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礼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三年大变样”的决胜之年,也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要有新突破的一年。中央和全省经济会议,对今年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作出了科学判断和全面部署,为石家庄把握发展大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应自觉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找准定位,在全省大局下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握一个核心,实施双轮驱动,做到三个提升,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任务目标。
把握一个核心,就是牢牢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核心,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实施双轮驱动,就是坚持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城镇化“两化”并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双轮”驱动,夯实产业支撑,打造城市平台,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构建省会现代产业体系驱动。一是抓项目建设。坚持以大项目构筑大产业,以大产业引领大发展,突出抓好总投资3136.9亿元的工业倍增、现代服务业、农业产业化和产业基础四大类308个重点项目,年内确保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等70个项目开工建设,10万吨离子膜等24个项目竣工投产,加速谋划和新上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二是抓园区开发。坚持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高新区和六大核心园区以及16个县城周边产业聚集区、28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力争使营业收入超30亿元产业集群达到22个。三是抓产品创优。扭住研发、制造、经营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这个核心,坚持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双管齐下,下大力开发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四是抓科技创新。深度整合省会科技资源,设立省会高校科技基金,加强与科研院所、央企、外企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药物研制、装备制造开发等技术创新联盟和15个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全面开展科技“对标行动”,制定省会产业技术路线图,组织好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争创国家先进科技成果100项。启动科技服务中心二期工程,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0家,支持29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加快发展。五是抓企业发展。实施骨干企业上台阶、中小企业成长、全民创业三大工程,支持以工业“5+3”为龙头的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战略重组、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和品牌提升,扶持12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开展万名创业者、小老板创业辅导培训活动,尽快打造形成一批行业上的“巨无霸”,力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5家。六是抓节能减排。坚持以节能减排促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严格控制新上“双高”项目,继续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工程,完成主城区49家企业搬迁改造,加大332家重点排污企业和列入省“双三十”目标考核县(市)的治理、监督及考核,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驱动。一是引领发展抓规划。着眼于构建500万人口大都市,按照“一城三区三组团”发展格局,开放规划,放开市场,聘请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机构,全面完成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完善报批,高水平搞好滨河新区、新客站及周边区域、县(市)城等重点区域的规划设计,统筹推进综合交通、城镇布局、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二是新区开发抓建设。围绕打造滨水生态宜居新城,重点推进滨河新区30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建设,年内收储土地2万亩,加快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特别是“两横两纵一放射”路网体系建设,率先启动占地3000亩的园博园工程,搞好市民服务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金融后台基地、职业教育园区和部分总部大楼等功能项目规划设计与征地拆迁,力争3~5年使核心起步区初具规模,1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的滨河新区。三是老城做靓抓提升。围绕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宜业幸福家园,全力实施大气环境改善、水污染防治、生态水景打造、标志性区域建设、城市容貌整治、管理提效六大工程;打造总长182公里、水面1668万平方米、绿地8138万平方米的“一河两环”生态长廊,启动3平方公里的东垣古城森林公园;推进“穿城入地”工程,全面完工货运线外迁,开工建设石家庄新客站;加快万达城市广场等四大城市综合体建设,竣工投入使用500栋单体高层建筑;启动7个旧城和危陋住宅改造,推进35个城中村拆迁改造,完成25个小区、85万平方米旧小区整治;全面美化亮化“四横八纵”沿线建筑物,二环内所有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占道市场全部退路进厅,整体提升老城区形象与品位。四是城乡统筹抓对接。重点实施干道通达、样板街打造、城区绿化等县城做大做美十大工程,确保中华大街北延至机场快速路、裕华路东拓西延、南二环东延、太行大街南延北展、107国道改造提升、红旗大街南延二期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形成主城区至组团半小时交通圈,至其他县(市)城区1小时交通圈;32个污水处理厂和16个垃圾处理厂全部建成投用;每县建成一条样板街、一条夜景精品景观线、一条特色街区,2~3个1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公园、3~8个街旁绿地,改造完成1~2个城中村。按照“小村并大村、联村建社区”的思路,新开工建设360个新民居示范村。
做到三个提升,就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民生民安三措并举,全面提升省会经济发展活力、公共服务能力和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大型企业战略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全面完成国企改制任务。统筹推进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公用事业等其他各项改革。大力开展招商年活动,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速引进一批“国字号”、“洋字号”大公司大集团,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9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7.5%。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启动教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提质、文化事业繁荣、市民素质提升四项行动,年内新建标准化学校50所,加固重建校舍500万平方米;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加快城市社区和县乡村医疗机构建设,搞好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强省会大型文体设施和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文化站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扎实推进“六城同创”、市民素质培训和文明社区创建,努力提升省会文明度和美誉度。
三是全力保障民生民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坚持发展、开发、创业多措并举,年内新增城镇就业9.1万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4个新建廉租住房项目建设,力争解决5034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办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8个方面38件实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和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创建活动,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建设平安石家庄。
作者: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编/张立新)
治理现代化研究201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