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琼光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海南海口 570203)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城市文化建设
符琼光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海南海口 570203)
海南应当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海南城市文化建设中应当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应当正确处理传承本土文化与开放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各类文化的相互包容、相互发展;应当正确处理经济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生态的和谐。具体思路和设想是: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平台,努力打造区域文化交流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城市文化资源整合;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铸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
海南城市文化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始终是以其文化发展形态所决定的。区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何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管理者认真研究而必须解决的重大命题。笔者不揣浅陋拟以本文略陈管见。
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加快海南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标准谋划海南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愿景,是新形势赋予特区建设者的历史使命,也是特区建设者的历史责任。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前夕视察海南时强调指出:海南经济特区要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这是中央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新时期的政治使命。新的政治使命,新的历史起点,需要有新的思维、新的路向、新的举措。这一特殊的政治使命,决定了海南在新一轮发展重要时期,应以全新的制度安排,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探索发展新的路径。要抓住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实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双轮”驱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兴生产力,特别是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暖挑战的条件下,文化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增长点。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9月召开的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对气候变暖,我国已向世界庄严承诺减少碳排放量。低碳经济已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器,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海南作为实行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区域,生态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资本,更应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观念,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组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骨干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城市作为特定区域空间形态,是区域文化的载体。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文化将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用以指导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发展规划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前瞻性,又要考虑海南文化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具有针对性;既要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从长计议,又要考虑现实发展需要,作短期安排;既要对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安排、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做出规划,又要兼顾其他文化业态和文化企业的发展;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注重文化的创新。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要从海南的实际出发,考虑文化的差异性,量体裁衣,力戒抽象化、空洞化,切忌不切实际的文化理想主义。要按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部署和总体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创新海南文化发展的新体制和机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生产力;着眼于建立合理高效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产业战略思维和发展经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文化企业;着眼于优化资源配置,找准市场定位,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发展文化与发展旅游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核心。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营销手段。海南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既有中原文化的延续,又有本土文化的传承;既有海岛生态文化的禀赋,又有海洋文化的恩泽。但是,海南城市文化的承载力与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还不相适应;现实的城市发展程度与现实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相适应;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旅游者需求还不相适应;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相适应。这构成旅游文化建设的四大矛盾。海南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就必须解决城市文化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和问题,要以生态为引力,以文化为张力,以旅游为支撑力,铸造海南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产业要与旅游产业融合,实行产业链接。加强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借鉴印象海南岛文化企业的有益经验,促进文化产品与旅游品的融汇,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要着力做好“红”、“蓝”、“绿”三色旅游文化的文章。海南具有23年红旗不倒的光荣革命传统,红色旅游文化尚待挖掘;海南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蓝色海洋文化尚待提升;海南有989万亩热带雨林,绿色生态文化尚待完善和强化。“红”、“蓝”、“绿”已构成海南三维旅游文化,应在挖掘其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海南旅游文化的支撑力。要丰富和创新海南欢乐节的内容和形式,注入多维度、高品位的文化元素,使之成为海南旅游文化的一大品牌。还可以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推介,使旅游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内涵,陶冶旅游者的精神情操。同时,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等,以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城市文化是多元化、多样性的。海南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其路径应实行本土优秀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相融合,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融合,经济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融合。笔者认为,应当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目前又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目前海南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粗放的业态,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些产业还缺乏核心技术而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要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必须靠科学文化的支撑。邓小平同志说过: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靠科技和教育,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1]。这对海南产业的振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要实现产业的振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内在动力。海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必须把握这一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创新一个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文化产业,创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同时通过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教育和动员广大市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去,贡献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和精神动力,以推动海南产业战略转型。
