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手机对时空的重构

2010-04-07 07:03张潇潇尉天骄
关键词:时空媒介空间

张潇潇,尉天骄

(1.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宣传部,江苏常州 213022;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试析手机对时空的重构

张潇潇1,尉天骄2

(1.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宣传部,江苏常州 213022;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人类的时空观念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变化发展,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性化的媒介,移动性(贴身性)是手机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其出色的兼容性、整合性、私密性和交互性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介。通过对手机媒介循特点的分析,指出手机的使用使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延伸了人类对时空的感知;而手机方便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交织、切换的特性,不仅重塑了现实社会的空间结构,更构筑了基于媒介联系的虚拟公共空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

手机;媒介;时间;空间;重构

一、手机对时空的延伸

人作为时空交织的坐标而存在,对时空的感知是人们了解生存环境、把握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最基本要素。当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到超越了个体直接感知的能力限度,要进一步理解自然和社会,就必须借助于媒介。在时间认识上,人类从自然作息中形成的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自然时间”发展成适合机械化工业生产的“钟表时间”;在空间认识上,古人对空间的感知和“在场出席”位置概念相同一,电子媒介下“地球村”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看遍天下,互联网世界的网民更是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任意漫游、互动交流……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打破时空的物理界限,并不断为人类构建起与以往不同的世界图景和生活方式。

有学者说,“电子时代,是一个同步的、瞬时传播的时代,是一个将时间和空间同时消弭的时代。”[1]然而纵观媒介发展史,即便强大如电脑,也没能彻底消除人类随时随地交流信息的时空障碍。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说,“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2]5手机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唯一将人的“说话”和“移动”功能整合起来的媒介,真正把“地球村”村民从固定的座位上解放了出来。移动性(伴随性、贴身性)是手机的最大优势,其出色的兼容性、整合性、私密性和交互性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介。按照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说法,媒介是人的延伸。报刊、广播、电视是对人体部分感官的分别延伸,事实上是和人分离的;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是对中枢系统的整体延伸,实际上是把人给“淹没”的。而作为唯一能够做到随时随地跨时空沟通的媒介,手机对“人的延伸”更为彻底。“媒介延伸的不仅是人的操作能力,还包括人的驾驭能力”[3],其中当然也涵盖人对时空的感知和驾驭。

1.手机对空间的延伸

不断进步的传播技术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但随之而来的是弱化了社会位置和物质位置之间的关系,现代人可以通过媒介去感知缺席者的抽象空间。和固定电话、互联网相类似,手机对空间的延伸首先表现在消除了人际传播双方必须同时在场的空间限制。而让人们不受固定位置的束缚,能够在行动中将不断变动的空间串联起来,使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这才是手机独有的功能。

其次,除了“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方式外,手机还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传播,这使得脱胎于个人通讯媒介的手机兼具大众传媒的潜质。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上网等媒体形态的粉墨登场使手机用户也可以像大众传媒的受众一样,把遥远的别处空间、精彩的大千世界轻易拉到眼前。此外,手机用户还能把自身所处的空间信息随时传送出去,既可以落点明确地传给特定的人,也可以作为大众媒体的新闻素材传给不特定的公众,如现在很多突发事件的第一手材料,都来源于在场手机用户的现场记录,手机扮演着现场记者和媒体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这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空间延伸。

美国传播学者约书亚·梅洛维茨认为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是因为讯息的力量,而是因为重新组合了人们交往的社会环境,削弱了有形地点与社会地点之间曾经非常密切的联系”[4]7。保罗·莱文森在其专著《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进一步发展了电子媒介导致社会情境变化的理论,认为凭借手机我们正在创造“千里一线牵”的社会,“我们不应该说我们的地域之感消失,而是应该说,我们的地域之感无处不在。”[2]53

2.手机对时间的延伸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科技不只是在时间中发展得越来越快,科技也塑造了我们的时间,因此科技的加速当然也就改变了我们的时间,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文明。”[5]手机在信息传递速度上具有转瞬即达的“同步性”,在使用方式上又具有全天候的“伴随性”和选择度较大的“异步性”,这些特性都使得人们对时间的利用和把握得以延伸。

