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明
(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发扬文明和播种文明的圣地,其文化环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图书馆要在开展高格调、高品位、现代气息浓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塑造品牌与形象,增加图书馆的文化价值,丰富其内涵,推广图书馆品位文化。在图书馆建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中,应体现大学图书馆特有的文化精神,使师生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文化的渗透和美的熏陶,实现环境文化育人。但是现在的大学图书馆还只是一个比较被动的服务机构,尽管很多人提出要把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但是这仍然是一种被动理念,是一种“以需求带动服务”的思想,还是不能满足当今大学图书馆的建设需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社会,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尽管早有人留下千年一叹,但是“端午节”文化申遗,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也闹得沸沸扬扬。其实,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视野的开阔,中国传统文化正从人们的视野中悄悄变淡,文化的归属和认知也正在变得模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深厚。很多社会人士都呼吁要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提高人们的文化认知和修养。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所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如何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有效地提高其文化修养,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丰富其文化底蕴,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应该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现在的大学发展存在多元化的问题,即不同大学的发展路径和文化传统大相径庭,各具特色。比如,历史年代不同,有的上百年,有的四五十年。文化特色不同,有的注重务实,有的注重创新,有的学术氛围浓厚,有的激情飞扬。学科重点不同,有的是综合型大学,各种学科均衡发展,有的是文科型大学,有的是理科型大学,他们在各自擅长的学科上都独树一帜,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上都占有着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一片天地。这样的现状对大学图书馆的文化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能用“一刀切”的理念来成功指导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并不是要求把大学生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要大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在很多方面要有所了解,不应该把自己的眼光和思想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而应该培养其具有一种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大学生应该是不仅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更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群体,无论是理科型大学或文科型大学,还是在某个专业刻苦钻研的莘莘学子,都不应该是深沉寡言的理科书呆子,也不应该是只懂浪漫的文科理想主义者。可是在很多大学,特别是非综合型大学,这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是由占优势的专业群体的思想主导的,这个思想主导一方面成就了这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约束了其他思想的生存空间,使得这个学校的学生在知识体系和思维习惯上产生倾斜现象。这种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和传播。作为传播文明和服务于大学生的文化机构——图书馆,有能力,也应该去平衡这个“倾斜的天平”。
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注重文化环境的建设,担当校园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平台,它的定位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资料和文献的储藏室,更应该是一个彰显文明的场所。它的活动范围不应该仅局限于其建筑的空间之内,而应该延伸到校园的生活环境中,体现文化的张力。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提供需求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能创造需求的场所。通过它的文化吸引力和魅力,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其实,国外很多大学图书馆都很注重文化环境的建设。当我们走进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时候,肯定会为它那著名的图书馆训言所打动和吸引,“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即使现在,对手也在不停地翻动书页”……从这里我们看到它在宣扬美国特色的一种拼搏奋斗精神和人生哲学。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感受到一种你无法躲避的推动力。美国国会图书馆更具特色和魅力,梁启超对其这样评论,“藏书之富,今不具论。其衣墙、覆瓦之美术,实合古今万国之菁英云。吾辈不解画趣,徒眩其金碧而已。数千年来古今最著名之学者,莫不有造像,入之如对严师。其观书堂中,常千数百人,而悄然无声,若在空谷。观书堂壁间以精编石刻古今万国文字,凡百余种。吾中文亦有焉,……”[1],可见,图书馆不仅是看书学习的场所,更是对读者进行文化熏陶的圣地。梁柏静提出,图书馆应该具有休闲功能[2],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了。
由此可见,对图书馆特别是大学图书馆的文化环境建设,以及对其功能的重新定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现代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的必然需求。
要进行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首先要让大学生参与进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想法。让学生知道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正在向一个能为他们提供更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让学生知道图书馆是一个能提供更多需求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借书还书的部门,从而树立图书馆的品牌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特有的地位——特殊的文化场所。
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是建立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妙统一,如建在北海公园旁的老北京图书馆,白云雁水旁的大连图书馆,与紫竹院公园相邻的国家图书馆,稻毛海岸的日本千叶图书馆。但是大学的图书馆是在校园里的,很难像公共图书馆那样自由选址,外部环境的建设是不能随意的,往往也不能调整,这就要求大学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重点要放在内部,即进行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计。
