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师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2010-04-04 15:11:47刘咏莲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世界音乐课程

刘咏莲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对我国高师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刘咏莲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本文论述了当今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总体格局与发展趋向,并介绍了多元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关注和实施的概况;同时,进一步反思和批判了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欧洲中心论”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并从我国新时期“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出发,阐述了在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认识与意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世界音乐

1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积极思考全球多样性的文化策略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共同体社会的时代,“文化多样性”主张已经成为人类共同体社会的重要文化策略。深刻理解我们当代音乐教育的境遇,探索和思考如何使中国国民音乐教育能与时俱进,并探讨与改革以往我们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中心的国民音乐教育,转向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已成为摆在我国国民音乐教育面前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所谓“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乃是以全球性文化视野,对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音乐进行广泛、统一、平等的学习和研究。它使学生能接触到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不仅认识和体验到音乐所具有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认识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域和民族的音乐,是同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一样优秀并各具特色,从而打破传统音乐教育中以“欧洲音乐”为标准和体系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早在2000年9月初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的代表,其中包括15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曾对新世纪世界面临的新的挑战及其政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参加会议的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促进与协调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与交流,这一直是联合国的一项重要使命,而这一使命在21世纪变得更加重要[1]。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会议上,就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确认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乃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1]。针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在全体会议上,会员国还承诺了采取适当措施,号召广泛宣传该宣言,促进该宣言的有效实施,并提出二十多个具体目标展开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首次将保护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升到国际社会应该接受的基本理论准则的高度,首次承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并指出各社会群体和社会均有创造、传播自己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基本权利。与《宣言》相关的《行动计划》中,还提出建立一个与《宣言》相对应的法律框架,进而制定一份有关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书,这就是各国正在商讨拟议中的《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并起草这样一份人类文化多样性公约,无疑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化史观重要的整体性的一个转变,它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1]。

不难看出,当今世界文化的变化已经完全不同于20世纪上半叶世界文化的格局,这或许正是我们今天提倡建立我国国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的历史背景,它表明当今人类世界已经是一个多样而相互联系的紧密整体,我们的音乐教育也应该是充分地反映出如此多样而统一的整体,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正是在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下,当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正在许多国家开始实施的重要音乐教育举措。

早在1953年,就成立了研究与倡导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最大的全球共同体组织——“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它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音理会,目前有70多个会员国和2千多名会员,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会议,曾于1994年发布了《促进全球音乐教育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两个文件,基本内容和精神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相一致[1]。倡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主旨。在ISME的倡导下,当前在教育和音乐教育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以及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实施。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就率先开始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纳入课程教学。在美国大学教育专业中,多元文化已成为必修课(或国际化课程),多元文化能力已列为本科毕业生和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美国音乐教育者学会几十年来多次举办多元文化研讨会,研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法,并建立了强有力的国家、区域和洲的团体组织,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实施。特别是在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被克林顿总统和教育部长赖利称作以“世界级”水平为准绳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并于1994年 3月通过立法程序首次把艺术依法律的形式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通过官方把世界音乐提到了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以外的选修课,而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教育系统中的必修课程[2]。在1997年的坦格伍德音乐节中,还通过了有关世界音乐如何进入大、中、小学教育的宣言。

英国的音乐教育虽然一直根植于欧洲古典主义传统,但从20世纪60年代后,对于在学校中以某种形式来教授交叉文化音乐的情况已很普遍;非洲、加勒比、印尼以及其它一些地区的音乐,已经有机地被纳入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程之中;1992年首次公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提出学生应该能够表演和欣赏来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各种风格的音乐[2]。

在澳大利亚,随着20世纪70年代教育中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提出,音乐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许多中学的教学大纲中,都增加了可以深入学习民间或民族音乐的选修科目,包括亚洲国家的音乐、音乐形式以及特殊的非洲西方文化的节奏形式和土著音乐。发表于1994年的澳大利亚学校艺术宣言,更明确地指出“过去和现在语境部分中的作品曲目应当考虑到当今音乐实践和澳大利亚社区的多元文化方面”,“必须更广泛地建立……拓展和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提出作品曲目可以包括“各个时期和文化的艺术音乐、爵士乐、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2]。

