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用研究述评①

2010-04-07 15:10郝红艳
关键词:留学生语法汉语

郝红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421)

汉语语用研究述评①

郝红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421)

语用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引入中国,近三十年来,汉语语用研究无论在汉语本体研究,还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为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汉语;语用;研究

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门学问。[1]3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引入中国,最初,主要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研究对象围绕着外语语用法的特点,以提高中国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为目标,取得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成果。1982年,胡附、文炼发表的《句子分析漫谈》,把“语用”纳入汉语语法的研究范围。近三十年来,汉语语用研究无论在汉语本体研究,还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 、汉语本体研究中的语用分析

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增补本)在讲到语序时,提出必须要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思想,汉语语用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1982年,胡附、文炼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的《句子分析漫谈》一文中指出“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语用的区别”。[2]7之后,二人发表的《关于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4年第3期)中对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进行了阐述。1985年胡裕树与范晓的《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基本形成。该文明确指出:“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3]7文中进一步阐述“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3]8,还区分了主题与主语的不同,主题是语用分析中的重要概念,跟主语、施事属于不同的平面。作者认为,语用平面除主题和评论以外,还包括表达重点、焦点、行为类型、口气、增添、变化等等。之后,汉语界引发了关于语法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大讨论,语用开始并纳入汉语语法的研究范围,施关淦、范开泰、范晓等语言学家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范开泰的《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一文,举例说明了语用分析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意义,指出语用分析包括话语结构分析,如话题;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分析,如焦点;信息结构的分析;语气情态分析等。范晓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汉语句子的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邵敬敏的《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均是依据三个平面理论对汉语进行分析的专著。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使语法研究更全面更深人,做到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描写、解释和实用相结合,切近了语法的本质,并对人们灵活运用语言有实际指导意义。

在三个平面理论的影响下,一些汉语研究者从汉语本体出发,结合汉语的某个语法项目进行语用研究。这类文章从汉语本体出发,将一个语法结构体置于交际场合,在传统语法探讨的结构意义之外,挖掘语用意义,揭示汉语的语用特点。如卢福波、吴莹的《请求句中“V”、“V一下”与“VV”的语用差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一文分析了“请求”句中三种结构形式“(请)V、(请)V一下、(请)VV”的形式特点、语用含义及其语效;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汉语学习》2005年第5期),根据话题结构和传信范畴等理论,分析中动句的信息结构特点,并讨论中动句的句式扩张过程,即从典型的受事作主语的中动句发展到工具作主语的中动句和处所作主语的中动句,还从句法构造、语义表达和话语功能三个方面,比较了中动句和难易句的异同。李宝贵的《隐性否定的语用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文章通过对几种实用汉语会话教材的考察,对汉语隐性否定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了5种表达形式,即用具有否定意味的词语表达、用反问句式表达、用假设复句表达、用祈使句式表达、用感叹句式表达,并对上述形式进行了语用分析。刘金华《汉语语序灵活性的语用考察》(《学术交流》2004年第2期)认为:汉语的语序既有规约性,又有灵活性,而且体现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中。结合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和会话结构六个方面对汉语语序的灵活性进行考察。杨明义《汉语“NP+(VN+AP)”句式中“VN”的句法语用特点考察》(《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文中通过与谓语位置上的述宾结构的比较,考察了“NP+(VN+AP)”句式中小主语位置上述宾结构“VN”的非时间性、非述谓性、无界性、指称性、话题性、非信息焦点性等句法语用方面的特点。徐阳春《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考察》(《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考察了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意义。认为汉语动词重叠式在语义上具有时间短、动量小的意味,而语用上并不真正表示时间短、动量小;它在语用上具有舒缓的表达功能。形成这种语用功能的原因是:这种重叠式都含有或隐含“一”,“一”既可以表示最小又可以表示不定指。并以其他语言和方言的类似现象作为印证。

此外,还有李宁、王小珊的《“把”字句的语用功能调查》(《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通过对300多万字语料的调查,考察了汉语中“把”字句在话语中的语用功能类别,并对各类功能逐一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把”字句的主要语用功能有“阐述、指令、表达、宣告”作用的结论。金立鑫的《“把OV在L”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中国语文》1993第5期),王环宇《谈谈“不”和“没”的语用区别及“不”和“没”的位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增刊第3期),李彦春《令留学生头疼的称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杨玉玲《谈“宁可……也……”的语用条件和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增刊第3期),冯传强、方颐《现代汉语副词“几乎”和“简直”的语义、语用差异》(《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华玉山《关于离合词的语用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第3期)等等都是针对汉语具体语法项目的语用分析。

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用研究

在语用学引入汉语研究后,对外汉语界也借鉴语用学理论,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开展语用学研究,希冀对汉语教学起指导作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等杂志中,刊登了一些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学研究的文章。如:早期的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对“语境”进行研究、对留学生的语用能力情况的调查研究。常敬宇1986年发表的《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提出:“研究语境不仅对研究语言的使用有实用意义和价值,而且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更具有实践意义。”[4]118并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自然地理背景三个方面,联系对外汉语教材,举例说明教师在讲授汉语知识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授语言的运用如何适合其特定的语镜。呼吁“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予以重视和研究”。[4]126之后,作者还撰写了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研究的有关文章,如:《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言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1期)、《对外汉语教学应重视语气情态表达——兼谈汉语语气情态的语用功能》(《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4期)、《汉语的语用意义》(《思维与智慧》1992年第2期)、《委婉表达法的语用功能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等等,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具体指导。鲁健骥《状态补语的语境背景及其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一文从分析状态补语的语境入手,探讨这一形式的使用条件和用法,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吕文华、鲁健骥在《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汉语学习》1993年第1期)中,借鉴Thomas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理论,分析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之后,语用研究者又针对留学生的语用学习情况,以留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一类是着眼于留学生整体语用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留学生在语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刘颂浩、田俊杰《留学生汉语语用情况调查》(《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此文对北大留学生的语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学生在语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一些建议。孙德华《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语文学刊》2006年第8期)一文设计语用能力调查问卷,对留学生进行了课堂测试。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留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要低于社交语用能力。毛嘉宾(华中师范大学,2000)的硕士论文《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探析》从语言、文化、思维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入手,从语言的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方面剖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并分析了这两类失误的性质和特点,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探讨了形成语用失误的成因,认为:母语文化的影响、汉语文化未内化、文化认同矛盾、语言能力的制约、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等都是导致语用失误的成因。刘蕊(北京语言大学,2007)的硕士论文《美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社交语用失误的考察与分析》也属此类。

