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消费的文化视角看克里奥尔化与身份建构

2010-04-07 14:03韩松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加勒比海丹麦全球化

韩松立

(华中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从饮食消费的文化视角看克里奥尔化与身份建构

韩松立

(华中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文章从饮食消费的文化因素出发,对全球化过程中饮食的克里奥尔化进行了分析,并以丹麦格陵兰岛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饮食为例,探讨了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对身份建构和认同的作用。

饮食文化;克里奥尔化;身份建构

饮食消费是人类最具普遍性的行为之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饮食习惯各具特色。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和融合,也导致了各民族不同风格的饮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交流。在许多城市人们都能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风味的饮食,如俄罗斯的三剑客——黑面包、伏特加和鱼 子酱;意大利的比萨和通心面;巴西的烤肉;墨西哥的玉米饼;中国的饺子;韩国的泡菜;蒙古的奶茶;阿富汗的抓饭等。饮食习惯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们长期受到差异化的生态环境和营养条件制约而逐渐形成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饮食风格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一 饮食消费中的文化因素

人类学家Sidney W. M intz指出,人类赋予饮食的象征意义远比其简单的营养内涵丰富得多。[1]从象征符号的角度看,饮食文化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更深广。《饮食文化概论》中认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2]文化研究者将饮食文化作为现象剖析,从文化角度研究饮食的历史、习俗以及与其他文化的相关性。

饮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消费中的差异所反映出来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差异。许多学派的学者都对文化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Geert Hofstede的文化“洋葱理论”和显性文化与隐形文化的观点。Hofstede将文化看作是一层一层的洋葱皮,分别由符号(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构成,核心是价值观,最外一层是符号。[3]根据Hofstede的观点,饮食文化属于文化洋葱图中符号层和风俗仪式层,不同的食物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符号,不同的饮食方式和习惯则象征着不同文化中的礼仪。而显性文化与隐形文化的观点将文化喻为一座冰山,露在水面可见的是显性文化,在水下的是隐形文化。饮食文化的物质部分属于显性文化,而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思想和哲学则属于水下的隐形文化。饮食文化带给人们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与丰富,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

二 饮食消费中的克里奥尔化

全球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变革,不同的习惯、风格、方法和偏好比过去更易影响到世界上其他的许多群体。在饮食消费方面,全球化带给人们更多选择美食的机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食物混杂在一起,使人们的餐桌更加丰盛。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逐渐开始接纳或吸收来自其它地区的饮食风格。

(一)克里奥尔化

法国哲学家福柯指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一种文化是独立的和纯粹的,所有文化都是杂交的、异质的、千差万别的和多元的。”[4]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全球化对于不同群体饮食习惯的影响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同质化与异质化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向[5]。其中,文化同质化强调文化的共性与统一,表现为超越本土、民族和区域的一般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文化异质化则强调文化差异与个性,表现为对本土、民族和区域文化的认同和意愿。然而全球化对于迁徙人口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影响并不能简单的用同质化或异质化来区分,它是一种创新后的产物。例如,Allison James在调查英国全球化过程中食物消费模式时,发现伦敦的某家餐馆内的食物如同东西方的大杂烩,汉堡、羊排等典型的西方食物却以带有浓郁东方饮食文化色彩的印度酥油和红辣椒作为调料。[6]P77-92虽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不同文化及饮食已经不可能泾渭分明,但人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所品尝到的许多特色饮食其实并不正宗,它们往往掺杂着多种饮食文化的元素,同传统饮食相比大多是经过改良后的混合物,而这种改良可以被称为克里奥尔化。

克里奥尔(Creole)在英语和法语中都是“混杂”的意思。克里奥尔化意为一种相互混合、融合、混杂、杂糅的过程。最早使用“克里奥尔化”这一理念的是巴贝多作家卡玛乌·布拉特委特,他用克里奥尔化来解释残酷而又具有创造力的文化碰撞过程。如今,“克里奥尔化”被广泛用来形容一次没有边界的混杂、一个更新和成长的痛苦过程。这种混杂的根基是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之间因意识形态或种族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和冲突,其结果是为创造新文化提供基础[7]。

与同质化和异质化不同,克里奥尔化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观点。它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是“本土与全球意义的混合”。人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日常生活中全球性的东西,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它的本质是两个或以上的文化的汇合,相汇合的文化之间是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实际上,没有任何产品能免于克里奥尔化,任何一种产品一旦进入新的文化环境就被赋予新的意义。

(二)丹麦格陵兰岛和加勒比海地区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

饮食的克里奥尔化是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之一。移民群体既要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又要遵循传统的食物消费模式,从而加速了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

(1)丹麦格陵兰岛饮食的克里奥尔化

格陵兰岛在并入丹麦之前,居民以爱斯基摩人为主,他们的饮食与季节相关,其传统食物主要包括干小海鱼、干海豹、干驯鹿肉等。由于丹麦的食物与格陵兰的食物有很大的差别,很多格陵兰岛人迁入丹麦后,其饮食习惯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格陵兰食物很难在他们丹麦的新家中发现。但在移居丹麦的格陵兰人眼中,丹麦食物依然是“外来食物”,而格陵兰食物则代表“怀旧食物”。丹麦的饮食习惯影响了生活在丹麦的格陵兰人对自身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属于边缘人,“丹麦食物代表的是以克里奥尔文化形式表现的西方,而格陵兰食物代表的是真正的格陵兰生活方式”[8]。因此,在丹麦消费格陵兰的食物的文化意义与在其本土消费的意义有所区别。在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下,食物的克里奥尔化随即开始产生。Suasaat就是克里奥尔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格陵兰风格的菜肴。这道菜的原材料包括进口的大米和洋葱,以及格陵兰本地的海豹肉或鲸鱼肉,将它们混合后即成为一道克里奥尔的汤。

