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2010-04-05 20:53涂盛林
党政干部论坛 2010年12期
关键词:武汉经济发展

○ 涂盛林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 涂盛林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这既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这以后,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给予了极大关注,都认识到低碳之路已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都认为迫切需要建立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担负着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先锋官的重任,如何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又好又快地走出一条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武汉城市圈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化解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武汉城市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圈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高碳”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据湖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08年武汉城市圈人均GDP2.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9:45.5:43.6。按国际上通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标准,武汉城市圈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会持续增长。武汉城市圈长期以来的“高碳”发展模式正印证了这一点。武汉城市圈的三次产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要是钢铁、汽车、冶金、造船、化工、建材等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这种一脉相承的“高碳”发展模式在给武汉城市圈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高碳排放和其他伴生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高碳”发展是否可行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已经和腐败、贫富差距一起,跃升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诱因。

(二)资源禀赋颇为贫乏

资源禀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资源禀赋,即知识和资本。如法国靠着其人文资源禀赋在发展核电上有着技术、资本优势。二是自然资源禀赋。如巴西水资源丰富在水力发电上拥有优势;欧洲的风速比较均匀,风力发电经济可行。武汉城市圈既无知识和资本优势,又缺乏必要的自然资源,是典型的缺煤少油乏气重灾区。在国内外能源和资源产品不断大幅涨价的大环境下,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现实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势分析

低碳之路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保定和上海早在2008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中为低碳城市试点,南昌在2009年开始实施英国战略方案基金设立的“低碳城市”试点项目。这以后中国相继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一)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的条件和基础比较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政策条件和新能源产业基础比较好。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立,为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圈内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三高”产业发展已久;圈内农村太阳能集热器、生物能利用蔚然成风;仙桃、潜江稻草秸秆发电、新洲利用废物为原材料种植蘑菇已成规模。二是人才科技优势明显。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核动力研究所、中南电力设计院等一批具有很强研发实力的院校企业云集于此,人才优势凸显。三是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低碳经济示范区主要将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需要足够的土地资源储备,武汉城市圈较单个城市面积广阔,拥有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

(二)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

武汉城市圈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不完善导致圈内企业发展低碳产业面临一些难题。一是成本问题。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的价格、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仅靠市场本身无法投资低碳产业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产业。而目前武汉城市圈对于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的财政补贴额度、比例都很小。二是融资难题。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这也导致项目融资困难。三是市场缺位问题。目前圈内推进节能减排主要靠行政手段,缺乏市场化的解决方式。从中长期而言,节能减排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长效机制,需要实行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的调节手段。

三、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湖北省要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低碳经济示范区,以引领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理念

其一,制定政策法规,建立节能环保的立体生产生活体系。通过圈内九市的协调合作来完善相关行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用大循环理念整合鄂东沿江岸线资源;整合青山、化工新区、武汉新港、阳逻开发区及鄂州开发区五大循环产业园,搭建循环产业链;借鉴江夏区五里界街经验,以旧城改造为切入点,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引进国际领先的净水循环、垃圾处理、绿色交通系统,打造一批低碳立体生产生活体系。

其二,创新社会政策,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支持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要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作为社会管理的新型体制,鼓励建立各种公益性的环保基金和团体,细化产业扶持政策和智力资本股权激励政策,引导科研人员走向市场。同时要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企业科技筹融资服务体系平台,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新能源、文化、会展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以低碳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力度

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来临,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武汉城市圈必须积极研发并形成自己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层次体系,选择攻关重点,实现一两项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要加快科技创新力度,一是要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能量转化为新的资源财富和市场需求,把科教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二是要积极进行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切实用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作用。

(三)调整以“高碳”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

武汉城市圈传统产业、重化工业比重大,碳排放压力大,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调整以“高碳”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

其一,要用循环经济的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电力、建材、纺织是武汉城市圈的传统支柱产业,同时,这些产业多为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改造提升这些传统产业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政府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工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找准行业节能的关键点,规划调整发展好循环经济,逐步完善企业、产业园区和区域3个层面的循环链条,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

其二,用绿色经济的思想指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的今天,绿色经济已然成为当今的热门字眼。武汉城市圈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成绩卓著,环保产业已经成为继钢铁、汽车、光机电和烟酒后的又一个赢利超“百亿”产业。武汉城市圈应本着发展绿色经济的思想,做强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等新兴产业集群,真正打造享誉全国的“环保之都”。

(四)创建符合“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

武汉城市圈要达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改进和完善。

其一,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考核力度。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响,加紧制定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的碳排放法规体系及组织管理体系。要借“十二五”规划的契机,搞好圈内九市的规划指导与对接,筹划设立武汉城市圈圈域环保督查中心,建立和完善圈域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指标体系。借鉴意大利的“白色证书”制度,对企业根据注册项目的不同来规定最低的节能目标,完善排污市场机制。

其二,要创建引导科学消费的机制与模式。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少人将现代化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日常生活越来越依靠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多食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的同时依靠空调健身房、跑步机来瘦身,这都是不科学的消费模式。武汉城市圈要借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公开报告,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制止消费者的奢侈浪费行为。通过征收碳税及能源消费累进税等市场杠杆引导居民使用低碳能源及产品,鼓励居民参与低碳活动,从节约各类能源做起,积极使用新能源。

(作者单位 武汉市硚口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 张 兵)

猜你喜欢
武汉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