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产业化论析

2010-04-05 22:56
东岳论丛 2010年4期
关键词:产业化办学发展

孙 奇

(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22)

高等教育产业化论析

孙 奇

(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22)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按照产业化的理念,把现代产业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引入高校,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摆脱对国家、政府的行政依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其投入—产出的效益,使其走向产业化运营之路。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在兼顾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同时,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关键是要结合现实国情,同时通过产业化的探索,以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知识经济;高等教育;产业化;效益;公益性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

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等教育自我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立高等教育的新体系。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按照高等教育产业的理念,把现代产业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引入高校,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摆脱对国家、政府以及其他部门的行政依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其投入——产出的效益,走产业化运营模式之路。具体而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高等教育产业化关注投入——产出效益,但是产业化不能等同于市场化,同时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思想模式的影响下,只关注高等教育公益性的一面,忽视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中的投入—产出的关系。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依附于国家的政府部门,政府及各界视高等教育为公共事业部门,对高等教育缺乏投资观念。因是政府包办,学校缺乏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压力,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也没有按效率原则和竞争原则进行有效的配置,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因而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效率低下。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通过教育产业化运作,使教育资源实现合理优化配置,达到效用的最大化,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使教育投入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合理的回报,形成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

产业化体现效率和竞争的原则,但是,市场化和产业化并不完全相同。市场化具有短期性、盲目性等特点。如果教育事业市场化,必定会走弯路,而且会给和谐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产业化的最大目标是追求效益,而市场化的最大目标是追求利润。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在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法规的前提下,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利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改变高等教育只作为事业存在的状态,使其具有产业的性质,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等教育产业化不能等同于市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需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而不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产业化也就失去了意义 。

高等教育产业化并不是把高等教育产业和其他产业等同。虽然高等教育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的产业属性,但不可忽视高等教育产业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公益性。高等教育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所有教育机构都完全按市场化运作,高等教育产品也并不能完全成为绝对意义上的商品。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有条件的产业化,高等教育产业化和政府承担高等教育发展的职责可以并行不悖。在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产品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双重性质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制度,就可以在实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同时,保证政府承担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

2.高等教育产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高层次人才短缺现象更加严重,高层次人才短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产出即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也没有为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社会就业机会。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充分利用,社会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矛盾。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让高等教育面向市场需求,增强高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增强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使高校办学充满活力。

3.高等教育产业化要把高等教育办学“国有政办”的单一形式发展为多种形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一种由政府公办、附属于政府的社会福利性机构。高等教育通过办学体制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改革,建立由国家、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但并不是由个人负担全部成本,况且在我国现有“穷国办大教育”的条件下,绝大部分家庭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运作

随着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联系的日渐紧密,教育产品已然是直接与市场挂钩,这也是厉以宁教授之所以认为“‘教育产业化’一词的提出,是与‘教育市场化’同步”的原因。当今教育部门在直接进入市场进行等价交换的同时,也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使学校蕴藏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得到合理的重新配置,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从中不难发现,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单位俨然已经具备了某些企业的性质和经营目标,这也是“硅谷”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西方现代大学通过产业化改革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就是其自主的经营机制。

尽管高校在教育产业化的改革中已经具备了企业的某些性质和经营目标,但并不意味着高校就跟企业完全一样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正如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突出属性——社会公益属性是先于教育的产业属性为人们所认识的,以至于有的学者将之归结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根本上来看,之所以将经济学中的“产业”概念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会遇到许多复杂的因素从而需要加以调整,也是因为高等教育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教育双重属性的是教育产品的特殊性质,也就是已经基本为学界所公认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高等教育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主要是精神和知识服务,不同于企业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它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是以学生为载体的,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具有能动作用的人,因此,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要密切注重双方的合作,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仅由生产者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这种新的特性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的大背景之下显得尤为突出。教育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开始不能再维持在零的水平之上,因此造成了政府无力再独立承担庞大的高等教育支出,必须要吸纳其它社会资金来平衡自身。这是高等教育开始选择进行产业化改革的根本原因,但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另外,教育本身不可能被忽视的社会公益性还注定了其肩负的社会责任,这就注定了高等教育要追求双重的效益,也决定教育无法摆脱公平的原则,这与产业性的排他性和求利性原则相冲突。

