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钰琳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047)
童子举之历史文化溯源
刘钰琳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047)
唐代科举常科“童子举”,专为挑选通晓经典,笃志孝行、书法突出的神童而置。清代徐松《登科记考》收录的第一个应童子举者乃“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而关于童子举的发展源流,史书几无记载,学界亦少涉足,文章将依据现有史料做一探究。
童子举;源流;童子郎
一
自隋代确立科举制度以来,唐代 “取士之科”便“多因隋旧”出现新的科目——童子举。
童子举,历史上又有神童,神童举,童子科,经童,经童科诸称谓。目前虽未在文献上发现关于童子科设立的确切记载,但依据现有史料,童子举萌芽于先秦 “竖官”,成型于西汉“学童”,前身是东汉童子郎和萧梁童子奉车郎,而真正作为一种选拔制度纳入科举体系,是至唐代伴随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才最终确立下来。可以说,童子举的产生与发展和古代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密切相关。是古代王朝为德才兼备的神童所设,是举自唐以降屡经兴废,宋金极盛,元明式微。
童子,在古代一般指三岁以上成丁之前的男子,又有三尺童子(依周尺折合身高约59.73厘米),四尺童子、五尺童子、孺子、冲人、冲子、竖、竖子、内竖、童竖等称谓,亦即未成年的少年儿童。 童子举成型前对应试者的年龄虽没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但有记载的应试者普遍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唐代对应试者年龄作出详细规定,须是十岁以下的童子,但实际情況变化不一。童子虽小,却以政治优势或技能突出或智力超群或笃志孝行等原因与成人官吏一起频频见诸王室朝堂,跻身成人世界的政治舞台,不少后来加官进爵封侯拜相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从而名垂青史。
二
周代实行世卿世禄制“古者四民世事,士之子恒为士”。在冠礼完成之前的童子因而籍由世袭而得的位置很早地进入统治阶级。《左传》记载了叔孙穆子封其与庚宗女之子牛为竖的故事,竖是与“寺人”一样服务于王室内部的宫中小臣。当时的牛乃年仅五六岁的孩子,《周礼集说》:“注疏‘竖’,未冠者之名。《左传》‘叔孙穆子幸庚宗之妇人而生牛,以为竖官’,则亦童子为之耳。”说明“竖”是“未冠者”任职。清代段玉裁也指出《周礼·内竖》:“竖,未冠者官名。盖未官者才能自立,故名之曰竖,因以为官名,竖之言孺也。”断定“竖”乃童子专任官职,所以“竖”可能是已知传世文献中童子从政所任最早官职,是为后世童子从政之滥觞。“竖官(内竖)”一职至东晋末年尚存 。至战国晚期,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十二岁童子甘罗成功说赵割地因而受封上卿 。他的脱颖而出于是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凭借三寸之舌扭转乾坤,这和战国时代策士说客擅长毛遂自荐、纵横捭阖的风气是密不可分的,但甘罗所封上卿之职并非专为童子所设,而是因为他功比将相而受封。
及秦亡汉兴,高帝丞相萧何草创《汉律》,其中出现关于“学童”选拔的规定:太史测试学童,能背诵九千字以上者为史,试六体课最优者任尚书御史 。从“学童”的考试内容和目标来看,已初步具备了和后世“童子举”相类似的特点:一是考查书本知识,主要测试童子的记忆能力。二是考查字体书写,主要是测试童子的动笔能力。由于史载甚略,“学童”选拔具体情况无从得知,却已初具后世“童子举”的规模。至武帝执政,时洛阳商贾之子桑弘羊年十三岁便以计算用事侍中,后迁大农中丞、御史大夫,显赫一时。桑弘羊所授计算给事中亦是和甘罗所封上卿一般,皆非为童子专设官职。从先秦至西汉时期,官吏的选拔任命采取世袭,军功,自荐、征召、辟除、察举,任子等方法,故童子拜官相应地并未形成真正的选拔任命的途径与体系,这表现在没有固定的选拔方法与任命官职。另外,由于学校教育尚未真正实施或普及程度偏低,绝大数少年儿童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也就不可能有藉由读书展现超群智力的机会。这期间的童子拜官是由于世袭政治优势,譬如父乃上卿的牛。或者具备特殊技能,例如善于游说的甘罗和工于理财的桑弘羊。可以看出,这时期童子拜官并非如后世王朝刻意选拔的结果,而是由于童子某些超群能力的意外展示而被发现和利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偶然性。