另一类是着眼于留学生对个别汉语交际功能项目的学习研究。如:丁安琪《欧美留学生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模式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通过对所收集的例句进行分析,比较留学生与以汉语为母语者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的不同模式,并对留学生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唐玲《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一文从愿望维度和语言表现维度考察了拒绝言语行为的特点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实施这一言语行为的主要问题。白娟、贾放的《汉语元语用标记语功能分析与留学生口头交际训练》(《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增刊第2期)认为,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功能是衡量交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汉语元语用标记语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留学生使用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特点及偏误进行分析,并对留学生口头交际训练提出具体的建议。此外还有朱勇《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水平调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第5期);王芙蓉、刘振平的《欧美留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第4期),均对留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进行了研究。

三 、汉语语用研究方法

语用学对汉语领域的影响,还体现在语用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上:

1.对比研究法: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对比语言学兼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双重性质,其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多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语言之间的异同。目前的汉语语用学研究主要运用的是横向对比法,即将目的语的语用表现与母语在同样语境下的行为或使用语言的策略进行对比,并提供解释。如朱湘燕、周健《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中外对比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就是运用了对比研究法,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实施批评言语行为的情况,从批评观念、批评策略的选择、批评所使用的词语和表达句式、社会批评文化心理四个方面与中国人的批评实施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孙晓曦、张东波《美国大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能力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通过书面话语填充任务研究美国大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能力,与汉语母语者对比研究,发现这些汉语学习者请求能力较低,与汉语本族语的请求能力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2.调查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大量的语料,从语料的归纳分析中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语料的收集通常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得到:如录音访谈,记录调查对象的真实话语;问卷调查,通过语篇填充式问卷或多项选择问题问卷进行相关项目的调查;从书面语料中截取有用的语料等。如刘颂浩、田俊杰《留学生汉语语用情况调查》(《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孙晓曦、张东波《美国大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能力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是通过书面话语填充任务法收集语料;丁安琪《欧美留学生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模式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1期)是通过书面语料来收集相关例句。

3.群体研究法:以具有某类特征的一个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而发现此类群体的共同特征的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在对外汉语中,由于国别因素,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语用学习特征也不会完全相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把握相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语用特征,在教学中富有针对性。如刘蕊(北京语言大学,2007)的硕士论文《美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社交语用失误的考察与分析》就是以美国学生为对象,进行群体研究。唐玲《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是以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群体研究;丁安琪《欧美留学生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模式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1期)、王芙蓉、刘振平的《欧美留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第4期)等文都是使用群体研究法进行研究的。

四 、汉语语用研究的总体评价

近三十年来的汉语语用学研究,为整个汉语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并为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汉语研究采用了语用学中的语境、预设、意愿、焦点、已知信息、新信息等术语和分析手段,把语法同语义、语境结合起来研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语境对语义、语法的制约作用,对汉语某些语法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认识汉语的语法特点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用研究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众多的语言学工作者参予,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用教学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如:陈光磊《对外汉语的语用修辞教学》(《修辞学习》2006年第2期)提出:“语用修辞教学要阐明和实践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要阐明和实践追求交际效果的修辞方法,使学习者具有得体地、适切地理解和使用汉语的修辞能力”。[5]7吴伟平的《汉语教学中的语用点:由点到面的教学实践》(《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一文,以香港中文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为例,围绕着“语用点的结构与难度指数、语用点与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如何以语用点为纲定出教学大纲及教学指标”[6]91三个问题,提出一种逆向设计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先根据主流学生的要求设计考试,再按测试的内容和形式决定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由考试之点及教学之面。语用点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测量,也是贯穿测试、教学和教材编写各个重要环节的基本单位。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教学理念提供了一种从语用出发的新模式。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汉语语用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数的研究都属于应用型研究,即借助于语用学现有的研究理论,结合汉语实例进行语用探讨,对汉语语用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偏少。从研究视角上看,篇章分析还不够,“一方面对国外有关理论方法还不够了解,另一方面,针对汉语篇章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也还很少”。[7]51另外,关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用教学研究,也仅限于部分交际功能项目,还没有对交际功能项目展开全面研究。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

[2]胡 附,文 炼.句子分析漫谈[J].中国语文,1982(3).

[3]胡裕树,范 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4]常敬宇.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

[5]陈光磊.对外汉语的语用修辞教学[J].修辞学习,2006(2).

[6]吴伟平.汉语教学中的语用点:由点到面的教学实践[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7]王道英.汉语语用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3(4).

A Review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HAO Hongy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Guangdong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510421)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na in 1980s,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have scored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as a research object or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is provides new 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the Chinese studies.

Chinese;pragmatic;studies

H030

A

1674-117X(2010)05-0119-04

2010-05-0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教改项目“网络环境下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20094541)

郝红艳(1973-),女,河南省鹤壁市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汉语方言与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李 珂

猜你喜欢
留学生语法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跟踪导练(二)4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