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农村获取民意资源的途径

2010-04-07 07:50范拥军
关键词:根据地选民抗日

范拥军

(邢台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北邢台 054001)

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农村获取民意资源的途径

范拥军

(邢台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北邢台 054001)

民意是政治的基础。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通过发展民主政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汇集民智,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拥护、支持,拥有强大的民意资源,从而保障了革命的胜利。

共产党;农村;民主治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党赢得人民信任,获取民意资源,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按照民主原则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社会管理,保证了土地政策正确有效地制定和贯彻执行,使根据地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和土地的主人,从而赢得了民心、军心,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民主理念和民主实践的胜利。本文回顾民主革命时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探讨党在农村通过民主政治这一最有效的形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获取民意资源的有效途径。

一、苏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党在苏区创造性地开展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义是建构民主制度,用宪法和法律保证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以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具体内容。苏区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根据地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各根据地的苏维埃组织法均规定,除了地主豪绅和富农外,凡年满 16周岁 (有的根据地规定 18周岁)的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被一些学者称为民主政治底线的民主选举,是民意表达主要方式。民主选举在苏区进行得有声有色。苏区民主选举包括的范围很广:政权机关由群众选举产生,“乡、区两级乃至县一级,政府的执行委员会,都是用一种群众会选举的”;[1]农会、工会、女工农妇代表会等群众组织也是由选举产生,如女工农妇代表会“是由乡苏代表负责,村为单位,召集所有十六岁以上的劳动妇女开会”[2]选举代表组成。可见,选举已成为苏区人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民主选举是一项程序非常严密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选举的实效性。苏区选举的组织程序相当严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中从选民登记到选区划分,从候选人产生到投票、计票等重要环节,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体现了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的有机统一,保证了选举有效进行。一是成立选举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制度规定,在城市和乡村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选举工作。二是选区划分明确,基本以村为单位。“关于选举场所,为便于选民都能到会及能选举——选区区域要小,工人以职业组织为单位开会,农民以村为单位开会”。[3]三是选民登记依法全面进行。长冈乡“选民登记,四村各造册,由代表负责登记所管居民,交于选举委员会发榜公布:有选举权的一张,十六岁以下无选举权的一张”。[4]四是实行差额选举,给群众以选择的空间。毛泽东非常注意差额选举,他在总结长冈乡选举经验时指出:“候选名单人数恰如应选人数,没有比应选人数增加一倍,因此群众没有批评”,[5]没有充分的选择权。此后,在上才溪选举中实行差额选举,“上才溪七十个代表中,前任代表五十三个,有二十一个当选,落选的三十二个,新当选的占五十四个”。[6]四是以选举大会的形式投票选举,群众参选率高,热情高。下才溪“选举大会,选民到百分之八十。病的,放哨的,在合作社工作出外办货的,女子坐月子的,共约百分之二十没到。老人撑着棍子到会。”[7]严格的选举程序,认真的组织,防止了选举搞形式,走过场,使人民真正享有民主选举权利。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没有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即使民主选举的政府也很难保证他们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二八年总结井冈山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时,就精辟地指出:“一些地方有了代表会,亦仅认为是对执行委员会的临时选举机构;选举完毕,大权揽于委员会,代表会不在谈起。……没有代表大会作依靠的职委会,其处理事情,往往脱离群众的意见,对没收及分配土地的犹豫妥协,对经费的滥用和贪污,对白色势力的畏避或斗争不坚决,到处可见”。[8]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区把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明确民主决策和管理的机构,并且使其运行制度化、规范化。乡代表会议是全乡的决策管理机关,每月召开一次。村代表会议是村的民主决策机关,每五天召开一次,根据本村实际决定本村的事情。并且每个代表所联系的群众,也要每十天召集所代表群众开会,征求群众的意见,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二是民主决策和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土地的分配方法到婚姻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从生产生活到修桥铺路,都是由群众自己决定和管理。“各乡分田会议中,讨论的问题是,乡为单位还是村为单位呢?人口标准分配还是劳动力标准分配呢?鱼塘、园、坝怎样分配呢?”村代表会“讨论春耕问题,修理陂圳池塘水车,种棉等问题”。[9]凡涉及到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不是党政领导决定怎么办,而是群众讨论决定怎么办。