高等教育作为产业,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再到生产部门本身的发展壮大,都必须受高等教育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只能在某些层次、某些部分引入产业或市场的运作。

三、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产业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简单些说就是“穷国办大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矛盾就是日益高涨的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高等教育规模不相匹配。这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要使这两个方面都得到更好的满足,必须要得到充沛的资源。以市场观点来看待这个高等教育的矛盾,其中需求和发展规模之间的不匹配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源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为了解决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市场化的运作势必要引入进来,以促进资源的重新分配,从而最有效率地达到调整供求直至平衡。以这个目的来看,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或者产业化是正确的选择。

1.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是国家组织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其深层次内涵是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而为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铺平道路。首先,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目前,高校办学体系单一,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学校办学效率低下,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宏观管理体制。所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首先要打破学校管理部门所有制的界限,采用合作、合并、联合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势共享,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确立高校的办学自主地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一直都是高等学校追求学术价值的重要保证,也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价值追求。高等学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享有办学自主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实体。1999年 1月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中规定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权、教学自主权、科研自主权、对外交流权、人事自主权、财产自主权等。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得不如人意。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参与社会竞争,高等教育作为产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拥有自我发展、自我支配的权利。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实际上,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观念的一次大变革。只有在思想上确立教育的产业属性,认识到教育应该也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市场规律才能正确指导教育产业化的实施。所以在教育经费分担问题上,我们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改变由国家包办教育的状况,加快实现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以国家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办学、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政府投资不再是高等教育发展经费的唯一源泉,社会和个人将逐渐承担一大部分费用。而政府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的宏观调控上。比如为防止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冷”、“热”失调,政府在教育经费配置上可采用多种模式,热门专业由社会办学,由市场调节,完全靠收费维持生存和发展;冷门专业国有国办,主要靠政府拨款来建设;一般专业国办民助,靠拨款和收费共同维持运转。

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基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应该把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知识产品开发结合起来,主动适应经济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其作为“产业孵化器”的作用,将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使产、学、研融为一体。可以说,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初始和成功典范即是教育机构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今后,这些方面的优势应得到不断加强,并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特别是推动以高新科技为重点的校办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园区,加强与银行、财政等部门的协作,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渠道,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商品化。

4、进一步将社会力量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社会力量办学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批准的私人参与办学的一种方式。它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途径。这其中应特别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政府应给予其合理的发展空间,鼓励那些满怀教育热情的有识之士将大量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产业,促使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样化。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高等教育目前需求急涨、教育资源配置浪费以及教育经费渠道来源单一等问题。另一方面,实现高等教育投入的多样化,有利于减轻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压力,政府节省了财政支出,可投资于其它产业发展,从而产生巨大的财富增量。

5、政府相关配套政策改革 。一是赋税问题。既然认定高等教育应走产业化道路,那么政府就应该对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与商业企业相类似的赋税政策,而不能任由教育主管部门自己决定“哪一类学校收费全归自己,哪一类学校上交教委百分之多少”。二是行业规范问题。各高等学校或者社会教育组织采取高收费提供服务的模式。既然收了费就要提供服务,而提供服务就有一个服务质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因为某些供求关系的失衡、某些“行业特点”的复杂性而成为行业规范的空白。一些高校不顾质量,只顾收益,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不负责任,造成了学生用很大的资金投入换回了极少的回报,要做好行业规范,促使高校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三是法律规范问题。目前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已初露头角,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及时出台,以规范高等教育产业化初始行为,保证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顺利发展。

当然,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取向,是一个方向性选择,要真正成为现实,其进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以及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认真思考,周密计划,稳妥发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孙奇,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G64

A

1003-8353(2010)04-0189-03

猜你喜欢
产业化办学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