考》一文中说:“在弋阳腔传入之前,祁阳地方有土戏存在。我推测在用土腔土调演唱的祁阳地方戏中,有演目连救母的剧目。演唱这样的节目,大约在宋代。”
北宋《目连救母》这部大戏的出现,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它出现之前,应该还有个过渡期,虽然史书上缺乏记载,但民间流传故事可不少,虽不足以说明祁剧“起于唐”,但祁剧“起于宋”应该是可作定论的。
(二)从祁剧艺人专祀的祖师爷看
中国文化有个特点,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奉祀的神和祖师爷,祁剧奉祀的戏祖、戏神、祖师有三位,一是老郎皇,二是雷海清,三是焦德侯爷。据说戏祖老郎皇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因他提倡戏剧、舞蹈、音乐,创办梨园,培养艺人,故后世尊他为戏祖;戏神雷海清是受天庭派遣下凡来教梨园弟子的,被唐明皇封为梨园总管。戏祖、戏神属民间艺人流传的故事,略带神话色彩,都是无可考证的传说,但焦德却确有其人。焦德,北宋宣和年间供职于皇家教坊,宋代周辉《清波杂志》记载:“宣和间,钧天乐部焦德者,谐谑被遇,时借以讽谏。”焦德当时是皇帝跟前的弄臣,他的任务就是茶余酒后说笑话让皇帝开心。苏东坡在《教坊致语》中记载:“宜进诙谐,少资色笑之欢,上悦天颜,杂剧来欤。”现代人刘守鹤主编的《剧学月刊·祁阳戏》一文中引用祁剧艺人谢文仲的话说:“焦德侯爷投生在祁阳焦家,他自幼便懂音律,及长,无戏不能,无戏不精……”这说明焦德打小受家乡戏曲的熏陶和滋养,后来才有可能“无戏不能,无戏不精”,才有可能成为教坊中的主要人物。这也说明焦德幼年已有学戏环境:祁阳不仅有“音律”而且有“戏”,这应该就是祁剧的雏形。焦德北宋宣和年间供职于皇家教坊,这正是《目连救母》“观者倍增”的年代,焦德作为当时皇帝跟前的弄臣,不可能不了解《目连救母》,他很有可能还是“导演”和演员,为了故乡祁剧的发展,他理所所当然会将《目连救母》带回祁阳,所以祁剧弟子将他敬奉为祁剧的祖爷。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二焦德侯爷的诞辰,祁剧戏班都要大摆宴席祝寿;艺人住宅中堂,挂上红布或红纸,写上“唐朝敕封老郎王爷之神位”,左边写“焦德侯爷”,右边写“观音菩萨”或“赵公元帅”,焦德与观音、财神一起享受香火。
(三)从祁剧科班的历史看
王春是现有文史资料最早记载的祁剧科班本家。刘守鹤在《祁阳剧》中记载:“祁阳有一王春,是宗留守的部下。他原本是戏班中的角儿,后来才去当兵。他大概是随着军队的辗转调动,在各地方看了戏剧蓬勃的光景,这才见猎心喜,复为冯妇的。他回转祁阳,据说是在白水地方,起了一个戏班,出了一辈子出类拔萃的人才。”祁阳确有白水的地方,而且又是祁剧的发源地。宗留守就是北宋名将宗泽,因曾留守汴梁,故叫宗留守。王春在宗留守手下当差之时,正好是宋徽宗崇宁二年之后,北宋末年,是《目连救母》盛演之时,作为一个过去的“角儿”,看看、学学,回祁阳办科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既然办科班,就不可能不教当时“观者倍增”的《目连救母》。王春举办的科班,应该说是祁阳科班走向规范化的开端。
祁剧八百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借鉴、不断创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宋时,它吸纳目连戏和南戏北曲的精华,形成了自己剧种;元代,它吸收元杂剧内容和形式上的许多成分,得到了发展;明代,它在永乐年间,受弋阳腔的影响,形成祁剧高腔,又在万历年间,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得到了进一步的迅速发展;清代,它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至此,祁剧实现高腔、昆腔、弹腔三腔鼎立、三腔辉映的整体框架,其唱腔既有高腔的浑宏,又有昆腔的典雅,还有弹腔的自由灵活,其演出程式愈趋规范,艺术表现愈臻完美,随着祁剧剧目的日益增加,祁剧演员的日益增多,其影响也日益扩大,进入了祁剧的鼎盛时期。祁剧在外省与当地的地方艺术相结合后,相继诞生了外江戏、闽西汉剧、广东汉剧和广西桂剧;祁剧的剧目、曲牌也对赣、闽、滇、黔诸省地方戏产生过重大影响。以至出现了“祁阳子弟遍天下”、“全国第二优秀剧种”的说法。近几年,湖南省木偶剧团在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地区表演,获得过不少荣誉,而他们的班底就是祁阳木偶戏,其剧目、声腔、动作、服饰、排场,基本上照抄祁剧。可以说,木偶戏能走向世界,祁剧也是功不可没的。
祁剧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支璀璨的花朵,具有极高的保留、挖掘、开发价值。遗憾的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近些年祁剧的艺术瑰宝面临流失、失传的危机,保护祁剧已迫在眉睫。祁剧申请湖南省非物质遗产成功,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说明拯救祁剧已进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了解祁剧的光荣历史,继承祁剧的优良传统,让祁剧在21世纪的舞台重现光彩是我们永州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1]欧阳友徽.中国祁剧[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
[2]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戏曲音乐集成·湖南省零陵地区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3]刘回春.祁剧目连戏的兴起年代与艺术形态考[A].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目连戏研究论文集[C].艺海编辑部,1993.
(责任编校:张京华)
J825
A
1673-2219(2010)11-0221-02
2010-09-01
李京玉(1966-),女,北京人,硕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会员,湖南省声乐艺术委员会理事,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教授、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