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堂“活”得更精彩

2010-04-04 14:03廖小红
成才 2010年10期
关键词:残疾人教材目标

■廖小红

让品德课堂“活”得更精彩

■廖小红

品德课实施活动化策略,就是要实现一种“生命的交往”。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都在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但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化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应当怎样组织活动?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展活动?等等。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活动课堂是我们每位品德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整体把握,增强活动目标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一面镜子,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优化设计教学目标,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日常的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仔细想想,有不少活动却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因此,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我们要牢牢把握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深入研读教材,力求把握活动目标与学生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而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取长补短》一课,教师在整体把握目标时关注了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调整定位目标。通过课前调查,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对“长处和优点”的理解很狭隘,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或者在唱歌、跳舞、绘画方面比较突出的同学身上。对于那些在班级中默默无闻的同学视而不见,即使拥有可贵的个性品质,也被大家认为不是值得骄傲的“长处和优点”。针对学生存在的理解误区,教师重新调整定位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有短处和不足。2.学会欣赏他人,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他人的长处,哪怕是不起眼的细微之处。3.在实践中取长补短,学会在合作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正是教师注重了整体把握,准确定位目标,通过老师课前课中的引导,学生能捕捉生活细节,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地互相夸奖,真诚学习,对每个孩子的长处不再是学习方面的单一评价,而是引领孩子们多元地观察和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促使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认识自己的不足,课堂教学达到认知导行的效果。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也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如大海中航行有了指明灯。方向不错,那么怎样加足马力驶向目的地呢?总的来说,就是教师在组织活动前一定要准确、全面地把握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选取多种丰富的实践活动,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回归生活,彰显活动内容的生命性

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一点充分阐明了品德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倾向。我们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活动内容来教育学生。学生生活是最鲜活,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根据当地的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原有的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探究情境、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真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并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生命的成长。

在《我的一家》这一单元的活动中,老师围绕《我的一家》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活动目标和内容上所体现的生成性。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等,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我们却发现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个别孩子甚至对家长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课上他们表现的对于父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应负的责任则全然不知。因此,我们再次调整思路,在课前调查中,让老师引导学生收集了家庭生活中难忘的小故事,让学生在交流中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通过“照片传递爱”、“家庭树”、“我讲我的家庭故事”、“配乐儿童诗”、“游戏对答”等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交互作用下不断产生新的内容,产生新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亲情并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

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孩子们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真情实感。只有真正将活动内容回归生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彰显,思维得到激活,情感得到熏陶,生命得到提炼。

三、强化体验,丰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品德课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课前准备中,我们可以请学生一起收集材料;课堂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交流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和成果展示活动等,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共同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联系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并做记录,可以画画,写日记,制作表格,写调查报告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避免以往学科教学中重传授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倾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体验,确实保证儿童通过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获得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的人格,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成长服务。

《伸出爱的手》一课教材通过典型范例,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残疾人,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1.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以及他们为克服自身缺陷所付出的努力。2.对残疾人有同情心、爱心,认识到他们都是可亲可敬的。3.尊重残疾人,关注他们并在必要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这一目标对正常、健康、幸福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在做学情调查时,我们发现,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平时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可怜甚至是鄙视的层面上。如果只让孩子们远远的到生活中去观望残疾人或是讲几个残疾人的故事,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就会是空洞和模糊的,甚至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在开课时,老师出示了聋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的录像资料,让这段技艺精湛的舞蹈打动学生。情境感知后,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人的身体先天有缺憾,但是,他们用自身的智慧和付出,谱写了生命的华章。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模仿盲人倒水、走路,模仿肢残人一只手穿衣服,模仿聋哑人之间交流信息的教学环节,通过亲身体验,让他们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艰难、艰辛和坚强。

当我们有目的地把孩子们引进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中去时,课堂教学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也不仅仅是丰富孩子生活体验的过程,而是真正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生活引导,这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思想。

四、超越文本,拓展活动资源的灵活性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全新课题。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鉴别者、开发者和利用者。教师首先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努力使自己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超越教材,真正实现在教学中“做课程”的理想目标。如果说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立足的是“人本”,那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的就是对“文本”的超越。品德课的文本比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把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资源,把本校、本社区和本地区的相关资源及时地充实进来,不断关注社会生活中最新的发展和变化,积极的开发、引进和建设课程资源。新课标中要求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通过拓展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自信中超越”。因此,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超越教材,拓展教学空间是目前品德教师要追求的目标。

例如,《规则在哪里》一课,“小记者在行动”活动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寻找规则的几种方法,即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一看,找相关的人问一问,也可以查查有关资料,让学生接触社会,感知规则。在教学中我们却尝试着打破常规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规则进行现场采访、调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践,体验、展示、交流,学生热情很高。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民主、自由的活动空间中,学生交流展示了在超市、医院、公路上、汽车上、儿童乐园、游戏中、酒店进餐时的各种规则,学生的表现远远超越了教材,远远超越了教师的预设,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这一切都使学生感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并从中获得了快乐。这里,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分享教材,体验社会生活的同时,使学生在拓展的教学空间里感悟,获得了生活经验,逐步提高了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把文本看成是引发、指引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依托文本,针对学生生活实际,拓展内容,生成内容。我们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望品德教学的发展与未来,我们还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并落实在教学行为中。鲁洁教授明确指出:“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我们所追求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只有着眼于人的培养,全面、系统地认识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把生活中学生所面临的价值冲突作为教学的资源,大胆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已有生活知识经验的联系,架起课程与师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之间的桥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历程,我们的品德课堂才会因活动而流光溢彩。

武汉市江汉区航空路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残疾人教材目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