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一些思考

2010-04-07 17:12:12张颖慧刘海涛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程性质

张颖慧 刘海涛

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一些思考

张颖慧 刘海涛

近年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仔细考究,审美意识形态论者和反对者对意识形态本身的内涵并没有一致的界定,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具有人类共通性的,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抽象的、具有阶级倾向性的,而且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双方观点也不相同。此外,“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是双方探讨的焦点。正是这种探讨把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引向纵深。

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式

经过了文革时期“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年代,理论家们努力探求文学的“自主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即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这一观点很快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可,90年代被编入《文学理论教程》后更是产生了广泛影响。童庆炳教授在《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中》甚至把它称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然而正是这种定位,引发了学者们对“审美意识形态”说的质疑。学者们对文艺与审美,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新的探讨。其中反对声最大的当属北京大学董学文教授。

分歧的焦点首先在把文学归为“意识形态”还是“意识形式”。仔细考究双方论点不难发现,双方对“意识形态”的观点并不一致。童庆炳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来定位意识形态的。他指出社会结构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层面,“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1]他指出意识形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常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只是对具体的意识形态的抽象和概括。那种所谓无所不在的一般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存在于它的具体的形态中,如上面所说的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和哲学、宗教就属于与政治法律制度相对应的意识形态范畴。然而这种“意识形态”“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童庆炳指出:“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无须讳言的。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在一部作品的审美描写中,往往既含有某个集团和群体的意识,同时又渗透了人类共通的意识。”[2]这样,意识形态的概念就被泛化了,既包含有集团和群体的意识,又有人类共通的意识。

而持“意识形式”观点的学者则援引马克思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3]反对的学者们指出一方面,马克思在这里把文学艺术归为“意识形态的形式”,而非“意识形态”本身,另一方面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理论传到中国并被接受的历史,进一步表明‘意识形态’说是旨在揭示文学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中的作用,强调文学是‘社会的反映’,作家是‘社会的喉舌’”[4]考察第一方面,笔者以为完全根据原文进行咬文嚼字的游戏是不可取的,马克思在这里仅是提到艺术,并无意给艺术下定义,仅凭此就下否定的结论未免有些仓促。根据第二方面,意识形态的涵义大大缩小,很多文学作品就不具有意识形态性。既然文学作品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意识形态性,那么“意识形态”就无法定义文学的本质。

从这里可以看出,双方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观点并不一致,而且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具有人类共通性的,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抽象的、具有阶级倾向性的,文学只是一种意识形式。双方对“意识形态”的涵义并没有一致的看法,这是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

讨论的另一焦点则在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不同阐述上。童庆炳指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一的系统,“‘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它本身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形态,是一个整体的命题,不应该把它切割为‘审美’与‘意识形态’两部分。‘审美’不是纯粹的形式,是有诗意内容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具体的有形式的。”[5]然而他又指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是文学与其它形态的意识形态的共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则是文学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性。”[6]“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其普遍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才是其特殊性质。”[7]进而声称: “审美意识形态有巨大的溶解力,一切治的、道德的、教育的、宗教的、历史的甚至科学的内容都可以溶于审美意识形态中,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审美意识形态可以包容政治的、道德的、教育的、宗教的、历史的甚至科学的内容。”[8]这样,在“审美意识形态”中,审美的因素就占主导的作用。也正是因此,“意识形式”论者批判其在审美中溶解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认为“倘若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仅仅是为“审美”服务的,仅仅是“审美”的陪衬,或仅仅是稀释在“审美”中的一点“盐分”,那它同先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难有差别了。”[9]这一问题其实就是文学的审美性还是意识形态性更重要的问题。然而,童庆炳是否就下定论说审美性先于意识形态性了呢?我们参考他在《文学理论教程》中的论述:“应当说,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但同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使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当然,这两方面性质实际上是难以分解地相互渗透在一起的,以致构成双重性质。不过,我们需要在坚持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与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相统一的基础上,适当强调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0]适当强调一方不等于完全忽略另一方,溶解不等于消失,而且把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放在突出的位置就正确了吗,那是不是也有忽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嫌疑呢?抑或让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意识形态性完全对等?笔者以为反对者针对这一点对“审美意识形态说”合理性的批判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是否“审美意识形态说”就是合理的呢?答案也不是肯定的。正像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理论教程》对文学的描述为“既是审美的也是意识形态的”,“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其中审美对应无功利、形象、情感,意识形态对应功利、理性、认识,这本身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11]因此,有些学者指责“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一些学者指出文学不具有意识形态系统性及意识形态不可分,这一对审美意识形态说的的指责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想对文学下一个包含文学所有特征、永恒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大家虽然对文学指什么有普遍的共识,但是要找到一个准确的表述确实很困难。然而正是这种论争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推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5.

[2]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学术研究,200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4]董学文.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2006,1.

[5]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J].中国大学教学, 2004,1.

[6]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学术研究,2000,1.

[7]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5.

[8]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9]董学文.文学本质与审美的关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

[10]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3.

[11]许娇娜.审美意识形态:走出文学本质论[J].文艺争鸣·理论,2008,3.

ConsiderationontheAestheticIdeologyDebates

Zhang Yinghui Liu Haitao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aesthetic ideology has exerted a widespread debate. However, the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ideology” of the supporter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opponents. The former argues that ideology is concrete and that it has the communality while the latter argues that ideology is abstract and that it has class bias. In the meanwhile, they have different ideas towards the position of ideology in the society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ideology is another problem they faced . It is just the debates that lead u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in depth.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deology ; form of ideology

ClassNo.:B83-05DocumentMark:A

赵洁婷 蔡雪岚)

张颖慧,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邮政编码:250100

刘海涛,教师,曲阜市防山中学,山东·曲阜。邮政编码:273100

1672-6758(2010)05-0028-2

B83-05

A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教程性质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中等数学(2020年6期)2020-09-21 09:32:38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中等数学(2019年6期)2019-08-30 03:41:46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挽碧制作教程
意林(2018年15期)2018-08-31 04:33:20
厉害了,我的性质
高效渲染教程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12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中国修辞(2015年0期)2015-02-01 0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