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日本地震防灾对策的基本理念与基本目标及其实施策略*

2010-04-05 12:47张格仙卢振恒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9期
关键词:震动防灾减灾

张格仙 卢振恒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未来10年日本地震防灾对策的基本理念与基本目标及其实施策略*

张格仙 卢振恒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主要介绍日本从2009年度到2019年度实施的未来10年地震观测、测量、调查与研究的综合基本策略。主要内容有:实施该基本策略的背景环境,日本地震调查研究的环境现状,地震调查研究的基本理念,当前10年期间地震调查研究的基本目标、重要研究项目课题及实现其目标应实施的策略举措,为实现基本目标在10年期间举国应实施的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的普及与发布、确保预算和开展评价、强化向国民和国际性宣传发布的力度等重要事项,强化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的作用和有关部门之间联络协作体制等。

地震调查研究;基本策略;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的作用

引言

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夺去6434人生命的阪神大震灾,使日本深深认识到日本缺乏将地震调查研究成果充分应用于国民和防灾部门的健全的、完善的体制。以此次地震为教训,1995年6月日本制定颁布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作为政府的特别部门,1995年7月1日设立了一元化的实施地震调查研究的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以下称地震本部);1999年4月制定了《关于推进地震调查观测研究——推进地震观测、测量、调查与研究的综合基本策略》。

自制定该综合基本策略以来,现已经过10多年,围绕地震调查研究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预测日本在今后30年期间,将以高概率发生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和首都直下型地震等严重灾害性地震。为了在发生这样的地震灾害环境中保护国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富裕、安全、安心的社会环境。根据这十几年间环境的变化和地震调查研究的进展,2009年3月6日地震本部汇总策划、制定了符合未来的新的地震调查研究方针,即“关于推进新的地震调查研究——推进地震观测、测量、调查与研究的综合基本策略(以下简称‘新综合基本策略’)”。根据《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2009年4月21日经中央防灾会议审议后,地震本部正式确定了该“新综合基本策略”。

日本地震防灾对策是根据中央防灾会议确定的防灾基本计划所制定的方针开展的地震本部所承担的地震观测、基础性调查研究的推进策略,也作为防灾基本计划中的一环实施的,两部门在这10年期间共同合作实施的重大项目。为此,两部门有必要强化合作,进一步将地震本部调查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央防灾会议担负的灾害预防对策、灾害应急对策、灾害恢复对策等方面。特别是过去地震本部以强震动、地基震动为地震调查研究对象,鉴于目前地震调查研究所处的环境状况,应将因地震发生的海啸、长周期地震动方面的基础性调查研究也包括在内,通过促进其成果的应用,对综合性地震防灾、减灾对策作出贡献。

新综合基本策略的策划制定在2007年8月设置《新的综合基本策略专门委员会》以后,历经13次慎重的、充分的、认真的审议,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本策略。该基本策略不仅是今后地震调查研究的根本,而且也是地震本部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1 围绕日本地震调查研究的环境现状

1.1 已取得的重要成果

1999年4月制定的未来10年的综合基本策略,作为“地震调查研究的推进方策”和“当前应推进的地震调查研究”所提出的课题,在这10多年内,国家有关研究部门、国立大学法人等的合作体制实施过程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1.1.1 基础观测网建设与完善

根据地震本部策划制定的“地震基础调查观测计划”,已建成完善了高灵敏度地震观测网、GPS观测网等世界少见的全国稠密均匀的基础观测网,同时实现了其观测数据广泛流通和公开。对于这些基础观测网取得的地震观测数据,在文部科学省和气象厅的协作下,经一元化收集处理后,提供给地震调查委员会进行地震活动的评价等。这样,基于大震法确定的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及其周边的观测也得到了充实,卫星搭载的合成雷达、GPS-音响测距方式的地形变观测技术也得以提高。

