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峰,汪凤敏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建构与重塑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时代价值
孙景峰,汪凤敏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政治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它所确立的各项制度要能够得到人们自觉的遵从,即制度要具备应有的权威。从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前景来看,相较政党权威,政党制度权威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政党制度权威在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转型要求我们必须建构与重塑政党制度权威,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政党制度权威要求将制度权威置于各政党组织权威之上,彰显民主的特质,有助于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政党制度权威为现代政治权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维系着我国政治体系的稳定。
政党制度权威;政治民主化;政治稳定
随着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学术界对政党权威的研究也渐趋完善。我们认为,相对于政党权威,政党制度权威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世界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政党制度权威必将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党制度权威不但能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同时,建构与重塑政党制度权威也是对我国政治体制的一种完善,并有力地促进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时期,“传统社会结构向市场—契约型结构转变的过程,也即社会结构不断地分化、社会个体不断从传统纽带的约束中游离出来获得自主性的世俗化过程,是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变迁的必然趋势。这必将导致社会脱序,失范和传统权威的动摇”[1]。社会转型实际上就是一个传统型政治权威逐渐消失、法理型政治权威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改革相伴始终,可以这样说,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或者说政治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这就导致了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管理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相适应,“制度供给短缺”现象普遍存在,官僚主义作风与日益蔓延的腐败现象消解着人们对传统政治权威的认同,“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政治思维定式也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完全转变,权力分割制衡的现代政治原则在有些人心目中仍然遭到排斥”[2]。各类社会冲突的加剧直接导致人们对政治体系本身的反思和对传统政治权威的质疑。社会转型期,国家组织结构逐渐开始分化,与社会组织与政治组织的分离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府政治职能的弱化和服务功能的强化,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必然是利益的多元化,这就导致政府的任何一项特定政策都无法同时满足所有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期望。改革过程中对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可避免地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必然会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这就使我国改革处于两难境地,政府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仍然大有市场,无形中会干扰到人们的政治认知,产生信念危机,削弱人们对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矛盾会愈来愈多,最终会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隐患。
在传统权威逐渐弱化、新的权威尚未完全建立之际,短暂的“规范真空”最易导致政治动乱和社会失序。面对这一客观社会现实,及时建构新的政治权威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白鲁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指出,中国在发展上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社会及政治生活中获得新的权威形式,一方面能满足中国人对历史自信心的再肯定,一方面能为他们的社会提供重振的基础,以符合现代化的需要”[3](108)。他的论断同样可以用来描绘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政治权威集中体现为政党制度权威,即将政党的组织、原则、活动原则制度化。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政党制度权威”的确立恰恰符合了社会转型的需要,顺应了世界民主化的浪潮,有效地回应了人们对我国执政党“人治”的质疑,填补了“权威真空”,符合现代政治的发展方向,是现代政治权威的体现。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树立可以坚定民众的政治信念,实现政治社会的平稳过渡。
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政治民主化是各国政治发展的总趋势,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政治民主化道路不尽相同,呈现出多元化的民主化模式。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影响,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中国的民主化过程不适合自下而上的发展,而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政治民主化并不矛盾,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政党制度权威本身就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
中国政党制度权威强调的是一种制度权威,它将制度权威置于各政党组织权威之上,彰显了现代民主的特质。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树立有利于摒弃政治传统中的人治因素,改变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片面看法,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增强其政治合法性。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树立,是政党制度法律化、制度化的结果,政治民主化体现于政党制度权威树立的过程之中。历史上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本身就彰显了民主的本质,“参政议政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好地进行利益综合,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形成中国政治体系内政党之间有组织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实现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吸收更多的政治资源加入政治体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这是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历史依据。
(二)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我国政党制度中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本身就是民主的体现,参政议政更是真实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三种形式参与国家管理,有力地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通过参政议政,民主党派不但自身政治参与合法化,而且能带动各阶层民众积极参政,扩大我国政治参与水平。广泛且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最直接的体现,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国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民主党派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能够广泛代表各阶层人民的具体利益,及时、充分地反映民众的诉求和意见,并能通过自身的组织优势,把分散的、个别的利益诉求转换成理性的、有序的政治参与,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能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的表达渠道,保证各阶层、组织和团体参与政治的制度化。
2.政治协商是党和国家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我国政治民主的彰显。政治协商的原则之一就是,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都要和民主党派进行协商,确保民主党派对国家重大事件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各级党委要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个重要形式,作为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5](1496)。
