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与高校网络平台建设

2010-04-07 07:03吴学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活化

吴学琴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与高校网络平台建设

吴学琴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在新时期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就必须利用网络传播提高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当今高校网络平台在意识形态宣传上应注重4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跟踪调查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二是建构网络传播的方法体系,培育网管、网评、论坛版主等各层次主体;三是加强网站的保障机制;四是打造一批意识形态传播的知名网站和著名栏目。

意识形态;日常生活;网络平台

一、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新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借助于广播电台、中央和各级机关的培训、政府宣讲、报纸杂志、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使主流意识形态较成功地日常生活化。我国自1994年4月获准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2010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4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8.9%。较2008年底增长8 600万,增幅达28.9%[1]。这一数据表明,21世纪以来,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媒体传播的空前革命,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既给人们带来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又改变了人们在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和创建中的方式。当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信息网络世界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已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之一,也成为大部分知识分子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传统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在大众生活,尤其大学生接受教育、获取信息和形成思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当今学生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信仰越来越多样化。现代网络媒体是当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懂、真信和真用,形成共同理想信念的平台之一。第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很大的成绩,找到了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没停止过,如今更是通过网络传播、语言霸权潜移默化传递西方的价值观念。2010年1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互联网自由”问题发表演讲,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2],其目的无非是把互联网当作美国的一个政治工具。因此,在当代中国加强网络的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建设日益重要。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当代亟待网络媒体来传播,传播本身既是理论的日常生活化过程,也是推进文化产业的一种很好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快速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通俗化语言、系统性思想、科学性理论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但要进一步赢得人们的信服,就必须提升其理论的学术影响力和说服力,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当代网络媒体能够提供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最佳平台。因此加强当代中国的网络平台建设,探索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有效路径和机制,能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只有通过网络媒体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二、高校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网络平台现状

当前全国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站平台,经过近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表现在:

第一,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有了一定数量的增加。在全国高校网站中,依托学校党委宣传部或相关院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专题网站越来越多,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网、清华大学宣传部的“藤影荷声”网、吉林大学宣传部的“学而思”网等各种网站。即使没有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网站,也会在学校相关部门或院系网站下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或研究版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习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成为高校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少数栏目初显特色。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网站中,许多高校结合自己学校主办了一些特色栏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和内容,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网,其中的“文献资料检索”栏可以链接国内很多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以及网络资源;“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报告”均很好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前沿课题和研究动态。清华大学的“藤影荷声”网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论坛”,发表了很多有关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重要文章,对大学生及理论研究者了解当代思潮及其研究成果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专题数据库,为广大学生、干部和研究人员提供了直接的资料,极具特色。还有很多形式各样的特色栏目,均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和心理特征,易于得到大学生的接受和喜爱,对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深入人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互动版块初步建立。很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网站中都开辟了互动天地、论坛等大学生互动版块,如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求真”网中的“心灵对话”栏目,同济大学“同济方舟”网的“师生论坛”栏目等。甚至有些网站就是大学生自己主办的,如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林间路”网。这些网站和版块通过多方交流和自我参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深入人心,形成学生的健康思想、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媒体技术高速发展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网络平台搭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远远不够。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输入关键词网络传播和意识形态),在1994~2010年初只有寥寥18篇文章,且多数文章关注如何通过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很少有如何打造网络传播的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与研究。而高校目前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网站主要是一些挂靠学校党委宣传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中的理论性、教学性内容,栏目也是常规性质的,如研究机构、学术队伍、建设规划、科研成果、学术论坛、对外交流等,而对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栏目,如新闻纵横、时代先锋、红色多媒体等栏目的建设明显偏弱。纵观近年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平台建设,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

第一,传播网站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虽然近年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网站数量有所增加,但与当今网络的发展速度和网站的新增速度相比,增数落后。根据我们逐一进入搜索,在百余所全国重点高校中,有马克思主义专业传播网站的也不过20所左右,且这些网站基本上都不能通过学校主页直接访问。尤其是大学生经常进入的校园主要站点,如图书馆等网站上,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专题站点更是少之又少,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度显然不够。在当今各种娱乐性、互动游戏和赢利性网站日益增多的网络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理论传播显然过于滞后。