民主监督既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的重要民主权力。正如恩格斯所说:无产阶级的真正民主不但要注意选举,而且要关注选举之后对被选举者的监督。苏区民主监督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是乡苏维埃政府要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乡苏维埃政府至少每月向选民报告工作一次,听取选民的意见,加强与选民的联系,做好乡苏维埃工作。”[10]同时“建立经常的工作检查制度,发动选民批评苏维埃工作。苏维埃政府要忠实替工农做事,替群众解决一切困难,在群众中提高苏维埃的威信”[11]。二是保证人民的罢免权。罢免权是民主监督的最高权力,只有人民真正拥有与掌权者相匹配的权力——罢免权,才能对掌权者实施有效的监督。乡苏维埃政府组织法规定:乡工农兵大会或群众大会,为乡苏维埃政府之最高权力机关。其选民选出的代表辜负了人民的委托,不履行自己的职责,或做违法的行为,选民有权把代表“召回”,进行另选。下级苏维埃如果多数表示对上级苏维埃不满,也可以要求改选。三是加强团体监督,群众只有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力量,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苏区组织了贫民协会、工会、妇女代表会等群众组织,其中这些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监督政府。湘赣边区贫农团暂行组织法规定:“贫农团有经常讨论苏维埃工作意见,提交苏维埃讨论执行之权;贫农团有经常监督苏维埃工作和经济收支之权;贫农团有提出自己的后 (候)补名单参加苏维埃政府之权。”[12]

在大多数都是文盲半文盲而又从来没有过民主训练的最落后农村,共产党组织人民深入扎实地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很多方面具有始创性,虽然难免朴实粗糙,但也使中国最底层的饱受几千年专制压迫之苦的民众,第一次尝试到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的甘甜,这使他们对共产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使党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这也是共产党能够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依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符合现代民主的基本要义,在当时堪称全国民主政治的楷模。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高举民族抗日旗帜、民主自由旗帜,建构现代民主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繁荣文学艺术。正是由于边区实行了广泛的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所以虽然只具有陕西、甘肃、宁夏边界的十三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坡,远离中国的经济中心,却成为热血青年、进步知识分子、乃至全国人民向往的抗日民主圣地,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毛泽东多次指出:边区是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的策源地,全国有名的政治文化中心,要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化。

抗日根据地以宪法性和法律性文件,规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力和根据地政权的民主性质。一九三七年通过的《民主政府施政纲领》规定:“实行民主普选制度和议会制度”。一九三九年通过的《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规定:“发扬民主政治,采用直接、普遍、平等、不记名的选举制”。1941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确认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即在由根据地人民选举产生的各级参议会和由各级参议会选举产生的各级政府委员会中,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 1/3。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共产党指导下的多党派联合执政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抗日党派合作、竞争和合法斗争的政治舞台。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鲜明地指出:“‘三三制’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的专政,有各抗日阶级抗日党派的代表参加,必然有各个不同政见,也必然有政治上的争论。只要是真正地发展民主,民主政治斗争也必将大大地开展起来。……我们共产党是不怕民主政治斗争的,只有那些投机分子、官僚分子、贪污分子,才惧怕民主政治斗争”。[13]针对一些党员抵抗“三三制”的政策,以为一切问题只要党员占多数,一举手万事迎刃而解的思想和行为,邓小平进行了严厉批判,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根源是忽视民主和“以党治国”的观念在作怪,是国民党遗毒的影响,其危害是“麻痹党、腐化党、破坏党、使党脱离群众的最有效的办法”。[14]