海南自西汉时期就列归中央管辖。唐宋时期又有一批贬谪官宦带来中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的文化构成了浓郁的本土文化。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赖特说过:“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惟一真正的文化”[2]。在文化的构成要素中,本土文化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它是生存习惯、文化习惯、行为习惯的一种固化。要发展城市文化竞争力,需要对本土文化进行科学理性的提升和引导,使之与当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应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使其成为海南旅游的重要元素。旅游其本身是对某一区域本土文化的浏览和考察的过程,领悟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色,进而加深对某一民族的了解。一个区域、一个城市都有其特色的文化构成,如儋州市的调声、黎族的打柴舞、文昌市的盅盘舞等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应进行挖掘和整理,提练其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海南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如珠崖郡、儋州郡遗址和府城古城墙遗址的挖掘、开发和保护,加强对琼崖志、琼州府志等海南文化典籍和丘濬、海瑞、苏东坡等古文化名人作品或在琼作品的整理,加强对黎族医药的挖掘、收集与保护,以提升其本土文化的品位。
经济特区是开放的,特区文化也是开放的。城市文化建设在挖掘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应吸纳、兼容外来文化,使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可以肯定地说,海南文化的内核中,有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履痕。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一大批特区建设者、投资者从内地、境外带来新的文化思想、思维方式、发展理念,随着交流合作的深化,彼此产生了思想上的融合,发展理念上的融合,给本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本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城市文化要发展、特区文化要发展,必须实行文化开放。吸纳世界各国、我国其他区域、城市优秀的文明成果,建立多元的、开放的文化发展机制,要具备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备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野,将外来文化有选择地进行自我融合,剔其糟粕,纳其精华,为我所用。
经济本身是文化创造活动。经济活动是以创造劳动产品为实现形式的,而实现这一形式的驱动力是科学文化。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科技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还必须有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新的境界去驾驭经济活动。劳动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其经济活动价值的高低、劳动产品的优劣。所以说经济是一种文化创造。
然而,经济与生态是相互依存,互为发展的。经济是生态的依托,生态是经济的基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将阻碍经济的发展。生态是一种文化,是人类利益价值的体现。生态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的价值诉求,是生命、自然、人和社会共生、共存、共荣、共乐的整体形态。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城市建设说到底是以追求建设人类宜居的生存、生活环境为终极目标的,以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城市建设者、投资者和执政者,必须正确树立功利观、政绩观和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集团利益与社会利益、本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化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产品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不庸讳言,海南城市文化建设与内地一些城市的文化建设相比还显得相对滞后:文化产业规模小,文化产业人才匮乏,财政投入不足,城市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有待于强化,全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协调机制尚未健全,文化资源的整合还有待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成就落后,低水平建设现象依然存在。鉴于此,海南城市文化建设应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以创新文化体制为切入点,以铸造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目标进行文化创造和营销。
博鳌亚洲论坛是永久性会址,是亚洲政要、学者、商贾发表政治见解、探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探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交流平台。这一平台所产生的文化效应,是我国其他一些地区所不能企及的。这正是海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海南的一张“名片”和“品牌”。海南要发挥这一优势和利用这一“品牌”效应,做好博鳌文化这一篇文章,努力将博鳌打造成为区域文化交流中心。一是协助论坛秘书处和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博鳌论坛所形成共识的协调落实机制,加强和扩大文化合作交流。通过协调将一些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经济、文化项目落户在海南。积极探索建立经济、文化领域高层对话与合作的有效机制,推动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二是加强亚洲民间经济文化对话和交流,以经济、文化发展论题为切入点,深化多边合作,提高文化交流质量,促进相互理解与支持,以扩大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三是加强经济、文化人才培训。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亚洲经济文化人才的培训基地,建立经济、文化管理人才的交流合作培训机制,构建人才培训的合作平台,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高级经济文化人才,提高经济文化管理的整体水平。四是借鉴法国“戛纳”的经验,利用博鳌的“品牌”效应,建设亚洲电影文化城。要加强与亚洲电影界的合作与交流,举办海南博鳌亚洲电影节,逐步提升博鳌的文化品牌,努力打造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电影文化娱乐中心。
笔者认为,要发展和壮大海南城市文化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旗舰”。海南的文化产业一直处于地域分割、各自为战的状态。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应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整合文化资源,推行三个“打破”:打破行业壁垒,实行出版发行产业整合。在前段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将海南的几家出版社和新华书店进行资源整合,组建海南出版发行集团,实行出版发行链条式的发展模式。运用新华书店发行营销网络,壮大海南出版社图书市场份额,促进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打破出版权分割,实行各期刊出版产业的聚集重组。将国家出版总署批准我省公开发行的各类期刊整合重组,组建期刊出版发行集团。下设若干个期刊编辑部,减少行政人员,解决各种出版权分割带来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机制问题。打破地域屏障,实行演艺产业强强联合。将省、市琼剧演艺团体进行重组,组建海南琼剧演艺集团,实行强强联合,发展壮大琼剧演艺产业,创作琼剧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琼剧演艺业的文化需求。将省、市歌舞文化艺术团体进行重组,组建海南民族歌舞演艺集团,立足于海南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根植于海南特色文化的土壤,借鉴原广东民族歌舞团(原海南行政区歌舞团的前身)创作经验,创作和演出高层次、高水平、具有浓郁的海南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使海南民族歌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是创新城市文化管理体制,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海南文化体制创新关键在于构建有利于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重点推动三个转变:由政府单一性办文化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多元化投资办文化转变;由行政手段管理向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协同管理转变;由发展文化事业为主向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转变。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机构法人化的运行机制。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应转变到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培育和管理文化市场,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上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环境。
