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珍珍
(池州学院 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安徽淮北汉画像石的装饰艺术
潘珍珍
(池州学院 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有着其他地区画像石不同的艺术面貌,呈现出独特的装饰艺术特点,主要从装饰内容和题材、装饰表现技法、装饰特点上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淮北;汉画像石;装饰艺术
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石阙、石棺等建筑石壁上雕刻有画像的壁石,上面的画像大都是线刻或浮雕,画像加墓室的结构布局综合起来就构成一种墓室艺术。汉画像石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四川、重庆、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云南、北京、天津、青海、河北、内蒙等十余个省市区。其中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有着与山东沂南、河南南阳、江苏徐州、陕西绥德、四川成都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不同的艺术面貌,呈现出独特的装饰艺术特点。
安徽省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淮北古为相地,春秋宋共公曾徙都于相,后成为秦泗水郡、西汉沛郡、东汉沛国的治所,是当时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秦、两汉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建国后,淮北市发掘出大量的两汉时期的石棺幕、砖石混合结构墓、砖室墓。盛行时间在西汉末年到东汉晚期,主要载体是石墓、石祠、石棺等。这些汉画像石表现内容、题材宽泛,艺术风格多样,装饰韵味浓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画像石多出自中小型砖石结构墓中,其中画像位于门楣、门扉、门柱之上,画像的位置、形状、尺寸比较固定,多采取分格布局法,画像主题为祭祀祠主图,有历史故事,神仙瑞兽,舞乐百戏,庖厨宴饮等。四神画像石、太尉府门画像石、羽人楼阁画像石、西王母、狩猎、车马出行画像石是它们中的精品。
淮北画像石所涉及的社会思想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有对墓主的歌功颂德,也有祭祀和升仙的思想体现。通过在墓中壁石、石祠、石棺上雕刻有深刻内涵的画像来满足人在精神上的欲求,汉人完全把墓室当成了人死而灵魂升天的精神寄托的场所。淮北画像石的主要汉画内容有:
“车马行图”,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四幅车马行图,图幅构图方法基本相同,但内容又各有差异。车上均坐两人,有的一马拉车,有的双马,人物神态各异。有的怡然自乐,有的庄重严肃,有的若有所语。前后仪仗不同,有的后跟一人骑马,有的前后护卫。上部均有云中飞腾之物相伴。又各有不同,有的是飞马,有的是飞虎、飞鸟,有的为飞龙,显示出身份的高低贵贱,等级悬殊。
“路遇图”中,一马拉一车,后跟二马,飞奔状。车上坐一老者,与一骑马者相遇,骑马者做施礼状,老者在车上俯身问候,其貌甚相亲。
“皇帝出巡图”,车上坐两人,态度威严,一男一女,打扮华贵,车上有伞盖,两匹骏马拉车,其马均有饰,显出王者气派。前后各一骑马武将护卫,上有一龙腾云。
“龙争虎斗图”,采用浮雕的方法,左边有一棵伞形松,右边有两条龙在云中翻飞嬉戏,摇头摆尾,真是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右上方有一只猛虎,在奔腾。
“伺马图”,画像中一马,膘肥体壮,勾头,前有一皿,后有一人,甚爱马状。采用线条勾勒,显得粗犷而又神态逼真。
“路憩图”,画像中一棵大树,树上拴一马,马昂首,奋蹄,有志在千里之势。树下站一人,书生打扮,手捧书卷,似读书状,很安详自得。
“巡操图”和“接官图”,是所有画像石中最大的两块,其规格基本相同,两块合壁则为倒挂金钟式,其画风又和其他画石迥异。采用了漫画式画法,没有背景,只表现人物,其主要人物形体很大,线条简约。 “巡操图”,画像中一人,甚高大,峨冠,侧身前行,前后各一个执戟护卫,后一随从,文雅,手拿文卷,似文官模样。右上角两人执刀盾相击。“接官图”,上刻四人,一人体大,居画面之中,峨冠,含笑,其笑采用了夸张手法,拱手,前一人相迎,一人倒水,后随一人似挑担状。
“羽人、门阙、拜谒图”,门楼顶刻一羽人做招唤状,楼顶两坡刻两只凤鸟,似是听从羽人的招唤从天上飞来,很专注的目视着羽人,门楼两侧各刻一对子母阙,门楼内两人跽座,做拜谒状,一人转头说,一人侧耳听,楼下跽坐三人,一人正坐中央,两侧各一人向他躬腰拜谒。
“健鼓、奏乐图”,画面由上下两组图,上图一面大鼓固定在华盖账柄的腰部,鼓上一对长穗垂下,两人舞动鼓锤边鼓边舞,下图四人在为鼓舞者奏乐,吹笙、击鼓、吹埙、吹排萧等。侧壁被凿成台阶状,上面浅浮雕菱形纹,侧壁的一角高浮雕一片方形柿蒂花。
“猫头鹰、拜谒图”,楼阁的房顶蹲坐一猫头鹰,悠闲自得,仿佛俯视众生,楼阁上层两人跽坐拜谒状,一人挥手,一人抱臂与胸前,似是凝神细听,两人身后各坐一人似为仆人,楼下两人对面跽坐作说话状,两人身后各放一壶酒。该石侧壁的图案同二石一样,这种纹饰在汉代的陶器、石器、铜器上极为常见,是一种吉祥的装饰图案。
“日月、苍龙图”,形状特别,整体似梯形,腰部呈不规则弧线,像石底部采取分格布局法雕一组日月图,像石前部呈台阶状,浮雕上下两组扭身屈体的群龙相戏图。
由于淮北大当地盛产的质坚而硬的石灰石,所以在镌刻时使用了洗练、粗犷的手法,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甚至雕镌出丰富庞杂的画面。淮北画像石雕刻技法上大都是采用阴线刻,平面减地浅浮雕,浅浮雕与阴线刻结合等等,画像细腻传神。而且,淮北画像石中的建筑场面和神化题材居多,场面大,具有其他地区画像石所没有的重要表现形式。
平面减地浅浮雕是淮北画像石中主要的雕刻技法,具体制作过程是:将石料磨光,用尖口刀代笔或用墨线画出画像,再用平口刀将画像以外的空隙处铲去一层,使要着重表现的物象略高于底面而凸现出来。在已出土的画像石上可以看出,画像的边缘雕刻精细,动物和人物的线条流畅。另外,淮北画像石中最常见的雕刻技法是阴线刻与平面减地浅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技法。阴线刻是在石面上用尖口刀刻画出物象,产生出单纯的绘画意趣,有较强的绘画感。阴线刻手法通常运用于浅浮雕的细节刻画。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淮北画像石与其它地区的风格大不相同,形成了朴实自然中又不失细腻华美的艺术风格,画像新颖大胆,造型生动。虽然表现手法比较单一,但主题和重点完全在夸张的艺术表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画面风格显得简洁清晰,灵动流畅。
