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思维的影响

2010-04-07 08:54赵永欣孙乃荣
关键词:英语专业能力课程

赵永欣,孙乃荣,闫 惠

(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思维的影响

赵永欣,孙乃荣,闫 惠

(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急剧的深刻变化,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英语专业以纯文学为专长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越加严重。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想方设法调整课程设置;学生为满足就业需要学习了各种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但是,他们的就业前景仍然不乐观。笔者根据这些现象,分析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对学生就业能力产生的作用。论述了改变目前英语教学管理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知识扩展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英语专业;教学管理方式;课堂教学模式;就业思维

我国高等院校实行大众化教育已多年,大学生的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挑剔越来越苛刻;同层次、同专业、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于是,“就业难”的舆论给每一位应届毕业生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全国设有英语专业的院校已经达上千所,英语专业招生规模约80多万人/每年。根据2010年麦可思公司(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内容包括就业与月薪、去向分布、失业与预警分析、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职业任务、求职分析等,结果显示为英语专业亮起了红牌。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的导论中说:学生就业只有10%的人真正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工作。然而,通过削减英语专业招生规模或调整课程设置以便与就业市场对接来解决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势必扬汤止沸。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疾呼需要大量的人才;学校积极为社会培养人才,努力使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接。就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力,本文分析了目前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论述了本科英语专业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知识扩展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一、对当前英语教学模式的质疑

(一)学校替学生“安排”是否过多?

目前,我国高校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所重点大学以外,基本执行校方为学生制定课程时间安排的方法,也就是校方考虑到每个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和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范围,根据知识层次、知识的全面性、专业必修等要求,安排在学生四年学习中的每一学期,开设相应的课程。学生按照专业班级上课,确保按部就班修完本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因此,学生从入学进入某一个专业开始,其四年中每个学期所修的课程已经确定。虽然校方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学科科学性,但是,对学生个人是别无选择的。以某大学英语专业为例,每学期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门数是固定的,一年级英语专业的课程只设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语音;为三年级学生开设高级英语阅读、英美文学、英译汉、汉译英、英美概况、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也是固定的。对于某个课程的难易程度,校方已经认定学生经过前期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接受该专业高级阶段课程学习。校方不会因为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而调整课程开设的时间顺序;学生只能服从学校课程安排。这样,学生习惯了“被安排”,弱化了独立思考做出决定、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做出自我评估、及决定事物的能力的培养。一旦学生离开学校的“安排”,他们不会为自己设计工作进程,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在;当就业遇到不顺利时,他们怨天尤人,抱怨学校没有安排好他们的学业,抱怨课堂老师没有讲授他们就业所需的知识。

(二)英语专业“过多”调整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否明确?

目前,各学校英语专业开设的无论是“复合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外语型”、“主、辅修型”的课程设置,都是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上下功夫,以备学生应聘工作岗位之需。可是,尽管学校加大调整课程设置的力度,根据每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反馈的就业信息看,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乐观。

笔者就目前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大力调整英语专业教学课程,出现很多课程模式:复合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外语型、主辅修型等等。如果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适应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开设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来帮助他们了解涉及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法律、新闻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教育部外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规定大学本科阶段四年总课时数为2 800学时。而这些非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占据学生在校期间英语专业课程的总课时量,冲击着学生英语专业的本业学习。这些偏于形式上的变化,使得英语专业毕业生虽然获得文学学位,文学专业知识不专攻,而相关专业知识又是蜻蜓点水,因此,在他们开始各自的职业生涯时,出现了有的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理想”人才的现象。学生抱怨社会用人单位对他们太苛刻、学校的课程设置不足以满足他们就业的需要,甚至抱怨家长没有门路帮助他们找工作。这种现象表面上是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问题,实际上,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1]。那么,英语专业开设了很多非语言类的课程,其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方便学生就业?如今的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拿出积累的长长的成绩单,他们在有限的在学时间里,能否把今后几十年需要的知识学完?通过开设各种课程,我们的本科教育是否要培养更多的合格技工,还是既有技能又善思辨的人才?从广泛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基本区别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学会“我能做什么”,而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知道“我能做什么”,还要知道“我为什么做”。由于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学完今后谋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因此,本科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学习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那么,我们今天按照短期的社会需求频繁调整课程设置的意义又何在呢?

(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责”是否过多?

目前的英语课堂引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师站在讲台的一端,不时地看着讲稿、解释大屏幕上的文字、和学生目光交流。教师的爱岗敬业体现在教师的认真备课,为学生准备的讲演稿详细又详细,图文并茂,总结俱全。有些教师认为:我要对学生负责;我要教给学生更多知识;我要尽量给学生讲解清楚。

因此,教师将课本内容详细地安排给学生,学生可以静等教师的安排部署,学什么、学多少、如何理解为正确、课后写什么作业、标准答案是什么;教师负责使每个学生都要学到课程规定的知识。教师担心学生学不会、学不好、学得少。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孜孜不倦地听教师讲,抄、记教师的板书。教师为学生营造一座知识小屋,并把他们“请”进去。问题是:这样势必造成学生过分地依赖,形成寄生心理。他们依赖教师的给予,生活在教师的翅膀庇护下,给点吃点,不给不吃;学生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学习,心中没有学习计划、没有目标。一旦身边没有人给予安排,他们就没有选择,也不会选择,只好等待。当他们走出校门,遇到教师没有讲过的东西不知所措,立刻感到失去了往日的被呵护,他们感到非常失落,又是怨声载道。

(四)教师为学生“学”得是否过多?