3.民主监督是我国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之一,具有其他形式监督不具备的功能。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阐述:“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那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6](94)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的地位,党内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不良习性,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不但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威信,消解着民众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认同,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长期以来,克服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不断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特别是加强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监督,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因为民主党派具有一般政党的性质,党员的素质、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相对要高,相较于一般群众的监督和新闻监督来说,这种监督更加专业,也更加有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以参政党的身份对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其目的不是最终夺取政权上台执政,而是促使执政党更好地执政,“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国家两党制和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争论不休而造成的政治动荡,也避免了一党独裁、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7]。政党制度权威的树立,从制度上保证了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的有效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政治稳定是指面临社会环境种种压力的政治体系,在一系列调节手段的作用下,能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保持原有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张力,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止政治动乱,保持政治运作的可控性、秩序性和连续性。”[8]政治稳定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政治体系的基本保障。“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要丢失。”[9](284)“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同化现代化过程所产生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将会使社会长治久安。”[10](388)由此可见,政治稳定和政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政党制度设计中的种种优点和特点对我国政治稳定发挥作用的程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执行层面。我国政党制度设计的优势要想完全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树立起政党制度权威。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能否得到尊重,是否具有相应的权威,与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与否紧密相关。
(一)政党制度权威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作用
建构与重塑中国政党制度权威,可以使政党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其本身具有的广泛凝聚力,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政治体系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我国的政党体系,就其实质来说,是一个广泛的政治联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则代表他们周围的一部分阶层中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这样,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均有代表,能使他们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不但消弭了政治动乱的隐患,还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政治认同感,无形中将广大人民凝聚到执政党周围,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并促进社会政治稳定。
(二)政党制度权威为我国现代政治权威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阶级社会中,政治稳定的实现离不开政治权威,抛开政治权威,政治稳定将无从谈起。政治权威表现为人们对现行政府、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自觉认同与服从,而在政党政治条件下,政治权威集中地体现为执政党权威,“政治权威也只有以政党作为中坚,才能领导和引导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发展,才能够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11](190)。而无论是政党权威还是笼统的政治权威,都不能脱离政党制度而独立存在,政党制度权威才是现代政治权威的基本保障。我国现在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也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时期,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我国国情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个庞大的历史洪流中,如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如何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变革时期需要权威,更需要现代型的权威,相较于传统的政党权威,现代型的政党制度权威更符合民主潮流与当代社会的需要。
(三)政党制度权威的建立有利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发展
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同社会的政治稳定度成正比的,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程度越高,则社会的政治稳定度就越高;反之,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越低,则社会的政治稳定度就越低。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我国不健全的政治参与机制远远达不到民众的期望,因此,“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社会性质所决定的‘高参与要求’与实际上的‘参与机制负荷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12]。由于民众的政治参与行为受挫,便会出现大量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无序政治参与甚至非法政治参与,从而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威胁。在政治参与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了尽量减少政治参与扩大化可能引起的社会政治动荡,必须有强大的政党制度权威做保障。完善的政党制度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民主党派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能够广泛代表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执政党及其政府及时了解民情,听取社会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呼声,以便随时调整政策,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13](44-48)但民主党派又不仅仅是简单地反映所联系、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要求,不仅仅起到简单的传声筒的作用,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将民众分散的利益诉求转换成有序的理性政治参与[14]。这种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方式更加有效,也起到了更好的示范作用,让民众了解了合法、有序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意义。这种开放型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既能够把社会各阶层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目标上来,又能够使各个社会阶层都有表达自己利益的组织和渠道,有效地避免了各种非制度化参与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从而缓解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与能力不足、参与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导人们的政治参与保持在一定的秩序之内,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1]萧功秦.东亚权威政治与现代化[J].战略与管理,1994(2).
[2]李玮.民主·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3).
[3][美]白鲁恂.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威危机[C]//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0.
[4]刘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魏晓文,于文发,陈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参政党发展趋势与建设问题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8]张体魄.执政党权威与政治稳定[J].云南社会科学,2007(1).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0][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1]聂运麟.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2]祝全勇.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1(4).
[13]常江,胡海波.论“为政以人”的政治哲学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哲学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2).
[14]孙景峰,汪凤敏.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完善的契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6).
[责任编辑 明道]
D621
A
1002-2007(2010)04-0063-04
2010-06-20
孙景峰,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政党理论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0-GH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