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及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2010-04-07 13: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

杨 军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永州 425100)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及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杨 军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永州 425100)

邓小平对我党解放思想的理论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重新恢复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实质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克服重重阻力,开拓创新,逐渐走上了一条民富国强之路。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邓小平;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P1)这是我们党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坚持解放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所得出的重要结论。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航程。思想解放的高潮不断兴起,思想的大解放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这一系列化时代的历史巨变,与党的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1

一 支持和领导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举国翻腾,人心思变,百废待举。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选择。然而,思想理论战线依然盛行的是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两个凡是”的提出不仅没有改变反而造成了新的“思想禁区”和“精神枷锁”。与此同时,还有部分人对毛泽东思想、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持否定的态度。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全文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针对“两个凡是”,指出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文章发表后,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较量由此而展开。这场争论不仅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它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命运。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魄力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2](P191)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2](p114)并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2](p119)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2](p38-39)主要是“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2](p114)邓小平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2](p114)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了。”[2](p118)并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2](p119)

“怎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现在党内外、国内外很多人都赞成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什么叫高举?怎么样高举?大家知道,有一种议论,叫做‘两个凡是’,不是很出名吗?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2](p126)他进一步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指出:“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2](p128)以后,他又反复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我们要根据现在的国际国内条件,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搞‘禁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3](p80)12月13日,他又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这篇讲话,是在我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p141)那么,什么叫解放思想呢?邓小平认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p279)“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p364)他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p143)“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因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2](p143)这篇讲话,把思想解放的历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全党在思想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为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每前进一步都是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大胆创新,才不断开辟新道路。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实践上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并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些理论集中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邓小平强调要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有其特殊性。邓小平指出:“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p6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正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他既坚持了原则和信仰,又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迁、国情的差异,没有为经验所困、照抄照搬他国模式,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实事求是探索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得出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强调这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惨痛教训。得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4](p252)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键就是实事求是,准确地把握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自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没有发生改变。邓小平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不是立足于书本,而是立足于现实,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p313)他关注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名”,而是社会主义的“实”;他关注的不是社会主义的现有特征,而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他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4](p225)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的认识,是通过对“一大二公”的否定,对平均主义和计划经济弊端的否定,最终得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怎样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能否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p372)由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止是没有出路的。由于“左”的危害,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还不够高,由此决定了所有制不断升格的“穷过渡”,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来“促生产”。正是有了这些惨痛的教训,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看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又看到了由于具体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束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不出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动力和后劲。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邓小平就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p150)只有变革这些不适合国情的生产关系,才能释放出生产力发展的能量,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邓小平深刻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4](p134)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1](p2)

(5)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从这一国际环境的实际出发,他提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针对过去闭关自守给我们带来的落后状态,他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所必不可少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4](p78)我们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我们自己,封闭只能带来落后。

(6)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邓小平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它规定了我们这样的国家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的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它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7)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展战略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台阶式发展战略”。这同样体现了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之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一方面,直面百年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提出了规划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又从现实出发,稳扎稳打,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操作的分阶段的目标,即“分三步走”。他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4](p109)后来又将这一发展战略修改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在较高水平上现实共同富裕。

(8)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毛泽东在50年代就旗帜鲜明地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5](p133)面对改革开放后变化了形势,邓小平一如既往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而没有别的什么力量能担此重任。“中国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2](p267)与此同时,他还指出,共产党必须适应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在依靠力量上,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依靠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祖国统一问题。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正如邓小平所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4](p59)因此,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一国两制”是邓小平集我们党第一、第二代领导集体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高后提出来的。针对台湾、香港和澳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基本内涵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如今,香港、澳门已经成功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与祖国统一的问题亦应尽早得以解决。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提出,体现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新思路、新构想,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当代的实际,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在这一点上如果没有彻底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党在改革开放 30年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精神。”“思想解放了,脑筋活了,想问题的面就宽了,无论是发现和选拔人才,无论是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无论是开拓新的领域和新的事业,办法就会更多,路子就会更广阔。因此可以说,解放思想是一个法宝,是一个帮助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永远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的法宝,必须伴随建设和改革长期坚持下去。”[6](p2080-2081)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有:必须始终牢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开拓新局面的根本思想武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检验真理;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7](p538)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必须树立世界眼光,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和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必须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充分发扬民主,鼓励畅所欲言,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努力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融交流中谋共识;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些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在解放思想中形成的认识成果,为我们解放思想提供了基本遵循,必须倍加珍惜、很好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一直在强调思想解放,科学意义上的思想解放是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题中应有之意,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自然要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无止境,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解放思想也就没有到头的时候。那种对解放思想感到厌倦,不愿再举解放思想的旗帜,决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应有的态度,也决不可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正如邓小平所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这就“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4](p367)“解放思想能量可大了。”[3](p123)今天,只有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才能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泽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李长春.在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5-09(5).

A76

A

1673-2219(2010)01-0095-04

2009-09-08

杨军(1969-),男,湖南洞口人,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