西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大力推行及学校教育的良好发展,造就了两汉社会崇儒尚学的风气,也为童子们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饱读诗书的士子们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为政府选拔合格官吏扩大了选择范围,而童子这一从小接受儒学熏陶的群体亦开始崭露头角。
东汉永建三年(128年),拜议郎左雄上书“宜崇经术,缮修太学”。顺帝从之,于阳嘉元年(132年)修成太学,诏试明经者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并选拔一批京师,郡国和诸王国儒生为郎或舍人。左雄又奏请征招海内名儒为太学博士,公卿子弟入为弟子。有志操者加其俸禄,儒业优秀者拜官。当时汝南谢廉和河南赵建,均年方十二便通晓经典,于是左雄上奏拜为童子郎。一时间,各地儒生负书来学云集京师。谢赵二童子的拜官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的被发现说明官方对儒学教育从小抓起的决心。童子郎是专为通晓儒家经典少年士子所设官职,标志着对年少通经者的认可和鼓励。童子的政治地位由此确立,可以想象,童子拜官将大大激发士子们读书从仕的热情。
其后,又有广陵射阳人臧洪,因其父臧旻有干事才,平乱有功,迁匈奴中郎将,年十五拜童子郎,并扬名太学。江夏安陆人黄琬以其祖父黄琼位列太尉之尊得尊拜童子郎,但他称病不就,因而流誉京师 。臧洪和黄琬二位童子拜官并非儒业突出,而是由于父辈位列三公九卿,依汉制“任子”法规定,两千石官吏任职三年以上,可保子弟一人为郎,因以其年龄幼小,故拜为童子郎。“任子”法除郎官亦是汉代郎选途径之一。可以看出,臧黄二童子的拜官仍残留有先秦时代世卿世禄制的遗迹。此后,又有任延,年十二岁便显名太学,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羙行厉,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竒童”。 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赞曰“天下无双” 。任延、张堪、杜安、黄香四位童子均是东汉成立太学之后涌现出来的以儒业享誉的天才,依左雄奏拜入学之前即以闻名于世的谢廉,赵建为童子郎之先例,任张杜黄四人虽已无法确认是否最终拜为童子郎,但应该说这种可能性还是极大的。其后河内温人司马朗,历汉魏晋三朝的,年十二岁试经为童子郎 ,这是东汉时期最后一位有确切记载的童子郎。
魏氏代汉,历史进入两晋南北朝时代。自汉亡之后,承汉而起的魏晋北朝诸代忙于南征北战,似乎无暇恢复童子郎一职,所以关于这一时期童子群体的活动情况几乎一片空白,直到南朝萧梁天监七年(508年)壬辰,武帝敕置童子奉车郎 (并恢复童子郎)。史载梁武帝朝除童子奉车郎是陆纉,七岁通经为童子(奉车)郎 ,武帝朝之后又有庾质八歳诵十赋拜童子郎。取梁代之的陈朝有岑之敬对答如流,上除童子奉车郎并赐予赏赐 。南朝梁陈二朝的这三位童子(奉车)郎具体的选拔考试过程由于史载过略,我们已无法获知更多情况。而终结南北分裂,创建科举制度的隋朝目前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童子(奉车)郎”的记载。
三
纵观先秦至萧梁时期作为“童子举”先声的“竖官”,童子郎和童子奉车郎,可以看出,它们大都是未经过如后世科举考试般的人才评价体系的严格测试即取得的官职。而汉初出现的“学童”选拔为吏具有和后世“童子举”很接近的选拔方法,可视为“童子举”的雏形。童子举作为分科取士的项目,与作为官职的“竖官”、“童子郎”、“童子奉车郎”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对童子能力和品德上有着特殊规定的测试与评判过程,之后的授官还需要再进行考核和评议。但是随着先秦至隋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学校教育日益完善和科举制度的最终确立,童子们至此终于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和公开的选拔途径,其能力和品德也拥有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熟的评价体系。在他们的出类拔萃不断得到历代官方的认可和重视的时代背景下,“童子举” 在唐代应运而生。
(责任编校:周 欣)
K203
A
1673-2219(2010)10-0093-02
2010-05-15
刘钰琳(1983-),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