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骧,王连明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宣传教育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动机、诱发或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但是宣传教育的方式不恰当,可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看似正面的教育和宣传就可能变成一种负面的“激励”。因为,在宣传和教育的背后,还有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在无形地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那就是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称之为从众心理,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1]。
很多因素都对从众心理产生影响,比如:少数服从多数的思想;心理压力;心理不确定性需求和恐惧心理。同时应指出从众心理和行为具有正负效应,积极向上的环境会产生良好的正面效应——从众正效应,反之,则会产生负面效应——从众负效应。所以,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体系,充分发挥从众正效应,克制其负效应。
在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中,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并重视这一心理现象,创造良性的外在激励条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和谐积极的学习、工作环境,从而形成长期、有效、良性的激励机制,采用积极的文化环境激励人,即进行文化环境建设,用环境激励人,教育人。其次,尽量避免在教育宣传的过程中传递隐含的错误或者消极信息。在宣传教育的时候,仔细地考虑宣传方式和内容的“副作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部门或单位的文化建设,这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文化建设是一个机构功能成功实现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它作为一种无形资源,要求重视对人的管理,把深厚的人文精神融会到现代管理之中。
(1)通过文化建设进行管理是属于“软管理”,对高校中的规范条文是必要补充,具有良好的协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文化是一种规范性文化,是一个高校的“精神灯塔”。它通过一个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来引导高校行为规范的确立和文化氛围的形成,造就一个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使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达到观念上的共识,并根据文化氛围的要求自觉调整和控制自身行为,而不需要他人的督促、指导和干预。
(2)文化环境对人有激励作用。激励分为外激励和内激励,外激励是指靠外部的力量加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动机,这种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只能对一部分人起作用,而对另一些人无效。外刺激不仅在受激励的对象方面不普遍、时间方面不持久,而且更为有害的是,它会造成人们对外力的消极依赖。文化环境的激励作用是无限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端正自己的行为,起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效果。
一个成功卓越的企业必定有特殊的企业文化,因为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和谐和鲜明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是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所大学也是一样,只不过企业创造的是商业价值,而高校创造的是社会人才,是具有更高价值的社会人才。在高校这样机构中,其运行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为国家提供大量可用的优秀人才,它的目的就是教育人,激励人。让大学生能自由健康的发展,让大学生能在一个特定的群体里健康成长,那么,这样一个群体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极大地影响着个体行为,或者说,这个群体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文气息,决定着这个群体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健康、积极、良性的高校文化至关重要。
作为刚走入这个环境的大学生,他们首先面对的是生硬的规章制度和陌生的生活环境,所以最能对他们行为产生约束的是那些制度,尽管还有一些“前辈”们的教导影响。但是就是这些规章制度的宣传方式显示了该学校的文化环境,使得那些懵懂学子对他所处的“软环境”有了间接的认识。
我们在学校里会经常听到或者看到某某学生沉迷网络,或者听“前辈”们把那些堕落的案例当作了笑谈;我们会经常看到学生在自己不喜欢的课堂上睡觉,或者逃课,然后老师或者同学再发表一些有关“学习自由,大学自由,选择自由”的言论;我们会看到在一个有垃圾纸屑的区域,尽管竖着“不要乱扔垃圾”的牌子,垃圾却越来越多,直到成了垃圾堆。也会看到一个很洁净的校园,什么标语也不用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习惯性地把废纸团在手里,走向前面的垃圾箱。当人们缺少值得骄傲的人或事作为教材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拿反面事例作为教材,从从众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很不理智的做法。
因此,要采用积极的宣传教育方式,以正面教育为主,形成系统和健康的教育体系,提高宣传教育的品味。尽管社会有很多的问题和弊端,但是大学的教育必须是服务于社会且高于社会的,应该是高于社会或者说是能脱离社会束缚的一个机构,决不能让大学生把认识社会的黑暗作为教育的主体,否则大学的意义将不复存在。大学的目的就是把诚实、守信、智慧、文明,具有高素质的群体输送到社会,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使整个国家形成无形的、庞大的、有力的教育体系。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学生的“第二课堂”。当今的社会,藏书量已不再是衡量图书馆的惟一标准[2]。如何加强图书馆的宣传教育工作,促使读者了解图书馆、了解高校,充分利用图书资源,获取知识和生存技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每一个高校图书馆的中心问题。简单地说,如何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得大学生能为了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自觉地走进图书馆去积极学习,是每一个高校图书馆的中心任务。
宣传的本质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有学者从广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图书馆宣传是指能影响图书馆形象及效能发挥的一切信息传播”。它具有客观的需要性,时代的紧迫性,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2]。图书馆的宣传有两种目的:
(1)制止不良行为。图书馆由于每天面对的学生很多,图书的翻阅和流通数目也很庞大,不免出现图书放置位置不合适的情况;更有甚者,在图书上乱画和涂写,乱写评语,甚至撕书、偷书等。还存在一些占位,图书严重超期不归还现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但是不能因为如此,就在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些不良行为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否则很可能会鼓励不良行为的发生。
图书馆工作者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读书爱书的故事。图书馆要抓住每年新生入馆教育的有利时机,给新生建立起图书馆良好学习环境的第一印象,强调爱书护书的重要性,尽快地形成良性导向。
(2)建设校园环境。图书馆在发挥建设校园环境这一功能的时候,要采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从众正效应,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形成学生从众行为的心理趋向,使大学生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确立在学校环境中个人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大众文化心态,达到心智成熟的较高层次的境界。为此,图书馆的宣传教育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建立健康的舆论导向,树立良好的榜样。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许多从众行为就是个人迫于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发生的,要注意保持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榜样作为来自他人的示范,既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规范和普遍要求,又将这些要求融入示范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言行中,这无疑为大学生选择人生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参照坐标。图书馆可以多组织一些名人演讲,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具体的可感形象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找到激励的力量;也可以在专业领域请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作报告,使学生在感知大家风范的同时,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动力,从而确立人生的目标。
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可以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对于社会的使命感、责任心。要通过运用心理暗示法,制止消极从众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变”等方法,达到制止大学生消极从众的目的[3]。
作为高校内部的文化环境,它像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像企业文化一样,起到了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因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大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
大学图书馆在发挥自身宣传教育功能的时候,要充分注重校园文化环境教育的主导性,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历程,引导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倾向。使得大学生能理性地认识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的差异,形成自身健康的文化价值趋向,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环境,促进大学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李云捷等.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2]黎意慧.谈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宣传工作[J].大众科技,2008,(11).
[3]曾 莉,韩之路.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负效应分析及引导[J].中华文化论坛,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