淮北画像石具有简练、夸张、生动、淳朴、洒脱等审美趣味,虽然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但又过多掺加了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随意大胆,不同时空的题材可以同时出现,思想不受现实的约束而随意驰骋,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幻想和情感。
线是较概括的表现手法,淮北画像石中的线有粗细、疏密对比的结合运用。从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像鱼纹、鸟兽纹就是这样归纳的。而淮北画像石中的线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用刀刻画的线和用笔勾勒的线,都是根据物象的不同表现需要而灵活运用的。
用刀刻画是淮北画像石线的主要装饰表现技法,主要包括粗细线、直线和曲线。粗线具有强壮豪放的特点,使人联想到阳刚、粗拙的张力与大气;细线则具有纤弱工整精细的特点,给人柔弱、纤细的流畅感。如人的五官、衣纹,兽身上的鬃毛、斑纹,飞禽的羽毛等多用细线来刻画,而马尾、马腿、建筑、车轮等多用粗线刻画;在直线的运用上,淮北画像石的装饰纹带如菱形回纹、锯齿纹以及绶带联璧纹中的绶带等用的是直线。曲线是一种运动的线,具有律动、柔和、自由的性格特点,这种特点赋予了淮北画像石强大的生命力,它的韵律和动势平添了绘画的灵气,在这种自由线条的指引下,才诞生了大量充满动感的、夸张的装饰艺术形象。
在出土的画像石中,直线与曲线结合运用是常见的表现手法。淮北画像石建筑题材的画像中,通常运用刚直粗犷的直线条来勾勒建筑的外形,而运用柔美灵巧的曲线来刻绘人物和神仙飞鸟,使画面庄重又不失轻盈,呈现出独到的和谐之美。
淮北画像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手法,使画像中的形体表现简洁而生动,呈现出一种平面的装饰绘画形态。对人物和动物的塑造,强调声势,夸大动态,造型生动,古朴豪放,用刀健而有力。淮北画像石的装饰浮雕画像可以说是以线造型、以形传神的巧妙结合。并且,淮北画像石中画像图与地的关系也运用十分恰当,凸出的形和凹下的地产生出巧妙的视觉冲击,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两者融为一体。
淮北画像石中,画像的通常运用细腻的表现手法,石料的粗犷的纹理与精致的雕刻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和鸟兽更多的加强细部刻画,这种另类的大手笔创作在简单中透着灵气,是凝炼了的精华艺术,而且创作者充分把握了主体物的自身特点,夸张得很到位,使主体物更活灵活现,使艺术品变得更生活化、自然化,同时,它这种夸张变形的手法也是依附于简约生动的画像造型上的。
淮北的汉画像为了把丰富的内容充分具体地反映在画面上,对画面的安排多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即在同一方向,用等距离的视点去捕捉所要表现的事物。在构图上注重宾主关系,让主物占据大的空间,有时还把一副石刻分为上下几层,构图时把同类事物放置在一起。特别是有的部分画像已经采用立体透视法,表现上参差错落、杂而不乱,有异于其他各地的汉画。
如淮北石祠画像石的建筑题材,画面中的亭台楼阁把空间自然分割成了几个部分,然后填充人物或者鸟兽,主要画像刻于主要位置,形成了很好的点线面的组合形式,画面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艺术美感。
总的来看,淮北画像石是集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民间艺术等多种装饰艺术语言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装饰艺术领域有独特的构图形式、变形夸张、节奏韵律和材质属性等很多丰富的因素,并有很强的人文和地域特色,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强烈的装饰艺术美感,其装饰特点具有地域开创性,兼有丰富性和多样化,表现手法古朴大胆,形象塑造简洁生动、夸张有气势,视觉效果强烈,画面充满张力和勃勃生机,别具一格,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艺术特色。因此它对当代的装饰绘画与设计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顾森.秦汉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张道一.汉化故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Decorative Art of Relief Stone Sculpture of Han Dynasty in Huaibei Anhui
Pan Zhenzhen
(Art Department,Chihzou College,Chizhou,Anhui 247000)
The relief stone sculpture of Han dynasty unearthed in Huaibei,Anhui has different artistic features from those in other areas.The paper analyzes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rative content and subject matter,decoration technique and characteristics.
Huaibei;Relief Stone Sculpture of Han Dynasty;Decoration Art
J 305
A
1674-1102(2010)05-0123-03
2010-08-25
潘珍珍(1982-),女,山东潍坊人,池州学院艺术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装饰设计。
[责任编辑: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