第二,网络信息质量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一部分网站无法访问,有的能够进入,但部分内容阅读不了。二是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一部分网站上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版本陈旧,篇幅较少,不能满足大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需要;一部分需要适时更新的内容不能及时跟进,很多栏目动态研究或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报告,信息严重滞后,不能起到研究报告的真正作用。三是信息题材比较单调,多数网站题材为领导讲话、时政新闻、理论学习等,这些信息在其他网站可以更快捷方便的获取,缺少自己的理论传播特色,且形式单一,不能够很好地吸引访问者的眼球。

第三,网页设计不新颖,文本形式单一。现代信息化社会中,青年大学生更喜欢多媒体的信息接受形式。文字、图像、声像结合的信息分布形式更易于大学生接受和喜爱。但很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网,除了有少量的图片外,基本上都是纯文字的信息,多媒体信息量少之甚少,缺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理论传播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四,缺少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网络本身就具备开放性特征,但纵观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网,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建设不够,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文本语言单一,基本上都使用简体中文一种语言文字,而没有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版,这样自然缺少网络的无国界传播功能,不能提供国外浏览者更快捷地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缺乏全球眼光。二是很多高校的网络仅仅局限于教育网范围内访问,而宽带互联网用户不能进入访问,自然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受众面。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网之间不能实现快速链接和资源共享,每个网站都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缺少联系和互通的桥梁,影响彼此的传播面和点击率。

三、打造高校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网络平台

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学生进行健康文明的网上学习和游戏,是当今中国急需解决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对高校意识形态现状进行跟踪调查。各高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依托高校(本校、跨省合作高校),对不同人群(青年学生和教师、行政人员等)分层次做深度调查和访谈,内容可以与时俱进,主要包括:一是马克思主义流行话语的认知度调查。如对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民生、三农、救市、扩大内需等话语的认可度,分析意识形态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状况。二是主流文化的受欢迎度调查。媒体文化是各种流行元素“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通过对网络主流文化、主旋律影视剧和优秀电子图书的点击率调查,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实现方法和路径。三是不同人群思想状况调查。高校学生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意识形态信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信心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是否认同美国式的西方文化,借此分析社会思潮的影响度和我们工作的重点。四是对网站、栏目的功能进行个案研究。栏目的受欢迎度、需要加强和补充的栏目、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依托什么样的技术支持等问题,探讨社会急剧变革期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网络支持平台。