就连作为欧洲音乐中心的德国,在21世纪到来之际,其音乐教育的重点也开始转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如在2002年9月12-15日德国音乐教育学联盟第39届会议上,就有800名音乐工作者(包括教授、音乐学者和教育工作者),9个音乐出版社以及6个音像出版公司参加了大会,会议对当今全球性政治与文化对德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欧洲以外音乐文化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音乐教育的主流观点开始脱离欧洲中心论而转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并认为:音乐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应当属于人类的每一个人,音乐来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认识活动之一,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力、义务去学习、了解和享受这些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并为人类创造出新的音乐财富而贡献力量[3]。这一观念,应该说在教育与音乐教育中,具有世界性意义。

从以上简述的事实,我们可以看清当今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格局,但我们不禁要问,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适应了这一新的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了吗?特别是我们的音乐教育符合当今中国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精神,符合当今我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艺术频繁交往的现实状况吗?

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分布于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和地区总数的60%;中国目前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爱米·麥考尔女士称,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2]。2008年中国在北京举办了世界奥运会;2010年中国又在上海举办了空前的世界博览会,多元文化也都是其重要主题之一。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中国文化市场的外资准入范围越来越宽。这一切都说明了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它也正是适应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势,展开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教育与文化频繁交往,更好地与世界各族人民进行真实的情感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正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改革与转折的时期,是需要每个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思考的。

2 突破传统的“西方音乐”观念,从“三个面向”要求出发,开设多元文化音乐课程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全球化发展的策略,适应新时期我国政治、文化、教育、学科与学术发展的总态势和当今我国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国音乐教育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从新时期我国教育的“三个面向”要求出发,突破传统的观念,在中国高等音乐院校特别是高师音乐专业,开设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

这里,我们不妨首先来回顾一下,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一言以蔽之,即“西方音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欧洲音乐”,可以说一百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欧洲音乐体系为基础,而始终未变。

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是在新式学堂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最早在新式学堂内开始设立音乐课,乃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极力主张和鼓吹“效法日本,学习欧美”的结果。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首领康有为是最早提倡在新式学堂里开设音乐课的第一人。在1898年上书清朝光绪皇帝的《请开学校折》中,他主张开办学堂,并建议在这种新式学堂里开设“歌乐”一科。当时的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学习唱歌,而最初的这些“学堂乐歌”,基本上都是一种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欧美”,而由我国作曲者自己创作旋律的歌曲则极少。究其原因,在当时出版的一本《中小学唱歌教科书》(1914 年,李雁行、李英悼编)的“序言”中,就表述了很具代表性的观点:“若夫欧西之乐,其声壮丽,其壮促远,方之古乐远不及,比之郑卫能无犹贤?……当今之世,将欲以正教化,挽颓风者,舍西乐其奚自哉”?不难看出,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及其课程设置,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以“欧美”(即指“欧洲”当时并称“西乐”)为本的所谓“西方音乐”基础之上的。