3.2.1在图书馆的内部布置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
艺术的震撼力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最多是欣赏的角度不同。美对人有巨大的教育意义,是无形的,是一个熏陶过程。所以在图书馆内部合理布置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当我们走进图书馆的时候,得到的不仅是一种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洗涤,与图书馆的来往,是一种与古今圣贤跨越时空的交流。
国外的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和雕塑,绘画以油画为主,而中国的大学生对这些是很不了解的,初次去看,很难知道它的寓意和内涵,关键是对西方艺术流派和哲学思想的不了解,所以建议在展示国外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对该作品做简要的说明和解释。中国的艺术作品有着五千年的积淀,丰富绝伦,形式多样,琴棋书画各具特色。特别是书画文化,名家流派众多,演变历史久远。中国文化艺术的特征就是体现了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这一优秀文化本身就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让置身于世事纷扰的人很快地安静下来,身心遨游于天地之间。
艺术作品的布置要精心设计,不能太随意,可以根据图书馆各部分不同的使用功能做相应地设计,做到空间布置、艺术类型、作品内容的协调统一。如阅览室就不适合摆设占用空间大的雕塑作品,倒是可以展示中外名人圣贤的画像和事迹简介,以及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作品,给人以自然静谧的美感,让学习疲劳的学生可以静静地站到那些充满震撼力的作品面前,享受那穿越时空的美,身心得到娱乐。艺术作品的布置要定期更换,最好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图书馆的时代性,可以结合时事做一些文化教育性质的作品展示,有目的地让大学生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这些作品应布置在图书馆的大厅。
3.2.2在图书馆的大厅设置视频设备
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产业的成果,有效地开展文化教育。可以在图书馆大厅的墙壁上装置无声的视频工具,通过字幕和影像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化,或者介绍现在世界上文化发展动向和时事,这一手段简单快捷,无需花费太大的人力和时间,就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图书馆的空间资源。
3.2.3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置中国文化专栏
大学图书馆都建立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很少有图书馆的网站设有文化专栏,图书馆的网站本身就是一个查找资料的平台,很多图书馆网络上的资源局限于文字资料和文献,而缺乏图像资源。我们知道书画等艺术作品是影像资源。这本身就造成了大学生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不完整的,在文化资料的获得上是受到限制的,所以大学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站建设,来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宣传,使其在长期的查阅资料和图书馆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图书馆的作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建筑的空间之内,特别是大学图书馆,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应该把建设文明、和谐、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其发展建设的目标。图书馆可以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如书法、绘画、象棋等文艺比赛,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对文艺的兴趣爱好。图书馆可以邀请专家来进行讲座,让学生有机会去体会文化大师的风范;或者在图书馆开展读书会活动,以读书会友,以读书会做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热爱读书,参与到读书活动中,这本身就有益于建设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现以环境育人的目标。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生活,活跃了校园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每个大学都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优良的传统,大学的校训就是这个大学特色的体现,或者是该大学发展的目标,校园文明建设的理念。这些优秀传统是该大学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辛苦建设的成果,是很多优秀人士人格魅力的积淀。因此,图书馆的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切实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优良传统,确定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说在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播和教育职能的过程中,不能是没有中心和散乱的,更不应该和这个大学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相冲突,应该具有明确的、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其文化建设应该以这个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与老师的课堂教育相得益彰,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发扬大学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该大学独有的精神理念和特色。
馆员是图书馆管理建设的主体,他们肩负着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的重任,他们是大学生与图书馆交流的中间环节,他们的素质和修养对在图书馆学习的大学生有直接影响,而且直接关系着以上建设的成败。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图书馆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生命线[3]。因此,应该注重馆员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让每一个馆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在参与艺术文化工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使得图书馆的工作不再枯燥和乏味,显得多彩和神圣,形成图书馆建设和人文建设的完美统一。
大学图书馆应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环境,使图书馆文化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的沉淀,成为师生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渠道和走向未来的坚定基石。在图书馆的文化环境中体现强烈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大胆的吸收、探索、改革与创新精神。大学图书馆文化环境,通过其厚重的文化内涵、震撼的美学品格,启发那些麻木和迟钝的心灵,拨动那些尘封依旧的心弦,为人们演奏那来自遥远的绝响。
[1]梁启超.新大陆游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梁柏静.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图书馆的休闲功能[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1).
[3]高 墅.人文关怀与读者需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