(2)加勒比海地区饮食的克里奥尔化

加勒比海是一个多民族高度融合的地区。早期在加勒比海地区定居的多为欧洲一些富有的种植园主,他们通过非洲奴隶贸易带来了大量的种植园工人,随后以印度人为代表的亚洲移民也涌入该地区。当地居民和大量来自欧洲、亚洲和非洲的移民长期混杂在一起,因此加勒比海的传统菜肴和该地区的移民史密切相关。加勒比海地区的饮食在不断的改良和融合中,既保留了法国菜的精致、西班牙菜的质朴,又有黑人厨师的烹饪风格,而包含了椰奶、肉桂、咖喱粉等在内的许多食品和香料又散发着传统的印度文化气息。欧洲种植园主、流亡人群或移民们将欧洲、西非、印度以及美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加以改进,然后与加勒比海当地食物原材料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美味的加勒比海菜系,充分体现了加勒比海地区饮食克里奥尔化这一动态的过程。

三 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与身份建构

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体现了人们既受到文化功利性的影响而倾向于混合性饮食消费,又出于自我确认的需要而追求饮食的异质性。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使得人们通过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不断进行饮食文化创新。

(一)功利性的混合化饮食消费

混合化饮食消费通常发生在第一代移民为适应新环境中的食物资源时,一个群体通过调整和改变其原有身份的方式,以适应新的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理念。文化主体出于文化的功利性需要必须接受包括饮食习惯在内的当地文化。随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在逐渐吸收新的食物同时也传承从前的食物。无论是格陵兰岛人,还是加勒比海地区的外来移民都在接受、适应当地饮食的同时,部分延续其原有的饮食习惯。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充分反映了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食物的混合,以及外来食物经过改进以适应新环境中的烹调原料和新文化中人们对食物的期望。

(二)自我确认需要的异质性饮食消费

异质性饮食消费主要反映出来自不同文化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均保留其特有的饮食习惯。人们往往会将完全放弃传统的饮食习惯视为一种不敬和亵渎,而且从自我确认的需要出发,表达“我们”和“他们”这种特殊的“身份标志”,而这种身份又通过食物消费的具体形式来体现。消费这些食物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若不消费传统食物就意味着脱离原来的群体。格陵兰岛人和来到加勒比海地区的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一样,都通过传统食物的消费展示在当地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的保护意识。

(三)追求新的身份建构与认同

饮食消费和身份具有符号意义的联系。Mackey指出消费行为与身份建构之间具有相互关系,消费者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消费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消费行为转换身份[9]。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的过程中关注的是他们是谁,即他们的身份,从而出于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传递他们的“品味、收入、职业、性别、地位”及许多其他社会元素;同时,消费者通过购买、消费及展示所属物以区别于他人,从而创造、认同及相互竞争某一社会身份。丹麦的格陵兰岛和加勒比地区饮食习俗的克里奥尔化都涉及到了身份建构的问题。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可以看作是消费者对其身份的重新建构,即人们通过原产于全球各地的不同食物带来的不同文化的组合建构自己的形象和身份。这是一种全新的混合身份,既满足了对当地文化的适应需求,又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元素。饮食消费已经成为区别人们身份的标志之一,人们能够通过饮食消费区别个人或群体的身份,“告诉我你吃什么,我会告诉你,你是谁”。

饮食是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如何使不同民族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既保持原有文化特征,又能够适应新文化环境,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为人们提供了启示。在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过程中,人们实现了全球化特征与本土化特征“文化融合”的转变,并在频繁的接触和交流中不断创造了新的文化,保持了文化多元性。

[1]M intz,Sidney W. Sweetness and Power[M].London: Penguin, 1985.

[2]赵荣光,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Hofstede,G.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 ind: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urvival[M]. M cGraw-Hill,1997.

[4]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7.

[5]张静.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J].教学与研究,2002,(5).

[6]James,A llison. Cooking the Books: Global or local identities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food cultures?[A].In Howes, David, (ed.).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Global Markets, Local Realities[C]. London: Routledge.1996.

[7]丹尼斯-康斯坦·马丁.克里奥尔化的南非?混合、杂糅和克里奥尔化:(重新)想象南非经验[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7, (1).

[8]Askegaard, Søren, Dannie Kjeldgaard and Eric Arnould. From the Board to the Supermarket: Cross Cultural Encounters of Greenlandic and Danish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EB/OL].http://marketing.byu.edu/htm lpages/ccrs/ proceedings99/askegaard.htm l; 2005-11-09.

[9]Mansvelt,Juliana. Geographies of Consumption[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5.

(责任编校:王晚霞)

Creo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from Dietary Consum ption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HAN Song-l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China)

Taking cultural factor of dietary consumption as a departure point, the paper analyzes dietary creolization in globalization and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creolized diet for constructing identity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 ith the cases of Greenlandic food in Denmark and French-speaking diaporas’ food in Caribbean.

dietary culture; creo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G04

A

1673-2219(2010)05-0082-03

2009-10-30

韩松立(1976-),女,安徽潜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及词汇学。

猜你喜欢
加勒比海丹麦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真相
Hola,来自加勒比海的问候
他是一个海盗
丹麦Skovbakken小学
加勒比海
全球化陷阱
丹麦圣诞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