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荣,李 哲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马少荣,李 哲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包容性、务实性等方面的特点。在网络上大学生们表现出较好的道德意识。网络在提供给大学生们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新的解忧方式的同时,也带给他们面对现实时的一些新的困扰。高校应立足思想政治课教改,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潜力,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目标,切实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网络;思想;调查;对策
当今社会以信息化为最主要的特征,而信息化最典型地体现在网络的运用上。网络以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开放程度高而成为社会最敏感的神经。现在,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代大学生掌握着最丰富的网络知识,网络乃至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0份。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网上参与政治活动的情况、价值观的特点、道德文明三方面内容。通过问卷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呈正态分布。下面就将问卷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第1题:在网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经常关注 58人,约占 20%;偶尔关注 180人,约占62.1%;一般不关注 35人,从不关注 17人,占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网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通过网络表达观点的政治参与热情较低。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网络事件、网络评论、网络游戏等构成的网络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但网络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它充斥着光怪陆离的事件、思想观点,新奇的事件、新鲜的观点吸引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其价值观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多元化。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世界中,各国各种价值观网上云集,这些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使其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网上关于“范跑跑”的评论,你怎么看?
A.强烈支持批判“范跑跑”的朋友
B.人应该宽容,支持理解“范跑跑”的朋友
C.不管是批判的还是理解的都有道理
D.不知该如何看
选C的学生最多,有144人,约占总人数的49.7%。近半数的学生认为不论批判“范跑跑”还是理解“范跑跑”都是有道理的。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看问题时不是一分为二非此即彼那么简单。他们认为,人应当具有奉献精神,但作为生命个体,也应当考虑自身。具体到对“范跑跑”评论的看法,他们认为批判有道理因为人应该讲奉献,同时又认为“范跑跑”的逃离是人的生存本能的反映,可以理解。所以,他们不是一味地高唱奉献的调子,而是更加务实地从人性角度思考,体现出价值观的多元性。
(2)包容性。当代大学生的心胸更宽广,思想更成熟、理性,更能从尊重个体生命角度去思考问题。基于此,他们更加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不是一味地上纲上线,将问题简单化。
在网上曾有女大学生毕业后甘当“二奶”的消息,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A.她的生活态度很务实,为了生活得好些,可以理解
B.人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反对
C.只要生活得开心就好
D.不清楚
E.强烈谴责大学生中的败类,丢掉了人的自尊
本题选择最多的是B,有127人,约占43.8%;而批判的只有82人,约占28.3%。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他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可能与自己不同,他们可以包容,不支持但也不反对。
(3)务实性。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造就了他们务实的态度。关于“范跑跑”评论的选择中,选择支持理解“范跑跑”的朋友有66人,比选择支持批判“范跑跑”的朋友的还多出32人。这说明,大学生们能更加理性地考虑在特殊背景下人的生命体验,认为简单地强求无私奉献是不人道的,个人的生命权也应受到尊重。
(4)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奉献精神,但讲求奉献与个人之间利益的均衡。
如果你是“范跑跑”,在那种特殊的境遇中将如何做?
A.毫不犹豫救助学生
B.本能逃生但良心不安又回去
C.本能逃生但良心不安
D.先逃生
E.不知道该如何做
本题选择A的有98名学生,约占33.8%;选择B的有90名,约占31%;选择C的有39名,约占13.4%。可以看出,选择A、B的同学共有188名,约占64.8%,一多半学生最终选择救助学生而不顾自己的安危,这是大多数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确证。有近一半的同学会顾忌到个人利益,他们希望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在奉献与个人利益的选择中徘徊。
(5)有一批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调查中,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在上述提到的三个问题中,分别有14%、12.8%和12.1%的同学选择不知道该怎么看、不清楚、不知道如何做。面对问题,他们无所适从。这说明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
问卷调查中,224名同学认为网上交际语言和日常语言相比无差别或更随意,约占77.3%,这一数字说明,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可以反映出他们日常道德及行为状况。
(1)在网络上,大学生们体现出较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在问卷中,83.8%的同学认为网上需要道德自律,70%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文明是有必要的,表现出良好的道德意识。只有少数同学经常光顾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
(2)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交际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第10题:你相信网恋吗?
A.爱情本身就是件很奇妙的事,我相信,也会认真对待。
B.网恋很刺激,很好玩,我愿尝试。
C.网络奇缘确实存在,在安全的前提下,我愿意尝试。
D.坚决不信,也不愿尝试。
选择A、C的同学共有151人,占75.5%,也就是说,半数以上同学认为网络结识朋友甚至恋爱是一种新方式,他们接受并愿意尝试它。
第11题:你有多少次更喜欢因特网的刺激而放弃与你的好朋友同乐或活动?
A.完全没有 B.很少 C.偶尔
D.经常 E.总是
选择A的有84人,约占29%;选择B的有114人,约占39.3%;选择 C的有 62人,约中 21.4%;选择D的有21人,约占7.2%;选择 E的有3人,约占1%。可以统计出,在参加问卷的290人中,只有84人的人际交往完全没有受到网络的干扰,其余均受到干扰。
(3)网络为大学生提供排遣现实烦恼的新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他们直面现实的勇气。
第12题:你有多少次用因特网的安慰性想象来排遣你生活中的烦恼?