第二,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的原则,方法体系的建构,传播主体的培育。其一,是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的原则。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要结合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意识形态理论特点,通过研究校园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发展社会主义校园网络文化,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同时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能,通过监管和引导,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抵制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具体而言,网络传播平台的建设应坚持5个原则:①适合原则,内容和形式适合青年学生的特性。②开放原则,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建设网站。③监督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网管、网监等多种形式进行监督和引导。④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原则,通过网络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遏制假恶丑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积极的生活。⑤“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原则。网上的虚拟空间一定要结合网下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达到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目的。其二,是建构有效网络传播的方法体系。网络传播的方法体系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网络文化特点,在对传统思想工作方法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管理学、系统论、方法论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系统构建适应对象广泛、各种方法互补、应用效果明显、保障机制有力的方法体系,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时既发挥整体优势又能突出个性特点,既注重实效又讲求可操作性,既坚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性又坚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性,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实现效益、效果的及时评估,采取多种方法,如以网络说理形式为主(如网络课堂法、网络自我教育法、网络现场教育法、网络典型教育法)的方法;以网络创设情景形式为主(如网络情景教育法、网络模拟法、网络案例法等)的方法;以网络对话交流方式为主(如网络对话法)的方法;以网络调研形式为主的方法;以网络服务方式为主(如网络服务法、网络自我释放法)的方法;以评估激励方式为主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其三,是培育网络时代的主体。网络时代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信息素质,才能真正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为此必须培育高素质的网络主体,加强擅长网络技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人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①强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培育一批思想强、业务精、作风正、熟悉现代传播和思想教育方法新型人才。②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舆论引导。网络评论员由相关单位负责人、专职学生思政工作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组成。主要职责是: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安全管理、舆论监督和导向把握;主动参与校园网中互动网站、互动栏目的讨论,发表正确观点形成主流言论,引导正确的网上舆论;主动发表话题,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学校改革发展;监督和指导学校论坛版主的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③组建论坛管理队伍,加强网络监管。论坛管理队伍由校团委负责。包括站长、事务总管和各版版主。版主对站长、事务总管负责,站长、事务总管拥有全部版面的设置、管理权限;站长和事务总管共同负责本站程序修改、系统规划、系统公告、站际交流、账号审核、版面设置、问题解答和争端调解等工作;站长和事务总管应不定期组织站务组会议,及时处理本站的有关事项,确保本站的正常运行。④选好论坛版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论坛版主从学生队伍中产生。申请者本人必须注册个人真实信息,陈述申请理由和申请负责版块;版主应在站长、事务总管的领导下,建立版内正常的讨论秩序、整理版面、协调争端,及时向站长反映本版内有关情况等。版主可以建立其相应讨论区的管理规则;版主有权依据站内管理规则和所自定的讨论区管理规则,执行其管理权力;版主队伍日常管理由校团委负责。

第三,建设网络平台的保障机制。①强化领导权威保障的机制。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性传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树立党的领导权威;②完善网络管理系统: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主管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网络安全的应急处置、有害信息的技术监控与封堵、办公信息的安全保密、网络技术咨询和培训,保证校园网安全平稳运行,负责从硬件环境和技术条件上支持和协助开展网上办公和舆论引导工作,构建分级、分层次的信息处理和发布系统;优化主流传媒的网络传播模式,改进网络教育的线性单向传播,建立互动平台;为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③建立统筹协调和日常联系机制。在学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校党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全校各网页的建设工作,与相关单位和各院系加强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交流通报有关信息,确保在重大问题、重要工作上协调一致,形成合力。④建立网络舆情监管和分析研判机制。各单位要加强网上信息监控,掌握舆情动态,及时进行分析研判,明确舆论引导的任务和工作重点。⑤建立重大事件快速反应和联动机制。如遇突发性、群体性的事件,各单位要迅速提出舆论引导方案,组织协调评论员在第一时间,根据权威信息,撰写、发布评论文章和帖文,把握先机、主导舆论①上述二、三两部分措施借鉴了安徽大学《关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

第四,打造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名栏目、知名网站,尤其是能够集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品牌栏目。如时事瞭望、政策读解、经典星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论坛等。建立网上学生学习系统和网上教师课程系统,放置一些优秀的课件、专题片、国情片;建立讨论区,教师可以随时向专题网站补充新资源,学生也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网络平台上传;教师作版主,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理化和通俗化相结合;建立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系统,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生动展现马克思主义[3]。

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网络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传播,如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数字图书馆,也即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航,实现一站式文献检索,也可链接图书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信息检索接口,实现快速网络资源搜寻。又如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站点开辟网络咨询业务,对访问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或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或疑难给予解答,或提供相关资料。再如开办马克思主义网络论坛,让访问者通过信息交流、思想碰撞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理解。以上各种做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很好形式。

总之,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高校管理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不断去研究网络建设方法、创新网络形式、丰富网络内容,利用网络的功能优势,建设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进而利用网络传播提高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在新时期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EB/OL].(2009-01-12)[2010-01-28].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01/12/5447.htm.

[2]温宪,赫晓,刘扬.希拉里演讲推销“网络自由”[EB/OL].(2010-01-22)[2010-01-28].http://www.huanqiu.com.

[3]周宏,董岗彪.试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17.

B27

A

1671-4970(2010)03-0014-04

2010-07-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KS041);安徽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02303302)

吴学琴(1965—),女,安徽黄山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