1.1.2 因推进基础研究而获得了新知识和见解

在以科学技术、学术审议会的建议“为地震预报服务的新的观测研究计划”等的指导下,以基础观测网等获得的观测数据为基础,研究分析获得了低频颤动和慢滑动现象、构筑板间地震的凹凸模式、详细把握内陆地壳应变速度分布等和与阐明地震发生机制有关的新的知识和见解。

1.1.3 成功绘制了全国地震动预测图

对以“地震基础调查观测计划”等指定的主要活断层带中的110个活断层带及主要海沟型地震为对象实施了调查研究。基于这些调查观测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在有关部门协作下,地震调查委员会就地震发生场所、规模、未来发生概率进行了长期评价,依照顺序予以发布。随着强震动评价方法的提高,对特定震源断层进行强震动评价,一并予以发布。2005年3月成功绘制和发表了综合长期评价和强震动评价等结果的“概观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并决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此图每年都予以修改更新。

1.1.4 开始紧急地震速报

气象厅根据地震刚发生后震源附近观测点观测到的地震波,开发了即时推断震源、地震规模的技术,基于其技术预测地震动、强烈摇晃发生前让人们了解其预测结果的紧急地震速报,从2006年8月开始向部分事业单位,2007年10月开始向一般用户提供这些信息。

1.2 围绕地震调查研究所处环境的变化

1999年策划制定综合基本策略已经过去10多年,围绕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和首都直下型地震等,地震调查委员会认为发生概率很高。有的还预料会发生万人为单位的牺牲者和超出国家预算规模的灾害,特别是东海地震会随时发生的可能性很高,虽然今天未发生,但发生的可能更加紧迫。同时还要考虑东南海、南海地震的连动性。

在这10多年间发生了若干次严重地震灾害,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仍处于尚不能完全认识和了解的现状,特别是因长周期地震动对构造物的影响、应变集中带和海底活断层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尚未被国民所认知。

日本对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诸国建设完善观测网并开展现场观测作出了贡献,人造卫星详细检测出了中国四川地震发生时的地形变等。近年来,日本的地震活动增加了世界开展地震调查研究的震例,世界上多震国家对日本先进的地震调查研究给予高度关注。

在2006年7月日本地震本部公布的“综合基本策略的评价”中,关于国立大学法人化对维持基础观测网的影响,提高研究成果的发布能力的必要性,提高海啸预测精度等对海啸对策的重要性,对考虑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连动性的综合基本策略立项再分析的必要性等,开展了综合基本策略分析研究。

1.3 今后的课题

对于过去地震调查研究的成果,曾经常提到它没有与国民对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等防灾减灾对策、地震图像、灾害危险性的具体理解充分地结合起来。为此,为了正确把握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等防灾减灾对策的信息,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地震调查研究成果的普及宣传。

过去地震本部实施的长期评价、现状评价,还没有达到能提供像东南海地震发生后南海地震是如何发生的那些地震的紧迫度方面的信息的水平。特别是在预测日本未来以可能成为预测困难的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和在此之前之后发生可能性高的地震为对象,强有力地推进调查观测研究,是最重要的课题。

一般认为,对减轻人员伤害特别有效的紧急地震速报,谋求提高确定烈度的精度、强化陆海域的实时地震观测网、开发即时震源区推定方法等使预测技术得到提高等,是重要研究课题。现行的海啸预报警报的第一报就是基于专门从地震仪观测数据求出的震源、震级,所以其精度不高。今后,通过即时利用海域观测的海啸数据等开发海啸预测方法,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精度。

与此同时,对于现行综合基本策略不完善的事项,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例如,地震本部过去的观测调查对象限于110个主要活断层带和主要海沟型地震,其结果,尽管在以沿岸海域为震源的破坏地震多发,但在该地区几乎没开展过调查观测和研究。

