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的劳动经济学分析

2010-04-07 17:38李从国
关键词:工资毕业生劳动

李从国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的劳动经济学分析

李从国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持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劳动市场的需求萎缩,使得短期内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借助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供求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清导致高校毕业生陷入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大学生就业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关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基本理论

在市场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充分就业表现为劳动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尽管这只是一种限定了种种客观条件的理想状态,但是对于描述就业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也称为“引致需求”,是企业为了生产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对人力、财力等资本投入的结果。当劳动供给大于需求,或者由于受到经济波动影响劳动供给不变,但劳动需求减少时,就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劳动力价格下降,劳动者就业竞争加剧。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价格调整总是滞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速度,经济学上称为“工资刚性”(也称工资粘性)。工资率具有向下刚性或粘性的特征,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作出充分调整。但在市场条件下,劳动者工作搜寻理论表明,求职者的最优策略是接受任何高于其保留工资的工资报价。也就是说会出现一些人宁肯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改变自己工资预期。这表明除总量性因素之外,也可能会由于包括工资在内的结构性因素造成劳动供求关系的进一步失衡。

(二)我国大学生劳动供给状况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以每年60万人左右的数量激增。大学毕业生从2000年95万人已经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人左右,总量增加近六倍。尽管“十五”期间我国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制度,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采取“超国民待遇”的政策,政府、社会和高校在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扩招出现教育“滞涨”现象在所难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和笔者对部分高校的调研结果推算,2003年初次就业率降至64%,2007年初次就业率不足50%,2009年初次就业率仅为35%。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供给大幅增加。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披露,“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高达2 700万人。在每年新增的1 700万适龄劳动人口中,在城镇就业的约为700万。这就是说,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生。

(三)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个国家的国内收入总值(GDP)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消费(C)、投资(I)和净出口(X-M),通常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增长。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很大。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观察到,在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两者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即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奥肯定律”。尽管奥肯定律只是对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间长期内在关系上的一种表述,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在我国,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80到100万个就业机会。按照我国的GDP平均每年增长8%的速度计算,加上退休等职位调整因素的影响,我国每年新增加就业岗位约900万个。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DP持续以两位数的水平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是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集中在第二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对劳动力需求较小。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未能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拉动就业;拉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又主要是出口依赖型企业,如玩具、棉纺等加工企业,受外部情况变化的影响较大。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公民的消费购买力大大降低。对我国来说,首先是出口减少了,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其次是经济形势不好,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投资拉动的作用降低。对于企业来说没有订单,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为了自保,一些中小企业纷纷通过“降薪”和“裁员”来降低成本。即使不裁员的企业也大都调整了招聘计划,如华为、富士康等企业就取消了2009年新增录用的计划。大学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种影响,就业形势自然更加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对大学生就业空间形成挤压

姚裕群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求背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的排斥、经济发展不均衡对大学生就业的约束、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岗位的挤出[1]。考察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供给状况就能够理解大学生就业空间受到挤压的困境。

经济转轨有激进式转轨和渐进式转轨两种形式,中国属于后者。在转轨过程中,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农村1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国企改革出现持续十年的“下岗”问题,排除约5 000万隐性失业者尚有一部分等待“再就业”;政府机构精简大批机关干部分流、事业单位进行转轨和企业化改革被排除的多余人员正在重新寻找工作等,各个群体就业竞争激烈,矛盾尖锐,很多用人单位减少和取消接收大学毕业生的计划。

我国现阶段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集聚在资本密集型项目的第二产业,而非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不是消化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在第三产业中,毕业生去和农民工竞争岗位并非毕业生所愿,也未必就有特别的优势,因此可以说,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普通劳动者”并不是完全充分地享受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

(二)结构性矛盾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除上述总量性矛盾以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上严重的不均衡和城乡分布的不均衡、大学生在职位的选择方面出现冷热不均、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等。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正以越来越大的规模涌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资料显示,每年有10%左右毕业生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求职择业。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空缺岗位急需人才,却无人问津。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为例,实际去西部工作的毕业生数量很少,“2006年为6 500人,2007年增加到7 000人,仅占毕业生人数的0.157%和0.141%,对大学生就业的格局没有发生什么影响。”[1](P13)从学生个人方面看,他们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高不取低不就的结果使毕业生处于就业的尴尬境地。

近期,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回暖和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新一轮的“用工荒”。这会为扩大就业提供新的机遇,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形势并不乐观。几年前,关于广东出现“技工荒”,研究生工资明显低于熟练技术工人、本科生“回炉”上技校的报道就见诸报端。《广州日报》报道称,截至2009年9月1日,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8.17%,其中研究生为88.95%,本科生为86.28%,专科生为89.51%。专科生的就业率高过本科生和研究生[2]。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预期增加了大学生工作搜寻难度

从大学生的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来看,上大学的总成本包括货币与非货币成本。其中货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机会成本)。上大学的总收益也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由于非货币成本和非经济收益不能精确衡量,仅就经济收入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的经济收益应当大于货币成本,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工资要高于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否则就没有人愿意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3](P118-119)。

上面是关于教育投资的基本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原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且劳动供给时间相对集中,用人单位可挑选余地更大,会尽可能地压低工资,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进行工作搜寻的难度加大。原因在于在他们所获取的就业信息中,用人单位的工资报价他们不愿意接受。当然令其不满意还可能包括单位的区域分布、社会影响、工作环境、稳定性等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工资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工资刚性的作用,使得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考取更高学历层次,一部分毕业生放弃现在的工作机会继续等待观望,还有一些毕业生干脆不工作,成为父母养活的“啃老族”,这些我们都可看着是不断增多的自愿性失业者。

(四)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是一个逐步波及放大的过程

2009年8月1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将进一步显现。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包括求职所需的时间、可供选择的职位和行业、薪酬水平、招聘人数等,是一个逐步波及和扩大的过程,并不会在当年完全呈现。教育公布的数字,截止当年的七月初毕业生就业率按70%左右推算,2008年559万毕业生生中,不能在当年就业的在100万以上;2009年毕业生为611万,当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就在700万以上,仍会有200万左右的毕业生当年不能就业;2010年的毕业生预计为630左右,这样以来,2010年就会有830万左右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如此一来,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便可想而知。

越是经济动荡,就业前景不明朗的时期,越会有更多的毕业生涌向政府公务员队伍。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和收入虽然不是最好,但是最为稳定。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情况已经印证了这点。2008年报考人数为80万人,2009年达到105万余人,最热门的职位竞争率首次超过4 000∶1。2010年的报名工作已经结束,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为135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同比增加。

综上所述,在严重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的双重影响,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需要政府调整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专项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支持和帮助高校毕业生认清形势,抢抓机会,理性就业。

[1] 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演变及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

[2] 许静.专科生比本科生好找工作[N].广州日报2009-11-10.

[3]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On the Supply-and-demand Relation of Chinese Graduate Employment from Labor Economics Perspective

LI Cong-guo
(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 increases constantly,mean while,the demand of labor market wither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Therefore,in a brief space of time,the contradiction of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that the supply exceeds the demand become seven more prominen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college graduate by using the related theories in labor economics,trying to find out the main cause of the trouble and difficulty in graduate employment.

Labor supply;Labor demand;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G647.38

A

1008—4444(2010)01—0093—03

2009-12-06

李从国(1971—),男,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工资毕业生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