由于所谓“西方音乐”乃是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作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而被引进中国的,一百多年来,在中国,“西方”几乎就是“新”和“现代”的同义词,所以不论是公元前的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的欧洲音乐,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来说,统统都被视为“新文化”、“新音乐”,应该说,这一认识和思想概念本身,就是十分模糊而不准确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音乐界百年来对所谓“西方音乐”的介绍,引进和推广、传播,乃是有选择性和片面性的。“西方音乐”这一概念,它在中国的内容与意义,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不同时期的中国引进人自身对“西方音乐”的理解、阐释、喜好与取舍,无论在曲目、历史时期、作曲家以及音乐风格和品种类型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局限性与主观性。如在早期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和欧美回国后,他们引进和介绍的“西方音乐”,主要乃是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些作曲家的交响曲和独奏、独唱曲,以及二十世纪初在日本十分流行的俄罗斯十九世纪的音乐作品,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则很少介绍、引进,存在着明显的主观偏向;而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音乐院校开始编写或翻译了部分“西方音乐史”等有关教材,这时内容上才开始注意“系统”和“全面”一些,但总的看来,仍比较侧重于欧洲古典音乐、交响曲、室内乐,至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以及爵士音乐等大量其它的西方音乐品种与作品,则付之阙如,一片空白。严格地说,这实际上乃是一个中国制的非全貌的“西方音乐”(或“欧洲音乐”)。以这样一种本身就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西方音乐”作为我们国民音乐教育构成的基础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显然是不合适的;更何况就是“西方音乐”的知识体系本身,也只能代表和含括世界音乐知识体系的一小部分,又岂能代表和包含全球多元音乐文化的丰富内容?当今21世纪人类所处的社会背景,与20世纪初我们建构音乐课程所处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难道我们仍然要固守这一陈旧、狭隘的以“欧洲音乐为主”的音乐教育体系,而不能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格局,改革我们的音乐教学体系?

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开展并建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乃是一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大事。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教育部在近年来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已经及时地注意并反映出有关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条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标准》的第9条中,就提出“理解多元文化”,“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4]。它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领导部门的高瞻远瞩,也是对新时期党中央所提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集中体现。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音乐院校中,却仍然普遍固守以欧洲音乐体系为基础的旧的音乐教学体系未变。在我国音乐院校中,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开设了 《世界音乐》或《世界民族音乐》作为必修课程,大多数院校既缺乏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更没有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在大多数音乐院校,仍然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处于被冷落和被忽视的状态。应该说,中国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远远未能跟上中国教育改革的步伐!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已进行改革,开始纳入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的情况下,而我们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却落后于现实,仍维持旧貌不变,则更是不应该和不容许的事。因此,我们主张并提议,首先在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应当尽快普遍开设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向学生讲授有关多元文化音乐理论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及其发展历史与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音乐的作品介绍和演奏(唱)实践,从而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把握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主要理论观点,更能初步掌握分析和运用、比较多元文化音乐的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从事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教学。

具体说来,可以开设《世界音乐》或《世界民族音乐理论与作品介绍》等类课程。例如,在理论知识方面,着重讲授音乐与民族文化,与各民族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乃至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密切关系,阐述世界各民族多种多样的音乐形态,各民族不同的音乐组成、节奏形态与曲式类型乃至不同的乐器与演奏、演唱样式等,并且介绍其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源流等等;在音乐作品的介绍方面,则主要介绍和分析不同区域、国家、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声乐或器乐作品,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多方面,分别介绍其各自的风格特色、形态特征与历史渊源,乃至让学生去亲身体会,进行演唱、演奏的实践活动,并与本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分析。总之,从教学内容到形式,可以搞得既丰富多样,而又生动活泼。

笔者认为,在我国高师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乃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在我国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的要求,正是我们音乐教育改革的指针,它也为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了教育的文化策略基础。

音乐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应对全球化,即教育、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策略,中国音乐教育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文化素养的中国公民,要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世界多元化音乐教育正是必然的需求。

音乐教育“面向世界”,乃是要认识世界音乐文化,只有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利用世界音乐文化的资源,并与各国、各民族进行音乐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相互理解与和谐友好的关系。

音乐教育“面向未来”,则是要认识和考虑到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向与主潮,而不只是停留在20世纪上半叶半殖民地时期中国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上,需要建立起面向人类未来的世界音乐教育体系。

与时俱进,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纳入我国高师音乐教学计划,并以之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乃至作为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我们认为,这关系到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和青少年一代培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1]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5(2):61-70.

[2][美]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田林,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管建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倡议书 [J].音乐教育,2004(3/4):119-120.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G 642

A

1674-1102(2010)05-0133-04

2010-07-18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06255)。

刘咏莲(1972-),女,江苏扬州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理论。

[责任编辑:徐健]

猜你喜欢
世界音乐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音乐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