对于预测可能造成严重灾害的首都直下型地震,震源断层的位置和详细的强震动预测所需的信息等仍很不足。希望开展可能对石油罐和高层大楼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长周期地震动方面的调查观测研究。在活断层附近,除强震动之外,还要考虑由断层错动而产生的破坏,所以把握活断层位置形状十分重要。但现行评价活断层图的精度还不高。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推进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等各学科的协作,采取具体的调查观测研究、防灾减灾对策。特别是要将过去进行的广域地震危险性研究与个别的设施、机能的评价结合起来,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加强地震本部和中央防灾会议、地方公共团体、民间企业、非盈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等的联络协作非常必要。过去在地震本部开展评价时,常常指出没有有效应用这些部门的信息,今后应在有效应用上下功夫。

国家、有关研究部门、大学等原有观测设施、设备等均处于老化状态,而且还呈现出难以更新和维持管理的处境,并且专攻地震学的大学院校学生也在减少。担负地震调查研究的下一代年青研究者严重不足,负责地震调查研究方面不可缺少的观测业务人才亦出现减少倾向。

由于如上所述的新课题很多,所以,为进一步推进这些研究,有必要明确地提出今后地震调查研究的目标和实现其目标应加强的对策事项。

2 地震调查研究基本理念和“新推进地震调查研究”的定位

2.1 调查研究的基本理念

若考虑日本今后30年的环境状况,可以预测,日本发生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和首都直下型地震等严重灾害地震的概率是很高的。

地震本部根据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的宗旨,担当着推动强化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是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推进地震调查研究的作用,将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防灾研究、防灾减灾对策中的职责和作用。在推进地震调查研究方面,不仅要强调地震本身,还要对地震产生的次生的海啸等在内的自然现象深入地进行综合的科学的探讨和阐述。

基于地震调查研究所肩负的使命,在推进今后30年期间的地震调查研究时,大致认为地震调查研究基本理念应有以下内涵。

2.1.1 基本理念

为实现在地震灾害中保护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社会的安定,就得实现有关未来可能发生大地震、把握过去和现在地壳活动等更高精度的地震预测和地震动、海啸预报。

当前,不仅对今后30年期间发生概率高的地震,而且对日本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深刻影响的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以及这些地震前后可能发生的地震、首都直下型地震等综合性战略地推进调查研究。

通过准确、迅速地向国民发布这些调查研究成果,将造成国难的地震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做出积极贡献。

2.1.2 “新的推进地震调查研究”的定位

(1)本策略的定位。

新综合基本策略的定位是预测今后30年期间的长期观测研究的基本理念、达到的目标;记述内容为当前10年期间应开展的地震调查研究的基本目标,为达到其目标应采取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为推进研究横向应对的重要事项等计划应实施的策略。

与此同时,设定的方针是:制定作为地震本部任务的综合性调查观测计划,调整地震调查研究有关预算事务,收集整理分析国家、有关研究部门、国立大学法人等调查研究观测结果,并据此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宣传报道。

(2)和“地震与火山喷发预报所制定的观测研究计划”的关系。

地震调查研究自1995年地震本部成立以来,通过基础观测网的建设完善取得了飞跃性进展,但这都是基于原文部省“测地学审议会的建议”(地震预报计划)和“为地震预报所制定的新的观测研究计划”,并以大学等研究者为中心的,经过30年以上推进的地震预报研究的长期积累才取得的。现行的综合基本策略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地震预报的进展。

2008年7月策划制定的科学技术、学术审议会建议的“地震与火山喷发预报应推进的观测研究计划”,是在研究者发表自由想法意见并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学术性观测研究计划。新的综合基本策略有助于实现地震防灾减灾,是政府应推进的地震调查研究的基本战略性计划,为达到基本目标,有必要吸取基于建议取得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并加以推进。

正如建议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地震和火山现象具有共同的地球科学背景,所以在实施地震调查研究的同时必须考虑火山研究。

3 今后应推进的地震调查研究

3.1 当前10年应采取的地震调查研究的基本目标

为达到上面提出的基本理念,地震本部要制定出为阐明地震现象本身所应进行的研究和将研究成果与防灾减灾对策结合起来的有效策略。为此,研究部门要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当前10年间,应重点实施:①通过以海沟型地震为对象的调查观测研究,进一步提高地震发生、地震动和海啸的预测精度;② 通过活断层等相关调查研究,进一步提高信息综合性收集、整理和评价的水平;③ 为促进防灾减灾方面的工程学、社会科学研究,强化地震本部的桥梁机能。