马克思早在19世纪时就提出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论断,这一论断已被很多学者视为现代传播的信条[6],它用于手机媒介也非常合适。从信息传播速度的角度讲:广播电视的更新周期要用天或者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要以天甚至是周计算,期刊和图书的周期则更长,相比之下,一方面,手机信息更新时间可以用秒计算,且传播成本低廉,无疑是史上时效性最强的媒介。另一方面,手机传播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极强的交互性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传受主体的关系,也大大缩短了反馈的时间。无论传播的高速还是反馈的便捷都为人们节省了时间,而时间的节约换一个视角来看也就意味着时间的延伸。

而从使用方式的角度说,手机对时间的延伸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其移动性补偿了固定电话和固定网络的局限,能见缝插针地利用人们的零碎时间;其伴随性使得很多原本影响交流的时间障碍都不复存在。手机还具有即时接受和动态传播的特点,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发挥媒体作用,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此外,手机使用方式上特有的“异步性”、延时性也从另一个侧面延伸了时间:如手机可供用户自由选择来电或短信的回复时间;可像纸质媒介一样保存信息供日后反复查阅;可预设备忘项目并在未来特定时间提醒用户……“异步性”使手机媒介贯穿了昨天、今天和明天,让人们按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受和利用,而无须受传播者单方控制的时间限制。这是手机对时间延伸作用的极好体现。

二、手机对现实社会空间结构的重塑

美国传播学者马克·波斯特曾在研究数据库时说,“呈现为电子数字化形式的数据库可以在空间中完美传输,在时间中无限保存;它可以在任何地方永久存在。”[7]手机正是将这种空间、时间都无限延伸的数据库带在自己身边,重新定义了时空和人们生存方式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手机对时空的延伸如何重塑了社会生活中不同以往的社会空间结构,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按照个人活动的不同性质,笔者将现实社会空间大致划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前者代表和工作或公共生活相关的公开场合,后者代表仅和个人、情感和家庭相关的私密场合。这里须指出,西方政治学中“公共空间”概念指的是和“公众利益”相关的供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领域,是“公民社会”民主性的重要表征。而本文在分析现实空间结构时,仅仅用这个相同的名称来表示区别于私人生活空间的另一种有形空间。

1.在公共空间中构建私人空间

传统互联网的终端正从个人电脑走向手机,“网络口袋化”成为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了机不离身,一旦缺了它就仿佛被摘掉了身体的“器官”,立刻失去安全感。而只要手机在握,人们便可以轻易地在公共空间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随时掌握自己的生活。

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身处嘈杂公共场合的人却专注于手机营造的个人世界:或闭着眼睛听手机音乐,或聚精会神地打手机游戏,或不停地按键收发短信……把现实环境的纷杂统统屏蔽到手机之外,通过手机悄悄地扩张了私人空间,挪用了公共空间。又如在会场上、课堂里、图书馆或集体活动场所接打电话,也是将私人空间强行带入公共空间的例子。类似现象表现出人们在喧嚣世界中对自我空间的需要,是手机帮助人们实现了在不脱离公众场合的情况下保持私密空间的愿望,躲进了一个既与每个人为邻又与每个人相分隔的世界。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在《全球化与文化》中曾这样描述,“人们可以在一个公开的公众场合进行私人性的交谈。手机的出现特别加剧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接受。”[8]如果说和手机另一端的人还在保持着“天涯若比邻”的交往,那么和周围现实环境中的人则成了“比邻若天涯”。

2.用公共空间挤占私人空间

梅洛维茨曾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人们必须主动寻找印刷讯息,而电子讯息却会主动出来接触人们。”[4]71然而,人们不可能一天24小时面对电子媒介,电子信息再怎么活跃,要公众接受还是离不开后者主动打开媒介并守候其旁的前提。手机终于消除了人们媒介接触时间的限制,导致受众寻求信息这一流向的彻底逆转,从而为各式各样的信息挤进公众生活、带有强制性地侵占私人空间创造了条件。按照前文对两种空间的界定,工作空间无疑属于公共空间。手机的使用把工作变成一种流程或区域,延伸并侵入私人生活领域,使两种空间发生交错重叠。2010年春晚相声《超级大卖场》中就有这样的段子:“你正在外面度假,你的老板来电话,你接不接呀?”“不能接,不能接,接了假期就泡汤了耶!”……其实这就是在手机的帮助下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渗透和挤占。私人空间随着手机铃声的响起而转化成工作空间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这很符合保罗·莱文森所提出的“呼叫者偏向”的观点,他认为手机的呼叫传播中,对呼叫者有利,对被呼者不利。“无论我们如何千方百计保护自己,或早或晚,我们都会发现,我们是越来越容易被人家找到了。”[2]151此外,一些公司要求员工统一用公司宣传广告来设置手机彩铃,这就等于要求员工的客户或亲友在与他们联系时必须无偿地付出时间及注意力,一遍遍聆听公司的商业宣传,这种做法也是工作空间对私人空间的强制侵犯。

