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广维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的发展,股骨粗隆部骨折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目前多主张手术固定治疗,以获得稳定的固定,促进患者全身功能康复,减少由于长期卧床而产生的严重并发症[1]。其中,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材料,其疗效比较可靠。我院在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对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锁定式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07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于我院的行锁定式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8~86岁,平均62.0岁;骨折部位:左侧9例,右侧11例。骨折按Evans分类:I型2例,II型5例,Ⅲ型6例,Ⅳ型7例。损伤原因:摔伤17例,车祸伤3例。其中有8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栓等慢性内科病。
1.2 方法 患者手术在硬膜外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去仰卧位。采取股外侧或前外侧入路,显露患者骨折部及股骨上段,尽最大可能减少骨膜剥离,然后清理骨折端,复位骨折,然后安放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钢板无需精确塑型,钢板上缘与股骨上缘平齐,用细克氏针将钢板临时固定。经X线证实复位良好时,再选择合适大小的锁定螺钉固定,要求螺钉与钢板螺纹要完全吻合,完全固定。活动髋关节无障碍、骨折部位无异常活动,再冲洗创口,逐层关闭切口,放置引流管。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一周,预防感染。患者术后3d可床上行CPM功能锻炼,3周后扶拐下地,8~10周后酌情负重行走。
1.3 疗效判定标准 手术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创伤髋评定标准[2](Sander标准)稍作修改,分别从疼痛、行走步态、功能、活动、肌肉力量、日常生活及放射学的评价等七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术后评分。优:总得分为55~60分,良:总得分为45~54分,差:44分以下。优良率=(优+良)/总病例×100%。
本组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为12个月。患者术后评定结果为:优13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术后无伤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无钢板断裂、松动、断钉现象,无骨不连、畸形愈合及短缩现象,髋关节功能均恢复正常。2例术后评价为差的患者是因为患者年龄大合并糖尿病,且骨质疏松明显,导致术后发生固定螺钉切割使骨折再次移位,需改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愈,均获得成功。
由于股骨粗隆间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性,它是内侧骨皮质是压应力和内翻应力高度集中区,所以对其骨折的处理比较麻烦,极易导致内固定失败造成内翻、旋转和短缩畸形。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以往通常选择95°L型髁钢板、135°角钢板、动力髋螺钉(DHS)或者动力髁螺钉(DCS)作为内固定物。但是这些内固定物因为某些缺陷,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疗效。比如,传统的髁钢板、角钢板因为操作复杂,固定不可靠,容易导致内固定物失败;DHS、DCS是因为抗旋转能力不够,且在它们固定在股骨头受力时,如有内侧皮质骨不完整发生时,负荷传导将会过多通过股骨颈和股骨转子外侧骨皮质,这将对紧贴大转子外侧骨皮质的钢板有拔出的分力,从而降低固定效果。另外DHS、DCS在骨折尚未愈合前负重,又易造成拉力螺钉向下外滑移或从股骨头切出,骨折部向外成角,颈干角变小,内固定失效闭[3]。
锁定式钢板的特点在于钢板与螺钉都具有精密螺纹,这样钢板螺孔与螺钉的精密螺纹形成一个三维框架,具有刚性坚强固定,这对骨折粉碎区可以起到稳定的桥接固定作用。同时钢板还允许常规螺丝钉和锁定螺丝钉进行组合使用,这样既能骨折形成坚强固定,又有强大的抗旋转应力,从而可以更大限度地提高骨折端的稳定性,为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优点就是具有角稳定和轴向稳定性的锁定螺丝钉能防止应力作用下的复位丢失,且在其近端增加螺钉孔的分布密度,这样就能使用较多的螺钉进行有效的固定,另外因近端锁钉具有方向性,所以更符合局部的解剖要求。同时锁定式钢板结构改变了传统接骨板以摩擦力为基础的固定模式,使接骨板与骨面之间的压力降至最低,这样就不会破坏骨膜血运,从而减少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
总之,股骨近端锁定式钢板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损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且其操作要求也不高,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1]李荣锐,张楠,胥强,等.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2):45-46.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9-1230.
[3]徐永强,王龙滨,蒋建新.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4):462-463.