3.1.1 通过以海沟型地震为对象的调查观测研究,进一步提高地震发生、地震动和海啸的预测精度

(1)综合性调查观测研究。

在过去,假如地震本部能够预测某地区可能发生严重灾害的地震,且据此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成为可能的话,那么实施地震发生可能性的长期评价就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的长期评价,由于只根据过去地震发生过程进行评价,所以不能评价地震的时间性、空间性连动发生的可能性等。为打破这种状况,应利用基础观测网得到的观测数据,加强板间应力和滑动速度等现状的评价,通过将这些成果纳入到数值模拟中,提高地震发生的预测精度。

为此,设定的基本目标是:包括提高海沟型地震连动发生可能性评价在内的地震发生的预测精度。

为达到基本目标,应用科学技术学术审议会建议根据取得的基础性观测研究成果,综合推进:① 海域重点的实时地震观测网的建设完善;② 为研究和把握板间应力等应开展地震、地壳变化观测;③海陆综合性地壳构造调查;④ 为构筑海沟型地震物理模式,应开展所必须的调查研究;⑤开发海沟型地震发生预测手段方法等。

对于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根据地震本部长期评价其发生概率不仅是极高,而且中央防灾会议还预测伴随地震发生会造成严重灾害。根据过去的事例,内陆地震也和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同期活跃起来,这些地震发生时因它可能对日本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作为以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为主要靶子,推进海沟型地震的综合性调查观测研究。对于根据日本大震法划定的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及其周边也要推进观测、测量等。继续加强预报可能性高的东海地震的观测监视体制和提高预报精度。由于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发生的地震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灾害,也应实施战略性调查观测研究。

在正确了解板块运动现状和对周围的影响、实现海沟型地震发生之前的逼近预测的前提下,对国家、地方公共团体、民间企业、NPO以及个人等提供实际需要的信息才有可能,对促进防灾减灾对策和增强国民意识有贡献。

(2)实施有益于战略性防灾减灾对策的措施。

由于让国民可亲身感受到以海沟型地震为对象的调查观测研究与防灾减灾对策有关联,应综合地战略地推进实现以下两个目标的举措。

(a)进一步提高地震动预测技术。紧急地震速报由于地震学知识和信息通信技术二者融合而成为现行综合基本策略方面的实用化系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大规模海沟型地震发生时,因瞬间确定海域下震源区范围是困难的,震源区附近会有很大的预报误差等技术性问题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强化海域地震观测网。

关于与直接灾害有关的地震动诸特性的阐明问题,由于“概观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的绘制成功,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成果。但未解决的课题仍很多。例如,2003年十胜冲地震时,苫小牧市石油联合工厂的石油罐发生火灾之后,近年开始认知其危险性,认识到推进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在日本,重要的产业设施大多位于填土地区等软弱地基上,要正确把握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等发生时软弱地基的行为动态,可以说在日本经济活动危机管理上是极其重要的。强震动预测的高精度、高分辨率,首先要提高人口稠密地区的强震动分辨率,实施包括各地区特性在内的强震动预测。

为此,设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震源破裂过程的即时确定技术和与各地区特性相适应的强震动预测的高精度、高分辨率,以及与此适用的紧急地震速报的水平。

为达到其基本目标,应综合推进:①强化以海域为中心的地震观测网;② 收集与各地区特性相应的基础数据;③ 开展海沟型地震产生的强震动的调查研究;④ 提高地震动即时预测技术;⑤ 提高以海沟型地震为对象的强震动模拟水平等。

通过将这些成果吸收到紧急地震速报中,有望提高其水平,使减灾效果更加明显。关于提高紧急地震速报水平,不只是对海沟型地震,而且对沿岸、内陆活断层发生的地震也会有明显的减灾效果。推进以克服现行体系的技术困难为目标的研究开发等。