要避免对私人空间的这种挤占,恐怕真要寄希望于《超级大卖场》相声中所编造的“来电卫士功能”了。不过该相声意在讽刺卖家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所谓“来电卫士”其实就是关闭手机,这似乎也是目前技术条件下躲避侵扰最佳的办法。然而,哪怕是半天的信息隔绝也能让人重新感觉到物理意义上的时空障碍,这足以让人觉得不安。所以尽管手机无时不在的跟踪使人们满世界躲藏也无处可逃,但人们还是心甘情愿。当享受手机信息的便捷时,个人自由空间的被挤占就是为此付出的代价。

3.模糊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

从形式层面上看,手机的使用对现实空间产生的影响,“莫过于造成‘天涯若比邻’与‘比邻若天涯’的现象”[9]。而从手机传播信息的层面看,手机对空间的重塑体现在进一步模糊了私密领域和公共领域信息在内容上的界限。

前文提到,手机的媒体化沿袭了电视环境的共享性,使公共场景产生融合,手机电视播放的新闻节目就是把公共情境带入了私人空间。同时,手机凭借其交互性、便携性,“更多地将个人的私下领地投进了公共场所”[4]84。私密话题的不断传媒化,使私人事件演变成传媒事件,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满足公众的窥私欲。近来频繁发生的手机偷拍并联合其他媒介途径大肆传播个人隐私的事件就是此类典型。

如果说个人隐私被别有用心者公开传播还属于受众层面的个案,那么垃圾短信的不请自来和手机用户信息的泄露,则是产业层面上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信息界限的公害。在2009年3·15晚会上,由传播技术带来的困扰成为焦点,针对手机媒体,2008年消费者申诉主要集中于此。

三、手机构筑的虚拟公共空间

上文探讨了手机的使用对现实社会空间的影响,而电子媒介互动科技的发展,使得媒介本身就形同沟通交流的公共空间。于是“‘虚拟空间’不再只是科幻小说的想象,更是网络族每日生活的现实。”[9]131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网站)所构建的虚拟社区,显然就是这种虚拟空间的典型代表。SNS集个人空间、搜友、娱乐、资讯、游戏、交友各种功能于一身,现实中的一切元素,在其中几乎都有映射的方式。近年来中国的社交网站呈现井喷式发展的趋势,截至2009年底,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SNS“人人网”(原为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内网”)已拥有注册用户8000万;创办还不满两年的社交网站“开心网”,其用户也超过5 000万,并以每天20余万新注册用户的速度持续增长[10]。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吸引着众多手机厂商纷纷与社交网站“联姻”,手机用户已经可以享受移动虚拟社区的生活。在被称为“中国3G手机元年”的2009年,诺基亚、爱立信等手机巨头先后宣布与“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同年,摩托罗拉推出的Cliq手机更是安装了一个叫Blur的社交平台,用户在该平台上可以同时访问Facebook、MySpace、Twitter、Gmail等时下流行的社交网站,并在一个界面中进行管理,成为连接所有社交平台的公共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在博客中说:“互联网是技术网络,SNS是社会网络。信息革命从技术网络发展到社会网络,是一个必然趋势。”[11]开心网总经理程炳皓也认为,“SNS移动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预计未来两三年内,移动互联网在SNS业务方面会全面超过传统互联网的流量和人气”[12]。

和传统互联网虚拟社区相类似,手机社区超出了传统社区概念所强调的地域性范围,是一个纯粹的符号性的电子公共空间。但因为手机从总体上来说与用户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随时相伴机主左右,比起以匿名上网为主,IP地址既不固定也不唯一的传统互联网来说,手机网络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

伴随3G时代的来临,手机用户将成为SNS的最大用户群体,手机平台也将会把社交网站推向另一个高峰。手机社区的“居民”们将手机虚拟社区当作现实生活的延伸和补充,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虚拟社群和实在社群以一种交叉并置的方式相互映照,虚拟社区的真实的社会意义由此凸现。

