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玲
小儿烧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小儿发育尚未成熟,动作不协调,对周围的环境又不熟悉,加上好奇心特强,且回避反应迟缓。所以容易发生烧伤,静脉穿刺是临床药物治疗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和患者输液要求的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1]。相比之下,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技巧则更困难。做到一针见血,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我院自2007年5月~2009年5月共收治小儿烧伤138例,其中男75例,女63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1个月。烧伤面积最大45%,最小2%,烧伤深度浅II度90例占65%,深II度40例占29%,II、III度混合8例占6%。
患儿大多对医院的环境陌生,产生恐惧心理,再加上身体上的不适,情绪表现的比较烦躁,所以给患儿输液前,要有耐心,多给表扬和鼓励,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2]。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正常稳定、轻松的情绪,多与小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增加信任感。在没有穿刺成功之前,液体内不要先配入药液,以免在排空气及多次穿刺时浪费药液,剂量不准确而影响治疗,待穿刺成功后按医嘱所需加入药液。
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影响静脉回流。对付不同血管,有不同的对策。
3.1 额正中血管 左手拇指和中指压迫血管两端,绷紧皮肤,右手持针,进针角度20~30度,对准血管方向,由浅入深,进针宜慢,空虚感较强,或是见回血后压平角度平行推入。
3.2 额前毛细血管 此类血管细小,选用四号半头皮针,进针角度不宜太小10度左右,对准血管由浅入深,见回血后,平推针柄少许。
3.3 两侧粗大血管 寻找按压血管,使血管充盈,左手绷紧穿刺静脉两端,若不是很充盈,皮肤可以不用绷太紧,右手持针,进针角度20~30度,对准血管,由浅入深,有回血或有落空感,可压平角度推入足够长度。
3.4 特殊小儿的穿刺 对于皮肤黑、血管暴露不明显的小儿,穿刺难度大,要认真辨别血管走向、深浅,做到心中有数,采取直刺法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不要盲目进针,增加小儿痛苦。对于脱水小儿,血容量不足,头皮血管凹陷,回血差。需要助手配合。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相应空液体接头皮穿刺针,待针进入头皮皮肤后,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的同时缓慢推行液体,以免针头被黏稠血液堵塞。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要求持针稳、进针慢,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
鉴于小儿多动欠合作等特点,针头固定很重要,针头固定好,有利于治疗顺利完成。
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穿刺成功后针头固定不好而致使液体外渗,重新穿刺。针头黏贴时,针头附近皮肤不能有汗渍,第一条胶布一定要把针柄黏贴牢固,以后的胶布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黏贴,胶布不能太长、太宽,以4~5cm×1~1.5cm为宜[3]。头部易出汗,使胶布不容易粘牢针柄,可引起穿刺失败,引发护患纠纷。通过多次试验,采用绷带缠绕小儿头周固定法,取得了明显效果。操作方法:先用传统方法固定,再将绷带中段放在针柄的胶布上,然后绕头一周,交叉打一个活结。此法适用于2岁以下小儿。此法优点:能较牢固的固定针柄,不容易失败。患儿感觉舒适。此法缺点:容易下压针身,使针头斜面上挑,导致液体滴入不畅,但只要在针柄下垫一个棉球即可纠正这一现象。优点:能较牢固的固定针柄,不容易失败。患儿感觉舒适。
拔针时,先松开绷带,再分离胶布,将消毒干棉球贴好胶布,按压在针眼处,用左手拇指轻压棉球,迅速拔针,按压穿刺部位,由于拔针时患儿哭闹,血管压力增高,要按压5分钟以上,不要揉,以免发生淤血。
[1]李蓉.烧伤患儿静脉穿刺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5):77-78.
[2]孙建荣,孟丽霞,黄蕊.大面积烧伤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J].家庭护士:专业版,2008,6(4):335.
[3]叶玉文.3种头皮静脉穿刺手法在烧伤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