关于强震动预测的高精度、高分辨率,例如在长周期地震动场合,在地图上提供以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发生时的各地区基础数据为主的确定地震动波形及其波谱等基础数据,其成果可为社会广泛应用。这些成果是作为防灾减灾服务的工程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而且在中央防灾会议、地方公共团体等防灾减灾对策和国民具体行动判断上也可应用。

(b)进一步提高海啸预测技术水平。设定的基本目标是:假定海域观测到的海啸数据能够即时利用和通过海啸波源模式的精细化,提高海啸预测技术。

为达到基本目标,应综合推进:①海域海啸观测网的建设完善;②海底地形、沿岸地质调查;③ 对海沟型地震发生的海啸开展调查研究;④ 提高海啸的即时预测技术水平;⑤设法让地区居民和地方公共团体正确认识可能来袭的海啸,同时设法实现更为准确的海啸预报,使减灾效果更明显。

3.1.2 建设完善活断层调查研究的信息收集体系和提高评价水平

设定的基本目标:① 提高以发生概率高的或发生时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活断层等分布地区的评价水平;② 提高沿岸海域活断层和应变集中带为中心的未调查活断层的评价水平;③ 提高短小活断层和地表未出露断层发生地震的评价水平。

通过上述3个基本目标的实现,提高“概观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的水平,在活断层详细位置图上绘制记载各种调查、评价结果的“活断层基本图”。

关于提高“概观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的水平,要在综合上述“提高地震动预测水平”的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达到。

为达到其基本目标,要综合有效地推进:①对活断层开展详细调查;② 对地下断层面的三维位置形状开展详细调查;③开展对活断层活动历史的调查;④ 提高地震发生危险性评价水平;⑤ 开展有关反映地域特性的强震动预测评价的研究等。

评价强震动,可通过应用更详细表现断层附近真实现象的断层破裂模式,强化震源断层附近的地震防灾减灾对策。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例如通过应用强震动计算方法,输入和计算有关部门、地方公共团体等自己收集的基础数据,研发出可以简便绘制详细强震动预测地图的方法,地震本部和地方公共团体之间相互应用其数据和研究成果,构筑向国民发布信息的机制等。

3.1.3 为促进面向防灾减灾方面的工程学、社会科学研究,强化中间桥梁机能

设定的基本目标:① 整理、提供工程学、社会科学研究观点的地震调查研究的成果信息;②设定系统收集,公开与减轻地震灾害相关的必要数据,并利用其促进工程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为达到其基本目标应推进:① 了解工程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② 整理工程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可应用的各种危险性分析信息。

在整理提供地震调查研究成果信息时,要以社会广泛应用为目标,基于“活断层基本图”等全部地震调查研究的成果和工程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整理形成各成果基础的地震动波形数据等基础性资料和成为判断根据的相关信息,在地图上提供清楚明了的这些信息。

为使地震调查研究成果与减轻地震灾害结合起来,作为地震本部,还要促进:①把握强震观测得到的地表、构造物等的地震动波形数据;② 应用足尺实大三维震动破裂实验设施,开展地震动时构造物的反应研究;③高精度确定构造物等破坏现象的研究;④构建提供危险性信息的系统等。

3.2 横向应实施的事项

要实现基本目标的共同课题,地震调查研究必须做好基础观测等的维持、完善,人材培养,研究成果的普及发布等。这里仅列举当前10年期间应实施的重要事项。

3.2.1 维持和完善基础观测

以前基于“基础性调查观测计划”所完善的基础观测网,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稠密的、高精度的观测网络,在进行地震调查研究方面,也是最基础的重要的观测设施。但还存在强震观测的实时化,宽频带地震观测网的布设等问题。为实现本策略“当前10年期间应确定的地震调查研究的基本目标”提出的基本目标,必须进行海域地震、海啸等观测仪器的研制和布设,否则观测事业仍处于得不到精确观测数据的状况。为此,应将建设并完善海域实时地震、海啸观测,强化维持管理陆域稠密基础观测网等,作为横向应实施的重要事项。