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篇章内容,将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重要语言点、难点,按照事先准备的程序一一讲授给学生。学生来听课,走进教室,坐在自己的课桌旁,开始做笔记;教师讲解完课文,学生做课后练习。老师讲个不停,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还要掌握全部的课堂内容。问题是:教师所讲的难点、重点是教师自己的难点和重点还是学生的难点和重点?是全体学生的难点和重点,还是部分学生的难点和重点?

今天很多教师在当学生时期接受的教育是:教师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自己做学生时就知道老师应该为学生解答一切疑难问题。因此,教师不断学习,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对解答学生的疑问干脆利落,且出语不凡。这当然是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但是,是否又陷入了一个误区:教师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争论、比较、自主尝试解决问题、追寻答案的机会。

二、对改变目前教学模式的建议

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有能力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并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在这个宏观的目标下,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使教育行为达到预定的目的。中国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把教育的性质比作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是将原材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形成一些外在的推动,使人内心产生动力。“真正的聪明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带入他自己的智慧空间,而是引导学生打开他们自己的智慧空间”(KahlilGibran)[2]。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个人技能,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心灵点一把火,激发他们的灵感,打开他们自己的智慧空间,使他们愉快地融入社会大群体中快乐地生活。因此,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对自己及社会的责任感。

(一)大力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能力

一提到学习,在人们的心目中立刻会联想到老师、书本和生活经验;一提到教育,人们立刻会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面对面的单向交流,联系到固定的教育对象、固定的班级和教师、固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进度、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不同的人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3];而就目前我们的固定班级、固定学习进度的教学形式,使不同的人变得越来越趋于相同化。固定班级授课制还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消磨。

学习西方教学管理模式,校方为学生提供与各专业相关的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并规定毕业终点要修满的学分数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为自己设计学习进程,并且要为自己选择的课程和学习的进度负责。这样会出现一举多得的效果: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精力投入、兴趣所致,为自己在一定时间内选择的特定数量的课程,他们的学习会更主动、目的更明确。自主选课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果断选择。通过分析自己的现有条件,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情,并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训练学生为一个终极目标设计进程、安排日程的能力。

(二)大力培养学生开拓思维

罗杰斯(CarlR.Rogers,1902-1987)的教育理论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使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4]。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如更多的生活化的话题,提供反思自省的时间,使学生通过体验而获得学习[5]。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学习活动的方法,不仅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提高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和显著实效。学生走进教室,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对手,他们要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见解;如小组讨论以“富人是否应该帮助穷人”为题,有的小组的视角是一位富人,有的组则是穷人,有的组是政府官员等等,他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把自己的观点总结出来。教学活动中的PBL(Problem BasedLearning)更能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协调能力,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三)大力提倡学生对自己学业负责

教师在工作中的责任范围是:自己的道德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对教育事业、对教学岗位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全权负责”的“责任错位”现象造成学生滋生学不好赖教师,找不到工作赖社会的心理。

学习者必须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教师要从控制者的地位退出;降低自己评判者的地位;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6]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由原来为学生课堂准备难点、要点,转成由学生找出他们自己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甚至带着问题下课,课下继续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这正符合建构主义观点,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退居二线”是必要的。从教育学中的个性发展来看,学生个体具有多种发展深度的可能性;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他们具有一定的行为主动性,即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本性。通过教学活动,如:学生动手为某一话题讨论、专题演讲、问题辩论等查找资料,给学生一定选择余地。如:教师向学生交代清楚每次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作为学期的平时成绩,允许他们自主决定提交自己满意的作业,但是,必须对学生有提交总量次数的要求。这样,学生从“买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装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成品的好坏由自己负责,打破了他们“寄生式”学习方法的惯性,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业负责的态度。

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个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为日后工作积蓄一些后劲;今天的学习是终生学习的过程,促使学习者要持续不断地去追求,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不断地促进自己的最大发展,对未来保持较强的适应性。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培养人的终身学习能力。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提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终身教育包含着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问题,新的态度、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生存意义问题上。”终身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人人成为适应未来变化的人;面对知识经济新时代突现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单纯知识传承是不够的。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学习知识不难,学习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容易。对教师来说,传授知识难,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难。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我们凭借教师较高的知识水平就能完成的工作,通过教学过程,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经常激发他们做出积极的、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他们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升华、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显然,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市场要找到一席之地立足,只凭专业技能明显不够用了;毕业后,社会实践挑战他们的是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他们的再学习能力。

知识可以解决问题,智慧能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通过我们的本科教育,如何促使学生发展智慧,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我们大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如何通过我们的教学模式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爱恩·戴维斯,爱恩·格莱格瑞,尼克·麦克基恩.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35.

[2]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5.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0-61.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5-206.

[5]叶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3)[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06.

[6]David Gardner&Lindsay Miller.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The Influence of the English Academic Teaching Method on Students'Employment Perspectives

ZHAO Yong-xin,SUN Nai-rong,YAN 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With the changes of employment market in China,English major graduates are facing more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an idealjob.The situation seems moreand moreseriou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rying more ways in tailoring their curriculums with the job markets,while students,beside their English,are extending their knowledge to varieties of subjects.However,in the students still have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a job.Accordingly,this papertries toexposesomeshortcomingsinteachingmanagementandEnglishteaching methods and to see what influences they have made on English graduates in thinking,learning habits and employment perspectives.It is much better to train students'developing thinking abilities than to solve the problems by way of cutting the number of English majors or by changing curriculumsto the changing job markets.

Englishmajors;teachingmanagementmethods;classroomteachingmodels;employmentperspectives

H319 文献识别码:A

1674-7356(2010)04-0079-05

2010-09-14

赵永欣 (1959-),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语网络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