至此,消除了物理空间限制,模糊了地方感的电子媒介通过构建“虚拟空间”使人们形成了新的地方感。

四、手机重构时空的启示

手机对时空的重构印证了媒介发展的人性化趋势。从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和媒介演化“人性化趋势”的理论视角反观媒介发展的整个历史,人类社会好比是“自然环境”,媒介技术好比是物种,媒介的发展也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适应人性的媒介才能得以存活,因而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对先前媒介的补偿,技术总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技术发展的趋势必然是越来越符合人性。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到互联网再到手机,媒介不断提升人类感知、驾驭时空能力的过程清晰地显示出这一轨迹。

这种重构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学者指出,“时空压缩带来的每一次变动都意味着人类存在和文化建构坐标的位移,意味着主体的存在语境和文化发生的语境被改写。”[13]当“在场”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间—空间意义上缺席的东西所取代时,社会关系的地域性关联也被剥离开来,在对时空无限跨越的过程中被重建。当手机作为通信工具诞生时,人们并没有想到手机会从通讯工具一跃变成集文本、视听、娱乐于一身的媒体终端,掀起传播模式和视听方式的新革命,催生了不同以往的社会文化,甚至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开始拇指化。

与此同时,这种重构包含着人类对未来生存状态的隐忧。利用科学征服世界,不论在哪个领域,后果都很难预料。手机打破了人际传播的时空障碍,紧密了人际联系;但也常常因为“一对多”的信息克隆代替了“一对一”的私密型传播,而淡化着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比如节日里群发的祝福短信。手机传递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它本应在人们零散的空闲时间作为补充性、提示性、辅助性的媒体;但因为善于营造私人空间、并方便切换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它也占据了人们本不空闲的时间,影响了人们感知现实环境的能力,甚至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交往方式。一群人坐在一起,大家都低着头在玩弄手机,相互之间却没有言语交流,这种空间重构的结果对于人类来说很难说是多么美好的场景。

五、结 语

技术进步永无止境,手机媒介也正在沿着更加交互化、人性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并且目前距离理想化的媒介状态还很遥远。但有一点笔者毫不怀疑,那就是在更新的媒介出现之前,手机将会坚定地走在媒介发展的最前沿。当未来手机的发展突破了信息资费、网络建设、运营模式、内容提供、终端技术以及监管层面的瓶颈之后,人类自由支配媒介、自由自在穿越时空的时代或许就真正的到来了。

[1]郑素侠.技术创造环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30-32.

[2]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3]尉天骄.南京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89-93.

[4]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黄厚铭.迈向速度存有论:即时性电子媒介时代的风险[J].新闻学研究,2009(101):139-175.

[6]冉然.试论媒介时空的构建及其影响[J].新闻世界,2008(9):31-32.

[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5.

[8]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4.

[9]沈锦惠.新的地方感:电子互动媒体的语艺空间[J].中华传播学刊,2003(3):131-161.

[10]李萧然.社交网站成手机厂商新宠,迷恋SNS只因发现一片蓝海[EB/OL].[2009-11-26].http://www.ittime.com.cn/content.asp?id=7708.

[11]姜奇平.SNS标准之争[EB/OL].[2008-07-04].http://blog.163.com/jiangqiping_vip/blog/static/7837946520086444721632.

[12]毛晶慧.手机厂商嫁接SNS[N/OL].中国经济时报,[2010-01-14].http://www.cet.com.cn/news.aspx?newsid=6c7088ee-7b90-45d9-a0eb-8088ff35ecd8.

[13]李勇.电子媒介·时空压缩·文化生产[J].北方论丛,2007(4):51-54.

A Probe into Reconstruction of Time and Space by Cell phones

Zhang Xiaoxiao,et al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

Time and space are fundamental philosophical categories.The idea of time and space develops in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which largely depends on the progress of media technology.Cell phone has been the most people-oriented medium up to now.With the distinguished characteristic of mobility,it surpasses any other medium in compatibility,integration,privacy and interaction.Based 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ell phon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way which is used to extend human beings’understanding of time and space and to reconstruct the social structure resulting from widely-used cell phones.Such way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life of human beings.

cell phones; media; time; space;reconstruction

G202

A

1671-4970(2010)03-0081-04

2010-06-10

张潇潇(1980—),女,江苏镇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从事传播学研究。

猜你喜欢
时空媒介空间
跨越时空的相遇
空间是什么?
镜中的时空穿梭
创享空间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时空之门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