过去基础观测网的建设完善除国立大学原有的观测设备外,均在地震本部的方针指引下由国家有计划地实施。而国立大学的观测设备,由于部门法人化原因出现经费缩减,维持管理有困难。但从整体上说,大学的观测网应尽力维持。关于观测网的维持管理更新等,在认真分析观测点配置、观测精度、必要经费等基础上,应努力提高水平。

由于市町村合并等原因,出现烈度仪配置的问题,为取得充足的地震动波形数据,应促进地方公共团体烈度仪等计测仪器的维持完善,瞬时传达烈度信息网络等灾害信息体系的维持完善。

流动观测的优点是适应大震发生时等状况变化的观测,今后高效实施流动性观测的观点,应进一步强化研究部门的联系协作,同时通过特定的研究部门的支援来推进更合理地实施观测仪器的维持管理的新机制。

以合成同步雷达为主的卫星观测技术和以微小海底地壳变化为对象的GPS-音响测距方式的观测技术,近期取得显著发展。由于这些可以观测到地震发生后的地壳变化和到地震发生前异常的地壳变化,有望对今后地震调查研究的发展作出贡献,所以应普及和提高分析技术,并为其提高水平采取必要对策。

从这些基础观测网得到的观测数据,要更进一步的开展研究,应加强数据的流通和公布。

3.2.2 人才培养

地震是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在实施地震调查研究时,不仅要单从自然科学上理解地震现象,还必须从工程学、社会科学上去理解。然而,过去的地震调查研究,能从多学科领域理解地震科学的人并不多,这样就很难开展多学科领域的合作。

为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实施大学的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的多科教育;② 对年青研究人员实施研究资金制度;③ 向海外研究部门灵活采用派遣制度;④充实民间企业研修机会;⑤ 采取国家研究开发专项计划的任期附任用办法,和有关学会协会协作,培养和确保以地震调查研究为中心的学科有造诣的新型研究者。

目前专攻地震学的大学院校学生减少。为了确保与地震调查研究相关的优秀人才,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对儿童、学生来说,是有魅力的学科,地震调查研究是刺激知识好奇心的研究,同时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减灾,在有关部门协助下,向社会扩展与应用。

国民要充分理解地震调查研究成果,并与防灾减灾对策的具体对策结合起来,这样就需要十分了解研究成果和传播人才。

为此,作为学校、地区防灾教育的责任者要促进:①培养担负桥梁作用的专家;②确保和完善大学学生和年青研究者的活跃环境。

3.2.3 向国民普及发布研究成果

为使地震调查研究成果与国民、地方公共团体的防灾减灾对策结合起来,需要将地震调查研究的目标和成果,简明地展示给国民,使他们对地震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应开展:①对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等防灾人员、民间企业、NPO等进行研究成果说明和应用;② 召开以地区居民为对象的说明会和研讨会;③通过媒体、网络、书籍、刊物等提供信息,使地震调查研究成果的信息提供、成果发布多样化,更加丰富充实;④研究有效地开展地震调查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向社会普及教育的手段方法;⑤强化研究人员进行成果普及教育活动和自然科学交流等多样化活动;⑥ 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学校和社会进行防灾教育。

在地震调查研究成果普及发布的同时,要提高定期将调查研究成果向国民和防灾部门的浸透度和对促进防灾对策的贡献率,国民、地方公共团体等接受地震调查研究的需求情况及措施,并将这些反映到今后的地震调查研究计划里。

3.2.4 强化国际性发布力度

日本积累了地震灾害的各种知识和见解,对于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灾害,能积极提供有关地震发生预测和紧急地震速报等方面的知识、见解和技术,努力在地震防灾减灾方面作出贡献。通过此举提高国际性发布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地震本部将地震、海啸研究成果,通过人员交流等广泛向世界发布。

