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林,牛曙光,王 宏,林海鹏,于信伟
(黑龙江科技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7)
我校是一所矿业特色明显的省属普通高等院校,从2003年起,每年都为黑龙江省内四大国有矿业集团及煤机行业实行订单招生定向就业(以下简称“双定”)模式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现在的国有大中型煤矿机械自动化程度都很高,急需机械和电气综合应用能力较强且上手较快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机电专业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都要求较高的专业。在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对机电专业定向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果表明:这种模式不但可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和企业进行接轨,缩短企业自行培养人才的时间,使毕业快速地适应企业,为企业发展早作贡献、多作贡献。
像我校这样的省属普通院校,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理应着力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相对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和企业不接轨,培养模式不对路,供非所需,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双定”人才培养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它要求高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是今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1-5]。
对企业来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企业在招聘时都希望受聘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直接上岗,而当前高校的许多毕业生往往是眼高手低,实践能力缺乏,导致企业自身的岗前培训需要时间较长,培训成本较高,而且还存在着培训成才后随时跳糟的风险。而“双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企业量身订制所需人才,实现岗前培训前移,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开支。
现在一些学生存在着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内容广而不专、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双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主动学习。这种模式也能够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易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于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
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实践教学,可以使这些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得到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 使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很快就能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成为企业栋梁之才,避免了企业到社会上招聘人才的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减少了教学中的盲目性,可以及时删除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改变过去那种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学历轻能力的“闭门造车”式育人模式,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既有动脑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双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社会所接受,学以致用,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因此,在教育完成后,企业按照订单约定,安排合格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消除了找工作的盲目性,节省了学生找工作的费用和宝贵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由于学生找工作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的冲击,保证了教学质量。
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会通过“双定”培养模式的转变而发生观念上的转变。学校的市场意识会更强,对校企合作的实质和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也会发生转变,将更加注重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企业也会对高等教育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信任,关注高等教育的程度会更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带来了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校企合作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过去的校企合作大多是表面的、松散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合作起不到实际效果。“双定”培养则是企业提出需求,委托学校培养自己的员工,所以企业更加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提高了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毕业生就业困难,除了受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市场不对路, 导致一些学生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就业质量。“双定”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的, 学生只要顺利毕业就能就业,且工作对口,学以致用。
由于我校多个专业为矿业集团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双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代表、企业及行业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订单式培养的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等),对人才培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我们的订单式教育不仅仅为某一企业培养人才,而是面向整个行业,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主动适应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主战场,深入洞悉产业发展的前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后劲充足。做好对企业的调研,了解企业每年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具体要求、数量等信息,为高校制定订单式培养决策提供依据。
在确定订单时我们着眼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寻找知名企业签订大订单是我们的目标。企业越知名,签订培养的人数越多,越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确定订单后签订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法律保障。学校职责主要是进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和管理;企业主要责任是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习实践场所,参与学生考核并接受全部合格毕业生等。
由于校企一同制定了培养方案,签订了培养协议,对学生的规格、质量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因此评价时就有了客观依据。便于企业进行监督,学生最终的考核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来完成,只有成绩合格,才能进入企业工作。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进行质量评估,为修订培养方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订单式定向人才。
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以就业学生信息反馈为依据,进行培养方案的再调整,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是巩固和发展就业基地,拓宽就业平台的重要措施。通过这种机制,能够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和就业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我校是矿业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院校,与黑龙江省四大国有矿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与省委提出的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对人才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一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二要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考察,组织召开座谈会,利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加强双方联系。
这种模式用于大型多工种企业,对员工上岗要求高,岗位不固定,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岗前培训时间长,而企业又希望缩短毕业生从理论学习到岗位转换的时间,学生在毕业时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多种技能资格证书,做到一专多能,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融合。但一定要处理好企业要求与国家对机电专业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避免变成高等职业技术培训。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双师型”教师加强高技能和新技术的培训,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采用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充电”,提高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聘请或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传授实践技能,使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双向流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使“双定”培养模式良性发展,双方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用人单位不但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参与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学校提供资金、实习实训场所等方面支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提供技术设备的支持,使学校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严格按照用人单位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和师资配备。用人单位接纳合格的订单人才,并为毕业生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学校和用人单位作为实施培养模式的主体,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双赢。但由于双方的职能和取向有所不同,各自所强调的重点也有所区别。两者之间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对出现的问题协商处理。双方既要保证落实毕业生就业数量,又要千方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要共同着眼于社会效益,又要相互关照经济利益。
在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打好基础,挖掘潜能,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考虑,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应看到,在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环境中,“双定”机制为学生正确处理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能够就业,而是越来越追求就业的质量。因此,在实施“双定”时应做好宣传工作,将用人单位的性质、各项待遇、报酬,与非“双定”学生的差异情况毫无保留的介绍给学生和家长,按照自愿的原则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切实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利益。
因订单式培养可能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过窄,应对外部市场变化和转岗、另谋职业的能力降低,导致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所以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满足国家对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由于实习实训内容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的,有些实训项目可能是学校没有开设的,学校需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校与用人单位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通力合作,通过“校企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用人单位也要注重实习基地建设。
订单式培养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但不能把培养目标仅停留在某一企业,而应针对整个市场需求。高等教育本身有其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律和目标,不能一味地迎合企业的需求而忽视了自身规律。如果知识结构只停留在某一领域,作为学生个体来说,工作也会变被动,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既满足企业需求又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和企业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高校在某些项目上具有较先进的技术水平,但缺少工程实践条件;作为企业,有资金、有设备,但需要先进技术来帮助自己实现快速发展。所以,校企之间在科研、生产等许多领域,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大型企业一般都热衷于公益事业。对于“双定”教育中的困难生,企业一般都会乐善好施。资助方式多种多样,企业可以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可以提供无息贷学金,困难生到该企业工作后按月直接从工资中扣除贷学金。这些助困方式,既解决了困难生的经济问题,又减轻了高校助困的压力,还能提高企业形象。实现了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双定”模式的探索,在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双定”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使企业获得高技能人才,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以企业岗位的胜任能力情况作为质量标准,由企业参与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订,将企业评价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这些制度涉及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各方面。改革现行僵化的管理制度,采取灵活的管理体制,是实施“双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同时促进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也促进了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双定”人才培养因面向的企业和岗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要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特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组织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它要求实训中心及各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行滚动教学,充分提高教学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同时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要求,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在第四学年进入订单协议企业,进行相关岗位的顶岗实习,并带着问题进行毕业设计,以实现工学交替。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为此校企双方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条件,整合教学资源,各自提供相应的教学设施,很好地实现了“双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爱莲.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7-58.
[2] 程冬梅,高秋香,史庆.本科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2):45-47.
[3] 黄连珍.完善订单招生定向就业培养机制[J].中国培训,2006(7):40-41.
[4] 吴跃峰,祝莺莺.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11.
[5] 孔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