A.完全没有 B.很少 C.偶尔
D.经常 E.总是
选择 A的有 70人,只占 24.1%,而其余75.9%均有选择网络排忧的经历。
第13题:你认为网络游戏真的能够让你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吗?
A.能够 B.暂时能够 C.不能够
选择A的4人,选择B的110人,选择 C的170人。大多数学生对网游解忧有正确的认识,但确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将此作为解忧的方式。
通过问卷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正态分布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两大方面:
首先,多元价值观使当代大学生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心胸,但也给他们带来思想困扰,因为多元意味着亦此亦彼,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便会充斥其中,混淆视听,使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进行抉择时会产生矛盾,不知如何去做。
其次,当大学生以包容的心态、以务实的态度看待世界时,包容是不是意味着没有对错是非,务实是不是就意味着合理主义?在包容时,他们对是非的尺度并没有明确的把握,在强调务实的时候,对合理的意义也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造成他们在思想、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模糊甚至分裂的状况。
网络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一些副面影响,并以其虚拟性引诱少量学生逃离现实,甚至使其无法适应现实,面对现实。
当代大学生出现这些问题,不是偶然的,是社会现实、网络和学校思想教育不利共同导致的。
(1)市场经济中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肆意蔓延是问题出现的基本因素。市场经济中利益最大化原则能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但这一经济原则已延伸到政治、教育、学术等本来不该涉足的场域,成为某些人的生存原则,各种腐败由此滋生。某些人不择手段钱却越挣越多,官却越做越大。社会中许多人艳羡,而对其行径视而不见。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肆意蔓延给学生的现实选择带来困惑,于是有些学生越来越务实了,务实到自私,而有的学生则茫然无所从。
(2)网络的多元化与虚拟化是问题出现的最大助推手。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政治宽松、文化自由的时代,而网络为他们呈现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第二社会,这是一个超越国界的现实。多元、快速、多变的网上信息络绎不绝,应接不暇。面对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想,他们的选择将更加艰难。
网络虚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首先影响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大都是在虚拟的情形下进行的,这种方式消解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一些缺陷,人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沉溺于此。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如在现实中人际关系淡漠,使人感到孤独、苦闷,甚至不愿面对现实。网络游戏同样以其虚拟性满足现实生活中失意的学生,使他们宁愿沉溺于此。久而久之,他们会逐渐失去面对现实的勇气,生活在一个虚拟与现实分裂的世界中。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不利是最直接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宣传政治思想等宏观的理论多,关注学生身边的现实状况少。宣扬集体团结奉献多,而关注个体具体情况少。从形式上,呆板的课堂教学多,生动的实践活动少。所以,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味唱高调,假大空。不仅如此,学校里面讲的是一套,身边的现实生活又是一套,两者严重脱轨,甚至格格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为大学生们解答最关心的问题,也没有为他们在价值选择困惑中亮起一盏明灯。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华,这些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采用多种形式丰富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如采用多媒体播放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理论也是从实践中逐渐得来的,正是源于对实践的深刻认识、了解和掌握,才有理论的总结。直观的认识,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感到这些理论并不是空洞、脱离现实的,而恰恰是从现实中来,又用到现实中去的。在课程的讲述中,融入学生关心的话题,运用理论的原理,去解释澄清现实问题,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
开拓视野,适当增开与思想品德相关的一些课程,如人生观、就业指导等,丰富“两课”内容,使“两课”教学既有理论上的坚定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现实性。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育人并不单单是教师的责任,学校每位员工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争取学校每位员工都身体力行,成为学生做人的典范。行政管理人员以优良的服务做到服务育人,教师以优质的教学达到教育育人,而学生管理人员能以最具人性化管理做到管理育人。
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考虑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综合表现纳入评价机制中。比如把学生在公寓的综合表现纳入德育考评体系,学生在生活区的表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学籍考核的内容,作为评奖、评优、助学金、特困补助、助学贷款及组织发展等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要加强学院学生工作组、政治辅导员和宿舍管理专干的考核,制订考核实施办法,进一步推动园区的学生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学生社团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等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们举办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渗透着思想德育教育。学生社团在丰富学生生活、营造校园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起着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所以,党团组织要加强对社团的管理与宣传,增强社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党团组织指导下,切实地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学习生活实际,打破专业、年级的限制,构建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交叉融合的知识汲取源。在丰富生活的同时,让学生们学到知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既然青年学生们更习惯于使用互联网络,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针对这一特点,改进工作方式,开放合理的互动交流平台,了解学生的心声,及时针对学生反映的情况给予反馈,并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改进。建立教育性强的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使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会利用网上检索和阅读功能,在网上能找到与自己专业更贴近、对自己学习更有益的空间。
充实学生管理网络化的师资队伍,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通过网络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应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通过网络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近,让学生们能在网上及时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需要学校的学生管理干部、教学管理干部、党务工作者以及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使学生管理这块阵地在校园网络文化中形成一个多元化立体模式,以增强其实用性。
[1]汪洋.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4,(1).
[2]闫春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3).
[3]张真弼.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2-01-25.
[4]于海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5]谷佳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责任编辑 靳荣莉)
G641
A
1008-469X(2010)03-0088-04
2010-02-03
注:本文为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研判与对策》(课题编号:200903115)的研究成果之一。
马少荣(1973-),女,河北深县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