为此应开展:① 通过两国间或多国间的新框架开展地震、海啸的共同调查观测和研究;②加强地震、海啸观测数据的相互流通和提供;③ 推动地震调查研究方面留学生的接收和研究者的交流等;④ 在其他国家发生地震、海啸灾害时,开展现场紧急调查观测,提供有助于减灾对策的信息等,为减轻国外发生地震、海啸灾害作出积极贡献。

3.2.5 确保预算和开展评价

为真正实现新综合基本策略设定的基本目标,国家、有关研究部门、国立大学法人等要尽最大努力确保基本策略所规定的开展地震调查研究所需的必要预算。

地震本部在调整有关部门地震调查研究预算时,适当注意同时也要根据新综合基本策略确保日本全国地震调查研究预算,确保地震调查研究顺利开展。

地震本部要定期了解有关部门地震调查研究的进展状况,从新综合基本策略的整合性角度进行评价,同时适当地将其结果反应到有关部门的实施计划和对策里。

地震本部要达到新综合基本策略所列出的基本目标,还要就地震调查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中间评价,同时基于其评价结果,修改基本目标,进行新综合基本策略的修改。

4 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的作用

4.1 起着日本地震研究司令部的作用

地震本部在相关部门协助下,起到日本地震研究司令部的作用,以便实现新综合基本策略提出的基本目标。

为此,地震本部要实施:①要了解日本地震调查研究现状,应基于新综合基本策略中各省厅实施的事业,开展定期的详细调查和评价;②考虑评价和预算的连动,调整地震调查研究预算事务;③以5年为期限对新综合基本策略进行中间评价;④ 在严重灾害地震发生时召开临时本部会议,对策方面要对国民进行积极信息发布。

4.2 强化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和有关部门之间联络协作体制

地震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要适当地反映到中央防灾会议制定的防灾基本计划和各种地震灾害及其对策设定上,反映到地方公共团体制定的防灾计划中。同时要构筑各部门应用成果的机制。

为此,要做到:①要建设并完善和中央防灾会议、地方公共团体等密切联络协作的合作体制;② 要将应用地震调查研究成果方面的要求,积极反映到地震调查研究中,构建能促进成果应用的机制;③ 将地震本部进行的活断层评价和强震动评价,有效地应用于中央防灾会议灾害设定上。④ 双方事务局要密切联络、协作,努力使政府内的地震调查研究与地震防灾对策的策略形成一体化且形成一系列流程。

要努力加强地震调查研究成果与民间企业和NPO之间的有机合作,并且对活断层数据、基础数据和民间企业等拥有的成果都要积极地应用,对应用这些成果的民间企业要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

作为重要部门的科学技术学术审议会测地学分会、地震预报联络会等都要密切交换信息。

日本的地理特点是处于地震带、火山带,今后逃脱不了地震灾害的袭击。但是,只要地震调查研究成果能有效地应用到防灾减灾对策中,就能真正地取得减轻地震灾害的成效。

在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保护国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今后地震本部将进一步强化地震调查研究,强化和地震防灾研究有关研究的组织合作,增进和中央防灾会议、地方公共团体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络协作。我们相信,以这次新综合基本策略为指南,日本地震调查研究将会得到飞跃地发展,其成果也会及时适当地应用于地震防灾减灾对策中。日本一定会成为抗地震灾害强的国家,但大家必须团结起来,一起努力!

致谢

本文参考了地震调査研究推进本部「地震本部ニュース」平成21年(2009年)5月号;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新たな地震調査研究の推進について;地震に関する観測、測量、調査及び研究の推進についての総合的かつ基本的な施策─4月21日開催の中央防災会議の議を経て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決定─(平成21年4月21日、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的部分资料并编译而成,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电子信箱,张格仙:zgx@seis.ac.cn)

P315;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0.09.007

2010-06-08;

2010-07-02。

猜你喜欢
震动防灾减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震动减脂仪可以减肥?
水电工程场地地震动确定方法
振动搅拌 震动创新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