三是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建设文化产业基地。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源。海南缺乏的是高层次的人才群体。要把人才引进同项目引进结合起来,同产业集聚结合起来,同引进战略投资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以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短训等形式培养现有人才。要通过优惠政策和宽松创业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目前,海南的城市文化产业尚处在生产导向阶段。要使海南的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政府的扶持和推动是至关重要的。要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品牌培育、资源整合、重点推动、园区聚集”等发展思路和措施,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集群。特别要搞好老城院士、博士创业园区的建设,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扶持一批博士、归国创业人员等高端人才创业,创建文化产业基地,提高海南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注重文化创新与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矛盾对立的统一,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是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资源。《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证明社会和民族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这对于当前海南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区保护以及新建筑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持城市发展轨迹,留存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城市建设应彰显城市个性特色。笔者认为,一些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古建筑诸如海口市和文昌市的骑楼建筑形态以及琼海市古民居应作为文化历史遗存保存下来,并立法予以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海南可引以自豪的本钱是天赋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建设要突出这一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流人类宜居城市优美的环境。要注重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致性,注重建筑作品创制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注重个体建筑与群体建筑的融合性,注重城市建筑空间布局与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努力做到聚其形态、涵其意境、传其神韵。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理念,坚持文化的人民性。人民是城市的主体,也应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应实行“阳光作业”,让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注意倾听民声、反映民愿、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以彰显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减少城市建设中的不适当的“长官意志”。
二是注重文化创新,创造城市文化优势。创新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源泉。城市文化建设,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行创新。文化创新应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文化创新重点应放在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上;放在城市文化的推介营销上;放在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形象设计上;放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创新要有自主性和前瞻性。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城市个性风格,独特人文理念,切忌“千城一面”,风格雷同。要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趋向,借鉴世界最新的文化成果,以体现文化的民族特色,彰显其时代特点,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三是培育城市精神,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一个团体需要有团队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以激励人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所谓城市精神,是指城市文明素养、道德情操、意志品格、生活信念、精神价值的总和,并经过市民的广泛认同的价值追求。这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定位,是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在于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市民的素质和品格,凝聚城市市民的向心力和创造力,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聚合。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只在于物质的积累和城市地标建设、人文景区的塑造上,还在于文化的积淀所蕴藏的城市精神。城市不仅是物质创造的空间,更应是灵魂塑造的空间,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要顺应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一有利机遇,建立有利于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文化生产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的社会机制,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让游客欣赏丰富的旅游资源、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领略市民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展示力。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2]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61-662.
The City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FU Qiong-guang
(The Legislative Affairs Commission,Standing Committee of Hainan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Haikou 570203,China)
By grasp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Hainan should strengthen its city culture development,which should carefully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relationships:economic constructing and culture constructing to real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both;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and opening to exotic culture to realize the mutual tolerance and development among various cultures;the economic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ulture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between society and ecology.Our specific ways and assumptions are:the first,to build regional culture exchange centre on the base of the platform,Bo’ao Asia Forum;the second,to deepen culture institutional reform to integrate city culture resources;the third,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to create a featured city culture brand.
city culture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Hainan
G 112
A
1004-1710(2010)05-0008-06
2009-11-01
符琼光(1957-),男,海南文昌人,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地方立法实务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张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