民主选举是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和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中指出:“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那就是等于不要民主。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定期进行选举,是边区人民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最重要形式和重要内容。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一是候选人由选民提出并实行差额竞选。没有差额竞争的选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举,可以认为是人民的推戴。抗日根据地“为贯彻自由选举的方针,各级代表、议员侯选名单,除由各民主党派团体提出外,乡 (市)代表之候选人,选民均有提出之权力”。[15]同时鼓励竞选,选举法规定,各抗日政党、群众团体、可以提出候选人名单及竞选纲领,进行竞选活动。在太行山根据地,“参议员选举时,候选人详细介绍自己的情况,提出竞选纲领,选民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可以代表自己利益的人。”[16]二是选举方式灵活多样,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选举办法,以适应识字不多和不识字的农民。根据地的投票方式有票选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等。这些选举方式的创新充分保证了基层群众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人民踊跃参加选举。1941年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农村政权大选的高潮,各村有 80%—95%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抗日民主政权,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李公朴在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六个月时间的乡村考察后,认为“村选是民主政治实施的基础”,“这种直接民选正是贯彻了民权主义的真精神”。[17]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她撰写的《中国的战歌》一书中感叹道:“这是比近代英美还要进步的普选!”美国学者杰克·贝尔登赞赏道:“共产党毕竟唤醒了千百万中国农民,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权选举官员,从而向民主迈进了巨大的一步”。[18]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抗日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抗日民主政权的乡参议会 (代表会)和村民大会是乡村的民意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决策、管理、监督权。乡参议会两月召开一次,议员任期一年。主要职权是:议决并执行本乡兴革事宜;议决本乡人民公约;议决本乡经费收支;选举并罢免乡长及乡政府委员;弹劾与监督乡及村行政人员。

村民大会一般两月召集一次,主要讨论决定村行政人员的选举、罢免、检举、弹劾及村规村约的制定等工作。在村民大会闭会期间,群众选举产生的村民代表会行使其职权。村民代表会一般一月召集一次,其主要职权是:听取村长、村政委员会施政计划及工作报告;审议村概算、决算、土地、负担等事项;议决村公产的经营和处理及村政兴革事宜;督促检查村政府对村民大会、代表会决议的执行等。抗日根据地政权由人民自下而上的选举产生,由民意机关行使决策、管理和监督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主政治制度,维护了人民的民主权力,保证了政府对人民负责。“正因为边区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是从人民中间生长出来的,所以它的各级领导人和干部能够艰苦奋斗、不辞劳瘁,甘当人民的勤务员,特别是区乡间的干部,栉风沐雨,终日奔走,以完成人民所给予的任务。它们所朝夕谋虑的,就是怎样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19]这与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邓子恢曾深刻指出:抗日民主政权和国民党政权的不同,其中一项在于民选和委派制。顽固派政权一切官吏都是从上而下的委派制度,连保甲长都要经上级委派,做官的只要善于逢迎上司,拍马吹牛,就可以官官相护,为非作恶,该死的老百姓只好忍受敲诈,敢怒而不敢言。[20]

成为社会主人的群众,对边区政府充满信心,对党高度信任,积极地投身生产、抗战之中。“整个抗战时期,因由此民选的能够团结全边区抗日人民的联合政府,尽其力为人民服务,使我们胜利地保卫了边区,建设了边区。”[21]加强民主建设成为党团结和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总结了治国方略,当黄炎培先生郑重地提出,中共诸君如何跳出兴衰历史周期律问题时,毛泽东自信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新民主革命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反对封建军阀、官僚资产阶级专制,争取民主的历程,共产党顺应人类历史政治文明的发展潮流,发展民主政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获取民意资源,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同样发展民主政治也是执政党保证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2.

[2][4][5][6][7][8][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2.284.286.327.326.72.242.

[3]湘赣革命根据地 (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2.734.

[10]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00页

[11]湘赣革命根据地 (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417.

[12]湘赣革命根据地 (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90.

[13][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2.

[15]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三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30.

[16]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山 [M].太原.西人民出版社,1983.234.

[17]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79.91.

[18]杰克 ·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108.

[19][21]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三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33.338.

[20]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复归[J].浙江社会科学,2001,(4):23.

[责任编辑:王云江]

Approach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gaining public opinio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in the period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FAN Yong-ju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Xingtai college,Xingtai 054001,China)

Public opinions are the foundation of politics.In the period of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Communist Party“ask forpolicies from people,ask the need of people and ask for strategies from people”through developing democratic politics,smoothing the channels of expressing public opinions and pooling people’swisdom.The Communist Party ensure that people become masters of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win peasants’trust and support,and possess powerful public resources,thus safeguarding the victory of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party;rural areas;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K26

A

1673-9477(2010)02-0096-03

2010-01-10

范拥军 (1972-),男,河北曲周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根据地选民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建立选民测评代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