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

2010-04-05 09:17◎金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型大学人才

◎金 雄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佛瑞斯特教授在1965年《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运用动力学的原理构想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一些基本特征: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组织不断学习等等,但这种设想当时并未形成一种理论。后来他的学生、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发展了他的观点,并经过总结提炼,于1990年出版的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系统地阐述了一种新型的、宏观的组织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而达到系统思考的境界等。学习型组织理论问世以来,其管理理念与方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构建学习型组织必将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学习型组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已从质量求效益转为创新求效益;它的基础从物质资源为主转为智力资源为主;它的结构从纵向直线型转为网络型;它的思想从制度控制转为用学习激励;它的学习方式为以团队学习率领个人学习,以增强群体的学习能力提高群体智商。为适应这样的要求,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与动力。这样的知识观与人才观对现行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需要我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在改革中求研究、在改革中求学习,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组织。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缺少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师。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比较短,仅为8.5年,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受教育年限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劳动者素质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严格规范的科学教育不足,正如原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生前尖锐指出的那样,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中国科协开展的第七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2.25%,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学习型组织为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高校要在严峻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能力及时察觉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积极做出调整和回应,学习新的技能,创新运作模式,成为学习型组织。可以断言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变的资源优势总是会落后的。高校只有通过不断地整合所拥有的资源,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一种具有强大整合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自身的不断超越、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能力,来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核心竞争力绝不能成为静态的东西,只有不断学习、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实现发展目标,才能创造新的战略成长途径。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

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认为:当代中国高水平大学应主动承担起5个重要使命,即要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灯塔;成为地区与全球合作交流的桥梁②。要承担好、实现好高水平大学的使命,必须构建学习型组织。只有学习型高校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才能为各级政府决策咨询提供思想库和智囊团;才能更好地坚持高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弘扬先进文化,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领社会前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入国际优质科研教育资源和国际资本。

二、学习型组织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改革发展方向。如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方面,明确提出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调要大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营造自由探索的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方面,要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学生,才能有一流的高校。而一流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创建学习型组织,鼓励教职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是高校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因此,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健康成长。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一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趋同现象。如人才培养方案趋同、教学计划趋同、专业趋同、课程趋同、教材趋同,以及教学方法趋同。我国现今的大学在层次、类型、结构上都有了明显的分化,社会对人才的规格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许多做法,趋同状况十分严重,导致了创新人才的匮乏。二是过度的“以教师、课堂和知识讲授为中心”。例如,我国大学教学周数世界第一,教学总时数世界第一,一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世界第一,必修课比例世界第一,学分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些被人忽视的“世界第一”,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人们较少去思考。三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许多环节缺乏衔接。例如,必修课与选修课截然分开,主修课与辅修课截然分开,素质教育课与专业教育截然分开,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截然分开等,其后果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空间,知识结构明显狭窄。四是以专业或系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限制在一个极度封闭的系统中③。

(二)应试教育不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

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从小学到中学,追求的目标仍然是考分与升学率,采用填鸭式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灌输,这不仅压抑了青年人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他们养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惯式,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保留着应试的模式和思维,不仅课程压力繁重,学业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核心指标,而且在知识传授中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科研实践训练,缺乏有效引领学生进入科研前沿的条件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出来。

(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阻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存在行政化的倾向。一所大学的校部机关有几十个处,有些规模大的大学处级干部动辄上百人,很多高校从教职员工数来看,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比例约为1∶1。比较高等教育专家王英杰认为:目前在大学中出现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日趋尖锐的趋势。学术权力被不断挤压,行政管理者成为大学的雇主和主宰,大学日益成为一个官僚化的机构。少数握有行政权力的教师或者说占据教师资源的行政管理者的权力群聚现象,败坏和腐蚀了传统的学院文化。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阻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一)树立不断学习理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把高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教育的思潮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中的教职员工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样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学习气氛。二是树立“全员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型组织中,任何人都应成为学习者,学校的教师、管理干部、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学习,尤其是学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由于他们处于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和前途的地位,更需要不断学习。三是树立“全过程学习”的理念。学校中的学习必须贯穿于学校组织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对广大教师来说,学习更应贯穿于教学与科研的始终。注意学习与工作的结合,“学中干,干中学”,即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边学习边授课,边学习边研究。四是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教师的职业具有个体性特点,为此学校要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团队的学习,不但要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要注重学校成员的合作学习和团队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保持自身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以组织与个人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为依托。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④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要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三是改善办学条件,一切办学资源向学生开放,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工程培训中心、国家试验教学试验中心等等,都要向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经费的支持、条件的支持、空间的支持;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2+2”、“3+1”等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学生送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尽快地融入学科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当前信息化的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当代学生的特点是自主性强、吸取信息渠道广、思路活跃、思想开阔。因此,必须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要大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营造自由探索的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情境的设计者、解难排忧的帮助者、共同学习的伙伴。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要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首先要把课教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懂学会,这样就可以少留作业,不留枯燥的重复的练习作业,减轻学业负担。高校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又是创新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体。因此,在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五)大力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曾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留过学的重庆大学校长助理夏之宁介绍,哥本哈根大学最高决策机关,1/3是学生,1/3是教授,1/3是行政管理和其他人员,这些人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上课的事听学生的;学术的事听教授的。”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高校管理者必须尊重教授在学术问题上的权力。凡是涉及到学术内容和方法方面的问题,教授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教授的权力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高校管理者必须为教授服务,使教授的权力得到最佳发挥。为此,高校管理者必须站在学校总体定位和发展的角度,在广泛听取教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具有远见卓识的判断,并作出决定。总之,要按照教育规律、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办事,强化学生和教授的话语权,尊重学术权威,避免行政化倾向,建立符合和适应培养人的使命和责任的现代大学制度。

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不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高校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面对教育全球化的挑战,作为知识创新的源泉地,必须构建学习型组织,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注:

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3-12.

②谢和平.认清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趋势和使命[N].中国教育报,2008-8-25.

③邬大光.走出人才培养固有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0-3-8.

④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5):22-24.

⑤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吉林日报,2010-3-16.

⑥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大学如何转变行政化倾向.大学需要重学气轻官气[N].中国教育报,2010-3-9.

猜你喜欢
学习型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